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辗转迁徙到临夏 最后归宿在镇原 —吐谷浑后裔找寻之旅
时间:2024-10-12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作者:惟敦

●惟敦

吐谷浑,是古代西北地区曾经长期存在过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其开疆拓土者复姓慕容,名叫吐谷浑,因此他的孙子建立政权后为纪念祖父功勋,把国名叫作“吐谷浑”,而后来人们又把这个政权的民族也称为吐谷浑了。这个偏隅一方的鲜卑族政权自公元313年建立,到663年灭亡,存世时间长达350年,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而吐谷浑对于今天的临夏(古称枹罕)地区而言,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魏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西迁“始度陇西,止于枹罕”。当年,是山川秀美、地理特殊的古代临夏接纳了这支四处漂泊、历尽苦难的游牧民族,并以此为据点,向西部方向(今青海、甘南等)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草原王国”的基业。

关于慕容这个姓氏的来源,有几种传说:其一,鲜卑族首领高幸氏因热爱儒家文化,以“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为民族精神追求,故取姓为“慕容”。其二,鲜卑族首领莫护跋非常喜爱汉族人的步摇(即戴步摇冠,是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自己整天戴在头上,因鲜卑族语言“步摇”与汉语“慕容”读音相同,以后就以慕容为姓了。不论哪个传说,都说明了当时鲜卑族特别崇尚汉文化,并身体力行去模仿和传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世代居住在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的鲜卑族首领慕容涉归病逝。慕容涉归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慕容吐谷浑,小儿子叫慕容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慕容涉归去世后慕容廆继承王位,但他对吐谷浑这个大哥始终敬而远之,总想排挤他。有一天,两家的马匹在草原吃草时发生争斗撕咬,慕容廆借机指责哥哥不守规矩。吐谷浑听言很生气,说马匹是畜生,不懂道理才相斗,你为何又将此延伸到咱兄弟的关系上,这分明是要赶我走啊!于是一怒之下,带领自己的部族踏上了向西迁徙的漫漫路途。经过30多年的流浪漂泊,历尽艰辛,他们最终来到了枹罕(今临夏),停下了跋涉的脚步。枹罕地理位置特殊,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川相间、河流密布,物产丰富、水草肥美,向西跨过黄河就是广袤的青海,向南越过太子山是甘南牧区,并可延伸到若尔盖大草原,身后洮河以东又是中原地区。此地能进能退、可守可攻,战略位置很理想,雄才大略的吐谷浑看准了这个地方,准备长期定居,实现他远大的理想抱负。

在枹罕站稳脚跟后,吐谷浑及其子孙后代开始了向西、向南方向的发展,开疆拓土、建立政权,由此开始了其300多年的历史。吐谷浑王国冶金、兵器制造、养马业非常发达。西北地区金属矿藏丰富,当时的吐谷浑掌握了高超的冶金技术,除了盛产黄金外,其生产的兵器质量也非常优秀。同时,吐谷浑在青海湖一带培育出名马“青海骢”,享誉世界。吐谷浑士兵体格强健,骑的是宝马良驹,持着坚刀利剑,又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可想而知,这是一支强劲的作战力量。不出几十年,吐谷浑在动荡的十六国时期雄踞一方,疆域广阔、国力强盛。至隋朝统一全国,吐谷浑凭借实力没有被消灭,仍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甚至到大唐建立,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名将李靖率军征讨,大败吐谷浑,使其受到重创,但未能完全消灭,成为唐朝的附属国。一直到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才正式灭国。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吐谷浑自此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从民国时期一直到2009年,临夏州广河县的火红村陆续出土了大量的古墓葬,后被认定为汉墓群。其中,最有名的是民国时期出土的一座大型墓葬,由于特定历史时期,那时候还没有考古一说,故该墓葬的所有情况不得而知。但幸运的是,编纂于民国时期的《续修导河县志》对这座墓有过这样的记载:“火烈烘王,不知何许人,亦不知葬自何时,相传元代有番僧由西藏来,寄居其旁,日诵梵经。偶与乡人语,颇解华言。据云,此吾先王火烈烘王之墓,沿称至今。”由于“火烈烘”这个名字影响较大,以至于后来出土古墓葬的这个村子也叫“火红”村了。根据墓葬规制、出土的“万岁”字样墓砖及《续修导河县志》记载的这个传说,甘肃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赵忠先生经过详细研究考证,认为这个墓葬为吐谷浑早期墓葬,甚至就是吐谷浑本人或孙子墓葬。如果考证准确,这是目前发现的吐谷浑留存在临夏的唯一痕迹了。

岁月流逝了1600多年,当年曾显赫一时的吐谷浑及王国早已无迹可寻,但其留下的一段段往事传奇仍在世间流传。吐谷浑的事迹后来在文献志书中还被偶尔提及,可吐谷浑灭亡后,其民族去了哪里,是否有后裔存在?这是近代史学家苦苦追寻的一件事。然而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文献没有记载,加之吐谷浑民族习俗的特殊性,未能留下太多的文物古迹供后人考证,故吐谷浑后裔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悬而未解的难题。

