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五千年灿烂的文明,留给我们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成为代代流传的宝贵财富。事关团圆的,除了春节,当属中秋了。中秋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到明清时,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此后,一直经久不衰,传承到现在。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喜欢在中秋感怀,传递彼时的喜怒哀乐。你看,王建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畅想,刘禹锡有“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的澄澈,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喟叹,辛弃疾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情怀,秋瑾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抱负。而在这诸多的诗词佳句中,我独爱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没有什么比此句更能表达中秋的情愫了。一轮圆月自海面升起,高悬于空,月光皎洁,清辉满天,碎银遍地。同望明月,此时的情愫是相同的,或许是天各一方的思念,或许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或许是共沐银辉的感触,或许是月缺月圆的遐思。
既为节日,就有风俗。江南的佳节充满诗情画意,喝桂花酒,食蟹,赏月。地处西北偏隅之地,老家的中秋就俗气多了。小时候,每至中秋,母亲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做月饼。做法简单质朴,拳头大的面饼,芯里垫上少许玫瑰酱或红砂糖,饼面刷菜籽油,烙熟出锅,黄澄澄的,像金黄的圆月,满溢着怡人的香味。到了晚上,清风拂面,皓月当空,在院里放一张小方桌,摆上水果和月饼,泡几杯茶,家人围坐,赏月,尝饼,品茶,话家常,其乐融融。每年的这个时候,如果不是太远,出门在外的父亲总要赶回来,当时家有年迈的祖母,祖孙三代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也充满收获的欢乐。秋粮和果蔬成熟了,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粗粗的玉米棒子笑开了嘴,红红的高粱低垂着头,滚圆的土豆顶破了地皮。果园里也是硕果累累,苹果红着脸张望,冬梨树举着黄黄的小灯笼,枣儿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核桃裂开皮自树杈滚落,葡萄架下垂挂着圆润的玛瑙。菜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火红的辣椒在燃烧,大白菜圆鼓鼓的,冬萝卜又肥又白,大蒜的叶子干枯了,饱满的蒜瓣深埋于泥土里。团聚的时光中,收获的希望开始了。
又至中秋,期盼月圆。中秋佳节,送上最真诚的祝福。祝愿华夏儿女幸福团圆!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