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首页
新闻
甘肃
国内
国际
外媒看临夏
公示公告
了解临夏
县市动态
图文板块
经济建设
文化旅游
临夏花儿
政务信息
体育事业
教育
民族团结
招商信息
社会民生
法治建设
健康
民族日报
临夏电视频道
临夏综合频道
临夏文旅频道
视频新闻
临夏新闻
关注
法官大讲堂
电视节目
文化临夏
舌尖上的临夏
畅游临夏
纪录片
新媒体
海报
短视频
H5
党建
广播
临夏新闻
973养生吧
经典在路上
中国笑星
太阳宝贝乐园
公示公告
其他
河州花儿
时间:2024-05-30
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首页
>
图文板块
>
临夏花儿
“花儿”:西北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
●马东平
辣子不辣蒜不辣,
芥末儿辣人着哩;
我烙的果列你吃不下,
让让儿挼人着哩。
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麦田、地埂和树林里传唱着这样的民歌,这是传布于西北甘、宁、青、新四省区内,传唱于汉、回、藏、土、撒拉、东乡、保安、蒙古、裕固族等不同民族的以爱情为主基调的民歌形式,它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著名的“花儿”。
上面的这首“花儿”传唱于西北汉藏杂居区,以汉语为基础的“花儿”格律范式中夹杂了藏语的“花儿”。其中,“果列”为藏语馍馍的意思;“让让儿”是藏语故意的意思;“挼人”是青海汉语方言,是抓弄人、戏弄人的意思。“花儿”中出现了藏语中的词汇,但总体“花儿”演唱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等都是以汉语为基础。“花儿”传唱的这些民族中,除了汉族和回族使用汉语言外,其他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在演唱“花儿”时,这些民族都基本采用汉语演唱,这在我国所有民歌演唱中是比较独特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花儿”无疑成为西北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是在历史演进中变成跨越时间的表征印记,跨越民族界限所形成的共有文化标识,这样的文化印记不仅具有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各民族的共有记忆和共享映像,并进而成为各民族彼此紧密联系互通的精神密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部的“花儿”是一种由九个民族使用汉语传唱的一种民间歌谣,一种群众文化,“花儿”所体现的内涵和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历史与文化特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真实描写和阐述,是西部地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历史记忆与集体意识的体现。在西北以“花儿”为代表的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存在,更是体现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所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中最深层和最基础的认同,多民族文化认同恰恰是通过各个民族能够共享的文化而得以实现和彰显的。以“花儿”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相同场域中、在共同生产生活方式下,在基本一致的共同情感表达中建立起来相互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在这些“共有”的属性下,传唱“花儿”的这些不同民族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所以,传唱“花儿”的不同民族才能相互尊重,自觉地将本民族文化与“花儿”文化相嵌合,而文化融合越多,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共享部分就会越大,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就会愈加强烈,如“花儿”这样的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这十年,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豪、更加自信,“五个认同”得到极大增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河州“花儿”传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潘尚光
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笔者与几位“花儿”学者和爱好者,先后到松鸣岩、莲花山、炳灵寺、太子山、七里寺等“花儿”会场实地考察,与会场上的歌手对唱、座谈、交流,多次请教王沛和董克义两位“花儿”专家,撰写了本文,分析河州“花儿”传唱艺术的现状,提出“河州花儿”艺术传承发展对策和意见。
现 状
一、“花儿”会是“花儿”自然传承的主要场所。
松鸣岩“花儿”会
