2024年12月27日
红色记忆之康乐县红色政权
时间:2024-10-30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作者:马丽亚 史有东

90b70a45-3d9d-4577-8dd7-a6eae82e17be.jpg.jpg

记者 马丽亚 史有东

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

在甘肃省的西南部,有一片被历史铭记的土地——康乐县,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一站,康乐县见证了红军将士的英勇奋斗和革命精神的传承。

红色政权: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独立十二师5000余人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抵达了康乐县的莲麓、景古等地。在这片土地上,红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并借此机会发动群众,建立了临夏州最早的红色政权——景古区苏维埃政府。这一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红军在康乐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独立十二师先后于1936年8月9日、8月24日长征到达康乐县莲麓、景古一带,时任师长为吴承荣、政委为李华益,司令部驻在地寺坪小学,村上设立了兵站。同年,司令部改设在缐家楼,政治部设在常家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勤人员驻在孙家楼。

1936年8月24日,当地以王朝佐为首的地方宿老欢迎红军进入景古。8月25日,在红军主持下成立了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并成立了地寺坪、斜角滩、缐家滩、景古、丁家滩5个乡苏维埃政府。各乡苏维埃政府设有经济、粮秣等委员若干人。

红军到达后,在莲麓拉扎山头挖战壕,长达3华里,至今残迹犹存。景古城的红军修整了国民党政府为堵截红军所筑的6座碉堡,碉堡周围挖掩体、交通壕,以备应战。区、乡苏维埃政府征集粮食和抗日经费,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义勇军。

康乐县景古区苏维埃政府是当年红军在临夏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留下了珍贵的“红色文化”。

红色武装:组建抗日义勇军独立营

红军长征经过康乐路线图

抗日义勇军独立营战士使用过的枪支

红军穿戴过的帽子和衣物

1936年8月,在区、乡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的协助下,组建起景古、莲麓抗日义勇军独立营两个红色革命抗日武装,并向景古抗日义勇军独立营颁发了营旗,向营长颁发了委任状,首长署名是“总指挥徐向前”。景古抗日义勇军独立营营长为杨生华、副营长为赵国俊,下辖三个连,共有100多人。9月24日,由区苏维埃副主席张鸿儒和营长杨生华、副营长赵国俊带领,前往莲麓地寺坪司令部接受了一次检阅,师首长讲话。红军撤离康乐时,莲麓抗日义勇军独立营的180多名战士集体参加了红军。

9月28日,景古城红军除留守机关的少数人员外,全部到城外鲁家河打富豪、作宣传。驻宁定(广河)县的敌军侦探连40多人突袭景古城。红军闻讯紧急赶回,敌军猛扑东城,双方展开激战。是役,击毙敌连长和士兵各一名,伤数人。敌人阴谋未逞,遂即溃退。当晚红军全部转移。

9月30日,红军全部撤离康乐地区,与洮州(临潭)的红军一道渡洮河东去。红军战略性撤退后,敌人对康乐景古、莲麓的群众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在这些地区制造白色恐怖,许多为红军做过事的人被杀害或迫害。

患难与共:军民鱼水情成就景古政权

留在康乐的部分红军老战士

红军留给石家楼主人的生活用具

红军来了,带来了那个时代的民族之光和希望之光。

早在1935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就在离康乐不远的哈达铺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有关民族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回民地区工作守则》。接着于1936年5月出台了“在少数民族中不打土豪”的相关政策。而与之相应,红四方面军也在同年8月16日制定了《部队到达岷洮西后之扩红工作注意事项》《部队到达岷洮西后之政治工作注意事项》,8月19日公布了《进入甘南地区后四方面军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等。

红军驻扎景古的52天内,打富济贫,帮助群众生产,处处为贫苦人民办好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群众积极支持帮助红军。当年红军抵达康乐,景古地区的老百姓为红军筹集粮食46万多斤、抗日经费4900余元,可见老百姓对于红军的支持。

在康乐县驻扎期间,红军将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们不仅改善了自身的供应状况,还积极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广泛宣传抗日主张。红军的到来,让当地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为抗日救亡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遗迹:见证峥嵘岁月的艰辛与伟大

石家楼遗址

缐家楼遗址(复原照)

时至今日,康乐县仍保留着许多红军长征途中的遗迹和遗物。其中,缐家楼、石家楼等红军长征遗址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而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的建成,更是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红军在康乐地区革命活动的窗口。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展陈面积800平方米,馆藏革命文物73件,展品以红军长征途经康乐时的遗留物及当时驻守农户家中使用过的工具器物等为主,同时展出老红军及红军在康乐的战场遗址照片、红军经过康乐的路线图、康乐地下党的建立等资料,全面展示了红军和党的组织在康乐地区的革命活动,生动再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刻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与伟大。

石家楼革命旧址位于康乐县莲麓镇下乍村地乍山,修建于1913年,坐北朝南布局,四合院形制,主要建筑为北堂屋,二层楼木楼结构,面阔13间,进深3间,土木结构,单檐前后双坡悬山顶式建筑,前出廊。

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独立十二师一部长征来到莲麓地区,分散驻扎在石家楼等多处民宅村落中,发动群众成立苏维埃政府,建立义勇军独立营,广泛深入宣传“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当地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筹粮筹款,踊跃支前参军,保卫红色政权,使驻地红军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现石家楼主人石应华在二楼设置简易展室,把所有红军用过的文物完整地陈列在内,为游客展示其文化价值。石家楼作为红色革命的见证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州境内唯一现存的红军居住过的房屋。2015年3月,经县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缐家楼位于康乐县景古镇景古城内,距县城35公里。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独立十二师长征经过景古地区时曾在此设立先遣军部。当时,设立先遣军部的还有孙家楼、常家楼,这两处均已拆除。

缐家楼是当时景古城大商贾缐祥瑞的私宅,现由其孙子缐小明居住。红军在景古驻扎50多天,进行短期休整,组建了两个农民武装——景古抗日义勇军独立营、莲麓抗日义勇军独立营,建立了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和地寺坪、斜角滩、缐家滩、景古城、丁家滩5个乡苏维埃政府,将革命的火种播在了康乐这片土地上。1996年4月,缐家楼被临夏州委、州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楼因房屋年久失修,整体倾斜,濒临倒塌,2004年,康乐县委、县政府按原貌进行了重修。

编辑:海霞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4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