吐谷浑王国曾经异常强大、人口部族繁盛,不可能完全消失殆尽。近年来学术界有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吐谷浑灭国后其大部分部族融入汉族等民族中,少数部族仍然繁衍生息,认为曾被吐谷浑统治过的一些地方,如青海省民和县和甘肃省积石山县、天祝县等地的土族,就是当年吐谷浑民族的后代。其理由是宋代以后的地方文献中屡有“土人”“土户”的记载,与吐谷浑谐音近似。在进行民族识别时,这个民族被命名为“土族”,加之其文化习俗的确不同于藏羌等民族,故比较一致的认识就是吐谷浑的后裔就是现在的土族。这个观点,也仅仅是探讨性质的,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但也有一些民族学家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从民族气质、习俗、传说等特征来看,土族与吐谷浑没有丝毫关联,而是蒙古族的一支。

那么,曾经盛极一时、存世长达300多年的吐谷浑民族最后到底去了哪里?难道没有留下丝毫的蛛丝马迹吗?2017年,我履陇东新单位,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本单位一名姓慕的祖籍庆阳市镇原县的同事聊天,他说他们祖上复姓慕容。“一石击破千层浪”,“慕容”不就是吐谷浑的姓吗?我敏锐地感觉到如果此话属实,一定和吐谷浑后裔有关。后经追问,慕姓同事说近年镇原县慕氏家族修了个家谱,之后,他把家谱拿了过来,我连忙展卷拜读。果不其然,这本《镇原慕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就是慕容吐谷浑后裔在镇原县的历史状况。

吐谷浑后期的历史比较复杂。据史料记载,到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李靖、侯君集率大军征讨吐谷浑,以恢复和保护“丝绸之路”。军事打击后,唐政权又扶持吐谷浑建国,立慕容诺曷钵为可汗,并将弘化公主嫁给他。龙朔三年,吐谷浑被日渐强大的吐蕃消灭,诺曷钵携弘化公主退到凉州(今武威市)。唐政权为了堵截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派大将薛仁贵率军将诺曷钵及部族护送到吐谷浑故地。但由于唐军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失利,诺曷钵面临再次被消灭的危险。在权衡利弊后,唐朝专门设置安乐州,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把慕容诺曷钵及少数部族安置在了这里。同心县地处罗山西麓,此处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原来在青藏高原生活过的吐谷浑人,但因此地水质较苦,后来唐政权又把安乐州治所迁到了环州,即今庆阳市环县。到宋金时期,这部分吐谷浑旧民改为单姓“慕”,完全同化并融入汉族中。我们可以推断:当年随着慕容诺曷钵内迁的大都是皇亲国戚,此后基本上在陇东一带生息。而吐谷浑族大部则留在了青海故地,另一部分部族流落到了河西走廊等地,如武威、张掖等。不论是哪一支,随着岁月流逝,到元明时期,已完全融入汉族等民族当中了。

《镇原慕氏族谱》(慕思恭主编,2004年出版)所载,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公元1566年),环县贡生慕永忠出任镇原县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落户在县城西莲花池尤家坪。经过400多年的繁衍生息,慕永忠后裔至今已传至二十五、六代,共有2100多户、12000多人(2004年数据),全部为汉族,均姓慕。据史料可知,环县姓慕者基本上都是慕容吐谷浑的后裔,因此慕永忠为吐谷浑后裔无疑。大凡编纂族谱,应先对族人祖先做重要考证,该族谱编者开明宗义、毫不隐晦地说明镇原慕姓祖先就是历史上的吐谷浑,并用大量的篇幅作了考证说明。主编慕思恭先生曾任庆阳市档案馆馆长,其文史功底深厚,长于地方史研究,本身又为吐谷浑后裔,熟悉族人习俗,故其所考证镇原慕氏来源于环县应该不缪。该《族谱》考据入理、应用了大量的文献史料,是新族谱中的上乘之作。如此,可以说吐谷浑真正的后裔终于被找到了,解决了困惑史学界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秘案”,为今后进一步辨识吐谷浑后裔问题提供了捷径,拓宽了思路。

当然还有稍显不足的地方,该《族谱》对族源的探索仅限于其先祖慕永忠落居镇原开始,而此前的历史皆为空白。历史上吐谷浑落籍环县是不争的事实,各类文献均有记载。镇原慕氏先祖慕永忠虽然来自环县,但是否是吐谷浑后裔,未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为该《族谱》作序的陕西知名学者吕建福先生,对此也没有说明,也是一个遗憾。对于这一点,其先辈为民国时期的知名史学家、文学泰斗慕寿祺都相当慎重,没有轻易下定论。从一般规律性看,慕容曷钵定居环县—后代改姓慕—慕永忠来自环县—是吐谷浑后裔,基本上肯定这些环节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学术研究不能靠想象和推测,必须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希望研究吐谷浑历史的专家在这一点上多留意,拿出真凭实据,以补史料之或缺,这对史学研究也是一大贡献。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比较优秀的人物及有名的王国,其由东北千里迢迢迁居临夏并在青海开创基业,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虽然在祖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消失,但其民族坚韧不拔、不畏强势、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努力发展草原经济的做法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于吐谷浑的研究,近年来方兴未艾,学术界也是颇有争论。今天,吐谷浑的后裔在镇原的发现,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为以后吐谷浑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线索和新角度。

编辑:海霞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