每年农历三月至七月,甘肃、青海省各地别开生面的“花儿”演唱会相继拉开序幕。“花儿”会包括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一种是民间自发地一年一度定时定点举行的传统“花儿”会。另一种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花儿”演唱会(主要是“花儿”大奖赛、邀请赛等)。分布在甘肃、青海两省的传统“花儿”会约有一百多处,一个“花儿”会上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千人,多则几十万人。一年里,大大小小的传统“花儿”会一个接一个,“花儿”会为“花儿”歌者搭建了一个天然舞台,营造了开放和谐的文化空间;“花儿”会成为“花儿”歌手展露歌喉,显现才思的盛大集会;“花儿”会是人们聆听“花儿”、品味“花儿”的最好场所;“花儿”会是“花儿”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最方便、最直接的交流盛会,便于演唱表情动作的传授和接受,“花儿”会也是众多“花儿”歌手聚集一起对唱互动,是传播“花儿”的天然乐园,即使是在信息传递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花儿”会仍是“花儿”群众性演唱普及与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校园“花儿”是培养“花儿”后继有人的重要渠道。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临夏地区的许多中小学在校本教材中把“花儿”编入音乐课堂。部分中小学把河州中学音乐教师安玉梅编辑的《花儿逢春》当作校本教材运用。安玉梅是临夏地区最早大胆尝试“花儿”进校园、“花儿”进课堂的老师。1994年,安玉梅和赵景全两位音乐老师在临夏师范的大小活动中演唱“花儿”,其学生也有唱“花儿”的,那时“花儿”已经进入校园。要想让校园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让学生从小喜爱家乡的民族艺术,拓宽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文化艺术水平,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就要把原生态“花儿”经过重新填词或改编,形成内容健康、曲调优美、适合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演唱、舞蹈的校园“花儿”。
校园“花儿”教材方面,早在1990年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宁夏人民出版社发行两套共6本音乐乡土教材,在全自治区境内使用。在北方民族大学的武宇林教授的倡导下成立“宁夏教育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校园‘花儿’歌手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武宇林教授主编的《宁夏校园花儿教程》……这一系列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提倡。
“花儿”不仅要进入中小学,高校更适合“花儿”进课堂。大学生知识积累深厚,悟性好,有不少人通过学习后还容易出成果。在音乐学院开设“花儿”课,邀请教授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师向音乐院系的学生讲授“花儿”,每年能培养和储备一大批“花儿”爱好者、研究者和演唱者,最终一定会改变“花儿”研究和“花儿”演唱后继乏人的现状。
三、都市“花儿”是“花儿”生存、创新的新天地。
“花儿”是产自农村山乡的民间艺术奇葩。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使“花儿”的载体——农民,随着打工、做生意、办工厂等一系列活动,从四面八方涌进城市。“花儿”随着这一群体的迁徙,自然而然进入城市寻找自己生存、发展的新天地。以刘家峡太极广场来说,冬天的中午,夏天的傍晚,每天参加“花儿”演唱的约有上百人。参与者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以中老年人居多。演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对唱,也有乐器伴奏唱。那些歌唱幸福生活,表达纯真爱情的“花儿”,犹如一段天籁之音,征服了城里人。“花儿”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一二百个“花儿”曲令,还在于它的唱词,“花儿”歌手进行再创作,新编歌词不断被搬上舞台,以迎合城市的欣赏品味,在保留原生态的同时,创作出新的适应城市、适应时代发展的“花儿”。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镇星罗棋布的“花儿”茶园、“花儿”艺术团也散发出现代气息。如位于刘家峡川南郊区的“红丰花儿茶园”,“花儿”爱好者来到茶园,会唱的台上唱几首,不会唱的一边欣赏“花儿”,一边打牌聊天,尽情享受人间乐趣。永靖县“黄河三峡艺术团”自从有了“花儿”歌手以后,邀请该团参加各种活动的单位更多。这些新的“花儿”场所,通过有关部门的重视、引导、支持,成为民族文化抢救、创新路上新的载体。
四、“花儿”歌手是“花儿”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花儿”从其形成、发展到传承大都以口传方式延续。“花儿”口传的主体是“花儿”歌手,他们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传播者,“花儿”歌手对“花儿”的热爱和自觉传承,才让“花儿”绵延数百年而传承至今。歌手是“花儿”的核心,是“花儿”会的主体,一个地方“花儿”的兴盛程度与该地歌手的数量息息相关。歌手成长不仅要受乡土文化的影响,自身还要具有天赋条件:一副天生的好噪音,随机应变的创作编词能力,熟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会唱众多的“花儿”曲令,牢记许多著名的“花儿”唱词,潇洒自如的演唱风姿等。
“花儿”对唱
