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花儿文化】花儿与《诗经》比较
时间:2024-05-16


“花儿”与《诗经》的比较研究之:


内容与取材


吕学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三百多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花儿”被誉为大西北民间文化长廊里一本“活着的诗经”,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由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多民族共同传唱的民歌。作为艺术奇葩,两者既有众多相似相近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区别。

《诗经》与“花儿”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之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内容与取材上既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一.《诗经》与“花儿”在内容与取材上的相同点。




01

大多都以爱情为主题

《诗经》和“花儿”一样,都有大量展现男女情爱的内容。《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收集了来自十五个不同地域的诗歌,而这些内容大部分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如表现女子对美好婚姻的向往的《召南·摽有梅》,表面上看是在写树上的梅子逐渐减少的过程,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女子对美好婚姻的迫切向往;如表现男女日常生活的《郑风·女曰鸡鸣》,通过男女之间富有生活化的情境,再现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还如展现女子奋起反抗的《卫风·氓》表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抛弃后的决绝;还有表现男女热恋《卫风·木瓜》,通过男女间一来一往,互相传递礼物,表现了恋人间纯洁美好的爱恋……

在“花儿”中也存在着大量表现男女情爱的内容,这些唱词大都从抒情主人公的视角,集中表现着青年男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体验。

有表现对异性爱慕之情的,如:

红嘴鸦落的了一河滩,咕噜雁落在了草滩;

拔草的尕妹妹坐塄坎,活象似才开的牡丹。

牡丹是“花儿”传唱地人们心目中公认的花中之王,把自己的心上人比喻为“才开的牡丹”,可谓至美之赞。

有表现离别之痛的,如:

打马的鞭子们闪折了,走马的脚步们乱了;

心上的阿哥们出门了,尕刀子绞心者烂了。

想象用“尕刀子绞心”带来的痛苦来恰如其分的表现别离时的愁绪,用语真挚而感人。

有变现忠贞不渝的,如:

千万年黄河的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

千刀万剐的我不情愿,舍我的尕妹是万难。

质朴的誓言准确地表达出男主人公对待爱情的坚贞。

有展现男女欢情之娱的,如:

毡房下给着山根里,牛羊们山脑里赶哩,

阿哥坐给着妹跟里,六月天还嫌个短哩。

通过描摹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甜蜜而幸福瞬间,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对快乐的时光匆匆而逝的感慨。

有展现感情受挫后悔恨的,如:

姜子牙伐兵灭成汤,摘星楼火烧了纣王;

走到的路上眼泪淌,这就是维人的下场。

道出了一个被情所伤的青年悔不当初的极度懊恼。

……



02

都展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

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就是对特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再现。从《诗经》与“花儿”的产生过程来看,不难发现,作为较为相近的文学样式,都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诗经》产生于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之中,虽然被统治阶级当做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运用于宗庙祭祀、朝会宴请、贵族聚会等各种场合,但不管是其中表现婚姻爱情的《蒹葭》,亦或是反映劳动者生活场景的《芣苢》,还是描写战争的诗《击鼓》等,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受《诗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花儿”也承袭了反映社会现实这一风格特征,除了大量展现爱情主题之外的内容,还有许多与劳动人民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如:

东山的日头背西山,三伏天,脊背上晒下的肉卷;

一年里三百六十天,实可怜,肚子里没饱过一天。

刻画了一个旧社会极度艰辛的劳动者形象和劳动场景,三伏的烈日只是一个短暂的缩影,体现了当时的劳动者即使是一年四季劳作不停,依然食不果腹的窘况,反差之间,再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在多重磨难下的生活困境。

再如:

苦胆的锅里熬黄莲,马步芳当上了长官;

抓兵要粮的又派款,骨头里熬出了青烟。

血淋淋地展示出了那个残酷、动乱的黑暗时代。

当然也有:

三炮台碗子哗啦啦响,冰糖啦沱茶泡上;

尕日子越过者越美当,像蜜蜂落者花上。

体现着新时代西北大地上的劳动人民,脱贫奔小康后幸福而惬意的甜美生活。



03

传情都奔放且大胆

温柔敦厚、含蓄内敛是中国传统诗歌传情达意的显著特点,这点在“花儿”与《诗经》中均有明显的体现,但两者共同表现出的直白与大胆是其他文学样式中不多见的。如《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句子和“花儿”中:

青石头尕磨儿左转哩,磨口里淌白面哩;

