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0日
八坊老点心
时间:2024-10-24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作者:马 颖
◇马 颖

(上接10月17日4版)

时间:当代

地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八坊十三巷

故事梗概:

出国创业的回族青年奴海,得知父亲回国不久旧病复发,急忙回国探望。不料,父亲因病情急转而去世。奴海被植根于父辈生命中的家国情怀和浓浓乡愁所感化,决定回国反哺家乡文旅产业发展,承担起“八坊老点心”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在发小黑麦的帮助支持下,奴海重操祖业,振兴“陇鼎斋”百年老字号,吸纳青年就业,传授点心制作技艺,利用中华优秀文化元素为产品塑形铸魂,不断研发推广新产品。在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效率和质量、责任和利益的思想激荡和磨砺成长中,奴海和黑麦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实现了事业、爱情双丰收。

人物表:

奴海——男,35岁,“八坊老点心”非遗第六代传承人,陇鼎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黑麦——男,35岁,陇鼎斋食品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奴海的发小;

阿妈——女,65岁,奴海的母亲;

玫瑰——女,28岁,苦水玫瑰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索菲娅——女,26岁,陇鼎斋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阿不都——男,30岁,陇鼎斋食品有限公司职工,奴海的徒弟;

陇鼎斋食品有限公司男女员工若干。


第二场:乡愁


翌日清晨,奴海家小院。牡丹花香,百鸟鸣啭。

庭院中央,一张方桌,几把椅子。

奴海正忙着摆置盖碗,准备早餐。

阿妈在洒扫庭院,给花草浇水。

奴海把一碟黄灿灿的点心端上来,刚要放到桌上,突然不舍地将碟子贴近胸口端详,若有所思。

曲3:《乡愁》

奴海唱:

分别才两月,

相隔两阴阳。

百折千回巷,

音容现眼前。

黄灿香点心,

仍留您余温。

乡愁如百结,

泪如珠玉滚。

阿妈听奴海唱,提着洒水壶怔在牡丹花前,抹去泪水(坚毅地)。

曲4:《生老病死是常态》

阿妈唱:

人活一生本就难,

笑来笑回谁见了?

酸甜苦辣真滋味,

生老病死是常态。

奴海呀奴海,

你爸他,

没遭疼痛没睡炕,

真来真回造化大。

悲伤流泪要忍耐,

好好活着作慰藉。

奴海埋头倾听,转而深情地望向阿妈。

奴海:阿妈,您说得对!“悲伤流泪要忍耐,好好活着作慰藉”!一万个没想到,爸爸他就这样突然地……没给我留下一句话……

阿妈:你爸他撇下我先走了!住院的时候,还牵挂你呢!他唠叨来唠叨去,满心想着你还是带着孩子们回到祖国,回到家乡发展事业,再找个贤良的女人成家……

阿妈(突然想起另一件事,停顿下来,不知怎么衔接)……

奴海(等着阿妈说下去)。

阿妈(思路回转):你媳妇去世几年了?

阿妈(自言自语,掐指头、数数字):一、二、三,你媳妇去世三年了吧?

奴海:是的,阿妈,三年了。

阿妈:都说外国大夫厉害,还是没能救活你媳妇的命,最后埋在了异国他乡!你爸他常常嚷嚷着要回国,他是怕咽了气,埋不进故乡的土里!你现在能理解他吗?

奴海:阿妈,我能理解。爸爸还活着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想过失去他以后的感受。现在,我一想起他,心痛得都快要碎了……

奴海(平复一下情绪):爸爸常常嚷嚷着要回国,我当时并不理解!现在回想起来,我从来都没有从他的立场上考虑过他的感受。这次回来,我和黑麦在小巷里看见那些酿皮子、甜胚子、麸子醋的店铺,那些小饭馆,那些粗枝大叶的老树,那些亲切熟悉的房屋院墙,那百折千回的街巷,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我还看见你和爸爸,看见那么多熟悉的邻里乡亲,在小巷里走出走进,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奴海(抑制不住地啜泣):现在我真正懂了,那是一种思乡病!思念家乡、眷恋家乡的病啊!那是任何海洋、山脉都无法阻隔的乡愁啊!

阿妈:回国后,你爸的思乡病算是彻底好了!可是,高血压和心脏病却要了他的命啊!

奴海:爸爸的一把骨头埋进家乡的土里,他的灵魂总能找到回家的路!不留遗憾了……

阿妈:遗憾?(作沉思状)

曲5:《你爸手艺要失传》

阿妈唱:

奴海呀奴海,你爸他

自小学艺做点心,

门前字号陇鼎斋。

生活困难那些年,

救活弟兄几大家。

邻里相帮口碑好,

好名声留在人间!

只是,只是(遗憾状)

奴海(焦急地):阿妈,您快说,只是、只是怎么了?

阿妈望向奴海唱(显出失望):

只是,只是

你为挣钱忘祖业,

你爸手艺要失传!

奴海(震惊状)。

曲6:《爸爸的手艺要传承》

奴海唱(情绪由悲伤转而激昂、刚毅):

阿妈一句话,让我心肝痛!

爸爸传我的手艺怎能忘?

精选食材细考量,

新鲜上乘味更长。

糖油比例需拿捏,

馅料鲜美不油腻。

手法灵巧成型美,

造型各异显匠心。

擀皮薄厚要均匀,

包裹馅料不露痕……

奴海(果断、坚毅地):

爸爸的手艺要传承!

爸爸的手艺要传承!

(黑麦鼓掌上。)

黑麦:奴海!爸爸的手艺要传承!太好啦!现在咱们八坊十三巷景区里什么都不少,单缺故事里的眼珠子——“八坊老点心”!好多游客慕名来打听,有多少人看中这个商机,可就是没有这方面的技艺,只能放弃了……

阿妈(陷入回忆):从我嫁到马家门上,奴海的爷爷和爸爸,几十年里每天起早贪黑地经营家门口的“陇鼎斋”铺子,选料好、做工精,价格实惠,用好味道赢得了好口碑,用好心腹赢得了好名声!

阿妈(语重心长地):奴海啊奴海,活人一辈子,挣多少钱总有花完的一天,留在人世间的好名声和好手艺,是万贯家财也买不来的……

奴海:阿妈,您就放心吧!我是陇鼎斋的第六代传人,从小跟爸爸学手艺,那些拿手绝活我都掌握在手!这些年,为了迎合马来人的口味,虽然主要做西点,但我的手艺一直没荒废啊!

阿妈:西点也是手工活,这倒也是!

奴海:阿妈,这次回家乡,爸爸这一走,您孤单一人我更不放心……

奴海(转向黑麦):再加上,黑麦看好八坊十三巷的商机,他经营文化企业十几年,眼光独到,分析研究准没错……

奴海加重语气(坚定地):阿妈!我决定留下来和黑麦合作,重操祖业,振兴百年老字号“陇鼎斋”!

黑麦激动地上前,和奴海握手。

奴海:黑麦,咱俩现在就去注册“陇鼎斋”!

奴海、黑麦出门。

阿妈(喜悦地):忙完回来吃饭啊!

(未完待续)

编辑:海霞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