“花儿”由于音乐性强,现已进入国内外艺术表演领域,产生了一些专业的“花儿”歌唱家。这些专业“花儿”歌唱家从民间歌手发展而来,他们熟悉民间的多种曲令和唱法,同时又受过音乐正规训练,因而,能对传统“花儿”进行加工、提炼、提高、美化,是促进“花儿”进一步创新发展的一支可贵力量。“花儿”学者王沛说:“中国‘花儿’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歌手是重要载体,是‘花儿’生生不息的灵魂,歌手使‘花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花儿’也使歌手披红挂彩、声名远扬,千百年‘花儿’的传承史,其实是各民族歌手的歌唱史。”
对策和意见
一、保护和营造“花儿”流行地的生态环境,办好传统“花儿”会,并进行鼓励、引导和支持。目前,生态旅游、民俗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广受欢迎,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之一。坚持非遗文化丰富旅游的内涵,“花儿”会与民俗游、乡村旅游相结合,举办让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节目晚会,“花儿”小剧场等,让游客真正感受临夏地区的民族风情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花儿”的魅力。
马莲绳拦路对“花儿”
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园、“花儿”演艺团体,政府部门在资金、设备和场所上给予一定扶持。由政府牵头定期举办“丝路花儿艺术节”“全州民俗文化艺术节”“西北五省花儿歌手邀请赛”等,突出旅游文化品位,充分利用炳灵寺、莲花山、松鸣岩、黄河三峡等著名旅游景点,建立固定的“花儿”舞台,倾力打造山水实景的“花儿”晚会,组织“花儿”歌舞演出。真正做到“花儿”搭台,经济唱戏,让传统文化活动与旅游深度融合,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二、大力发展“花儿”进校园,把“花儿”纳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体系,保护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甘肃省对“花儿”非物质文化纳入义务教育之中,临夏地区素有“花儿之乡”的美誉,由政府牵头,教育部门制定规划,让“花儿”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从娃娃抓起,体验、学习、传承、发扬“花儿”文化,培养和储备人才,“花儿”传承人数量质量都会有大的提升。
三、保护“花儿”歌手和传承人。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花儿”歌手资料,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组织专家认定杰出的“花儿”传承人和优秀歌手,将优秀的“花儿”传承人纳入“人类活珍宝”的保护范围。由各级文化馆开设“花儿”培训班,邀请“花儿”专家和“花儿”老师在演唱技巧和歌词创作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花儿”传承人的专业知识素养。支持优秀歌手和传承人开办个人工作室、“花儿”传习所、“花儿”培训班等,在资金、场所、音响设备上给予支持,以便他们更好地培训新人,传承“花儿”。
创立“花儿”专项资助基金。支持出版本土学者“花儿”专著、“花儿”歌手音响作品。全州七县一市成立“花儿”协会,建立“花儿”人才库,使歌手、编词者、“花儿”文学和音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得到有效保护。鼓励本土学者积极挖掘、抢救、整理濒于消失的“花儿”歌词、曲令等。
四、汇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花儿”专家、学者之力,全方位研究“花儿”,拓宽“花儿”的研究领域,每年策划组织一次国家级“花儿”学术研讨会,出版研讨会论文集,研究解决当下“花儿”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省内外一些“花儿”研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挖掘、整理工作,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五、充分利用“中国·临夏—河州花儿”网,进行广泛宣传。临夏电视台继续举办“花儿大舞台·每周一歌”并定期播出,各县市选送节目,为“花儿”歌手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六、以各级文化馆、文化站为依托,建立自上而下的“花儿”分级保护组织工作机构,各乡镇、各社区成立“花儿”传习所,使“花儿”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日常工作。以科学的态度、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使“花儿”得到保护和传承。
七、借鉴东西部协作先进经验、发达地区领先模式,创作一批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国叫得响的“花儿”剧,进行巡回演出。“花儿”剧的发展要发挥长效性的时代影响力,在艺术创作方面要合理地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对于反映当下生活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进行创新,通过“花儿”剧艺术和多种宣传渠道的结合,形成以歌剧会为载体,普及“花儿”演唱艺术,营造保护“花儿”的社会氛围。以新的内容、新的传播形式吸引大众关注点,让河州“花儿”艺术在全国形成文化品牌。
八、河州“花儿”在演唱方面主要有“原生态唱法”和创新的所谓“洋花儿”。一是“原汁原味”,二是开发利用。在传统“花儿”会、本地民俗演唱会用当地方言演唱,有利于保护原生态唱法;在对外宣传或大型艺术节上用普通话演唱,让“花儿”更有生命力。走“花儿”普通话道路,是传承“花儿”、发展“花儿”的一个重要途径。