肝花五脏的想烂哩,阿一天才见上面哩。

的表意相似,看似夸张,实则准确地道出了那些陷落在情爱里的青年男女们为相思折磨,恨不得时时刻刻呆在一起,稍有分离则茶饭不思、度日如年的真实状态。再如《击鼓》中“死生契阔,与之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和“花儿”中:

青草的山上挡牛羊,红花儿多,山崖上越开者越旺;

阿哥抛我的心嫑想,我抛下你,西海里闪出个太阳。

颇为相仿,虽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足以震撼每一个读者。

“花儿”与《诗经》中的类似作品,出现在思想极为保守的时代或地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些内容虽传情都大胆而奔放,但思想纯正,不会让人有邪念,正如孔子评价《诗经》时的感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何尝不是“花儿”的特点呢!

二.《诗经》与“花儿”在内容与取材上的不同点




01

内容题材的差异

《诗经》又称《诗》,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十五国风”,主要记录了这十五个地区的风俗文化,从题材内容上,可以划分为爱情诗、农事诗、战争诗、兵役徭役诗、讽喻诗、史诗等。如《七月》,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秦风中的《无衣》等,表现了老秦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雅是周王朝直辖下的地方音乐,是宫廷宴享和朝会时的乐章。颂是宗庙祭祀的歌谣,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如《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生民》《大明》等属周族史诗。由此可见《诗经》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各个侧面展现着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状态以及礼乐文化。

与之相比,“花儿”在题材范围上就要相对狭小一些。“花儿”内容大多以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为主,虽然对其他生活场景、社会现象也有体现,但数量极少。

花椒的树上你甭上,你上是树枝杈挂哩;

庄子里去了你甭唱,你唱是老汉们骂哩。

可见,在“花儿”传唱过程中,由于保守思想的影响,在村庄等有“班辈”的地方是严禁唱“花儿”的。

上山的老虎下山的狼,凶不过马步芳的匪帮;

今日的款子明日的粮,老百姓们活得个孽障。

体现了该地区在残暴军阀的管制下,民不聊生的惨状。

此外,“花儿”的传唱者大多属社会底层普通的劳动人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不高,因而在花儿唱词的创作中,也只能以俗文学为主,加之受个人视野和地域文化的限制,“花儿”中的很多内容体现着河州一带所特有的地域风情,这也就决定了它的题材范围,虽然也有表现当地社会生活的内容,但主题相对集中于对男女情爱的反映,因而在内容和选材上明显要比《诗经》小很多。



02

反映现实上的差异

《诗经》与“花儿”作为不同时期的两个诗歌系统,在反映现实上也各具特色。《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具有浓烈的现实意义。西周时期礼乐文明极为昌盛,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主要以农业文明为主,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句也随之应运而生,因此,《诗经》中的出内容大都立足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呼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诗歌的教化作用。而处于西北高原的河州大地,远离都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百姓长期处于半农半牧或是长期出门务工的状态,于是,“花儿”就成了他们个人消遣时光、传情达意、寄托相思的载体,而对社会现实的描述相对较少。



03

情感表达的差异

《诗经》中的风诗主教化,雅诗主政治,都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强,大体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具有浓烈的现实意义,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对爱情的期许、对生活的讴歌、对战争的厌弃等等,这在上文已有阐述。“花儿”也被称作是出门人的歌,是在浪尖上觅生活的筏子客内心苦楚的宣泄,是走南闯北讨光阴的脚户哥孤寂内心的慰藉,是耕作育儿的留守妇女对出门人的思怨……虽然也有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对禁锢思想的不满等内容,如:

花花的麻雀绿翅膀,它落在了梧桐树上;

毛主席好比红太阳,照亮了全国的地方。

歌颂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和老百姓的爱戴之情。

长把的梨儿树梢上挂,恐害怕天上的雨打;

娘老子把婚姻错配哈,恐害怕我把你闪下。

井儿里打水着绳短了,霜打了腊月的梅了;

我们俩的好事拆散了,娘老子做主者坏了。

体现了对旧社会包办婚姻的不满。但这类作品相对较少,这也从某种层面上体现着生活在大西北的人们,任劳任怨的务实品质。

总之,《诗经》与“花儿”都是以自身所诞生并传唱的土地为滋养,真实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后世的文化创作产生着无穷的借鉴和积极的影响。

图片


作者简介:吕学辉,临夏县人,80后乡村教师,临夏州作协、民协会员。创作的诗歌、散文和“花儿”研究论文等作品,多次在州县征文、竞赛中获奖,部分作品散见于《民族日报》“临夏文艺”《中国花儿》等媒体和刊物。
编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