徐双秀:“花儿”为伴 传承非遗
●杨爱玲
今年58岁的徐双秀,是和政县三合镇周刘家村王家堡子社的一位农村妇女,受母亲影响,自幼对“花儿”有浓厚兴趣。
2006年,松鸣岩“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这朵遗落在人间、无人问津的小花,终于登上大雅之堂。徐双秀,这位一直深爱“花儿”艺术的民间歌手,也开始了她的“花儿”演唱之旅。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三,是和政人一年一度浪湫池沟的日子,此时,徐双秀都会约上村里的姐妹,去人山人海的湫池沟景区一起漫“花儿”、和其他歌手对“花儿”。除此之外,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松鸣岩“花儿”会举行,在风景如画的4A级旅游景区,徐双秀把自己心中所想所盼,编成“花儿”唱词,用歌声释放出去,以歌会友,结识了一群又一群和她一样执着于“花儿”艺术的民间歌手。
2020年,和政县“花儿”艺术家协会成立,吸纳全县来自不同领域、从事不同行业的“花儿”爱好者,徐双秀成为其中一员,与此同时,她还加入该县音乐家、民乐、民间艺术家协会等多个组织。多年来,她在精心编写唱词、倾心演唱的同时,积极参加县文联组织的“花儿进景区”“花儿进校园”“文化三下乡”活动,为各协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徐双秀的家里,记者看到一大摞保存完好的“花儿”唱词,还有她参加演出时的照片。一曲曲唱词被她细心地装订归类,一张张照片被她精心地打印成册,和其他人分享这些成果的时候,她的眼里泛着光,言语里满是开心和欣慰。
通过不断自学,跟其他资深“花儿”歌手学习,现在的徐双秀已熟练掌握“干散令”“白牡丹令”“二梅花令” “水红花令”“梧桐令”等“花儿”曲令唱法。更可喜的是,2021年,她被州文旅局确定为松鸣岩“花儿”会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采访中和政县民俗博物馆馆长卜永强说:“从徐双秀身上,我们看到‘花儿’艺术后继有人。她用实际行动为‘花儿’的传承发展努力付出,我相信,有了一大批像徐双秀这样优秀的‘花儿’歌手,我们松鸣岩‘花儿’一定会呈现出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繁荣的局面。”
平时,性格开朗、为人大方的徐双秀,还经常邀请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民间艺术家们来家里做客。她们坐在一起编写“花儿”唱词、探讨“花儿”演唱技巧,兴致勃勃、激情高涨地一起漫“花儿”……
因为有了爱好,才让平凡的日子闪闪发光,因为有了追求,才让一生不留遗憾。徐双秀把对“花儿”的热爱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坚守着她的“花儿”艺术之梦。说起今后的打算,徐双秀告诉记者:“我将继续唱好‘花儿’,带领、影响更多人,跟我一起唱‘花儿’,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和政的‘花儿’艺术更好地传承、弘扬。”
编辑:
责编:孔令定
新闻鉴读
春日的临夏东郊公园碧水荡漾、春花烂漫
春日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的刘家峡大桥,壮观美丽!
砖雕无疑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雕刻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实用美术和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更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彰品东方美不可磨灭的一笔。一方青砖里不仅藏着广阔乾坤,还留存着中国千年古韵。
就业创业春潮涌
十三届州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召开
全媒原创
超美味!“小红伞”下的美食,绝不能错过~
64.1%!兰合铁路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春日的临夏东郊公园碧水荡漾、春花烂漫
砖雕无疑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雕刻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实用美术和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更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彰品东方美不可磨灭的一笔。一方青砖里不仅藏着广阔乾坤,还留存着中国千年古韵。
海报丨临夏蛋雕,指尖上的艺术~
新闻排行
就业创业春潮涌
春日的临夏东郊公园碧水荡漾、春花烂漫
春日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的刘家峡大桥,壮观美丽!
砖雕无疑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雕刻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实用美术和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更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彰品东方美不可磨灭的一笔。一方青砖里不仅藏着广阔乾坤,还留存着中国千年古韵。
十三届州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召开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