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炒面肠。
摄影|姚逸飞
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地处临夏盆地,东晋时名河州,延续1000多年,在民国2年(1913年)更名为导河县,县名源于大禹治水(导河积石),黄河上的积石峡便位于临夏州境内。这个带着华夏文明源流的名字仅仅使用了十多年,在民国17年(1928年)又被更名为临夏,一直到今天。
临夏州所处的临夏盆地,是青藏高原隆生催生的一块富饶盆地,紧邻青藏高原,又地处黄土高原的西界——而它的东部,是绵延上千公里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一带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因为在这一带携带了大量的黄沙,而变得混浊,故被称为黄河。
临夏永靖刘家峡水库黄河洮河交汇处泾渭分明
图/图虫创意
然而,这种疏松的黄土,却又催生了伟大的黄河文明。任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最为重要的便是食物,它是一个部落或民族能否延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所在。
人类的文明大都经历了采集—渔猎—农耕这样的过程,在铁器尚未出现的石器时代,耕种的难度远远大于渔猎,在轻易就能刨开土壤的地方,农耕的历史往往就很长。
临夏东乡唐汪川风光
当地盛产杏子,每年春天杏花也是一景
图/图虫创意
临夏州便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覆盖着厚厚的第四纪黄土,土质细腻而松软,不用工具,就是用手指也能轻松地在土地上挖出一个坑,种子也能轻松地发芽破土而出。
华夏文明最初的农耕文明便从黄土高原兴起,今天,我们在临夏州的博物馆,还能见到昔日的荣光: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等,灿若星辰。
甘肃临夏永靖县炳灵寺石窟风光
这是黄土地孕育的世界文化遗产
开创于十六国西秦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
图/图虫创意
陈正祥教授在《中国文化地理》第一篇第一段就写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传播:“……汉文化最先发祥于黄河中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沁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和彩陶遗物分布的核心地区……大致到春秋时代,汉文化圈已掩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
临夏州正好是彩陶文化核心区域,其中的马家窑和齐家的彩陶文化无与伦比。
中国银川宁夏博物馆馆藏菱形条纹双耳彩陶罐
彩陶是黄河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之一
图/图虫创意
文明的薪火从西往东,沿着黄河流域传播,在入海的山东,诞生了中国唯一原生的菜系——鲁菜,它北上南下,催生了川菜、东北菜等各地菜系或亚菜系。同时也溯黄河而上至临夏州,丰富了这里的滋味。
牛肉面是临夏州的日常食品,在临夏州采访期间,我问临夏县商务局的同志,早餐主要吃什么?同桌的人有汉族也有回族,几乎异口同声说:“牛肉面,牛杂割。”
仿佛看到了临夏州在这两种食物升腾的雾气中醒来,也仿佛闻到了独具特色的扑鼻之香,次日清晨,无论如何也要去点上一碗牛肉面,汤鲜味香。
临夏牛肉面,是汤料和劲道面条的完美结合
讲究“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
图/图虫创意
美食家们为牛肉面总结出了五大特点: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指牛肉汤清亮鲜香,二白是指白萝卜片雪白,三红是指油泼辣子红艳艳,四绿是指香菜香葱韭菜等香料新鲜嫩绿,五黄是指拉出来的面条白里透着黄澄澄的光泽。
红艳艳的油辣子并不辣口,却提供了独有的油香
摄影/姚逸飞
相对于牛肉面的普及,临夏州的浆水面更具地方特色。浆水面也叫酸菜面、酸汤面,是用自制的酸菜煮成汤汁拌和面条,味道酸香开胃。在临夏州,很多家庭都会制作浆水,选取当季的一些蔬菜如萝卜缨、大白菜、白萝卜、红薯藤、芹菜和芥菜等。
大众喜欢的是用芹菜和芥菜这两种蔬菜做的浆水。制作方法是,将蔬菜切丝焯水,捞出放入坛、罐等容器,加入适量的水和面粉,用筷子搅成糊状,密封发酵三四天,有酸味了就可以食用,是北方一种过冬必备的食品。
陕西安康浆水面,十分开胃
其中浆水是用新鲜蔬菜加浆水和面汤发酵出来的
图/图虫创意
食用时,在锅中炒香葱花,添加浆水和清水煮沸,添加到面条上,便是酸爽可口的素浆水面了,根据不同口味,还可以加辣椒油、咸菜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创新浆水面,有鸡爪浆水面、三丁浆水面、腊肉浆水面等,无论这碗浆水面是荤还是素,都酸香可口,是解腻开胃的好食品,很多返乡的临夏人,往往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家人做一碗浆水面,以慰风尘。
临夏清真吉庆楼饭庄的面食
店内呼声最高的面食就要数羊肉面片了
摄影/姚逸飞
临夏州的面食,除了面条,还有面片,这也是大家喜欢的日常食品,制作面片是将发制好的面捏成粗条状,掐成小团,再压成扁状,放入沸水中,煮好之后再调味,有清汤面片、酸汤面片、河沿面片、炒面片等。
包子是中国各地都盛行的一种普适性食物,河州包子缘何这般让人垂涎,皮薄馅鲜,馅的主要馅料是应季蔬菜:一年四季,用得最多的蔬菜是红萝卜,加上羊肉和香葱作馅料,春夏则用韭菜和韭花加上羊肉作馅料。到了冬季,会用大棚里种植的韭黄。
河州包子皮薄馅鲜,可蒸可烤
配上辣椒、酱油和醋调成的蘸水佐食
摄影/姚逸飞
韭菜是我国食用最早的蔬菜之一,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豳风·七月》中便有记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最早的农书《夏小正》说:“囿有见韭”;在商周时期,韭菜还与羊羔作为虔诚的祭品敬天礼地,后来成为普及最广的蔬菜之一。两千年以后,羊和韭依然是一对搭档,成为临夏州引以为傲的美食之一。
临夏居民注重礼节,每有客人到来,会让座敬茶,摆上小吃,其中不少也是面食,如干馃、油炸果等,少不了的还有大馓子。大馓子,古代称为粔籹、膏环和寒具,是中国各地较为普遍的民间食品,但在临夏州,却带有极强的礼仪性质,是当地节庆或婚丧嫁娶必备的一种油炸食品。
正在炸制中的面点油香
在临夏,各种用面粉制作的小吃,精巧而美味
摄影/姚逸飞
简单朴素的食材,在奇思和巧手的驱动下,化作一道道美妙的滋味,在唇齿间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临夏州当地,有句民间谚语:无手抓,不成席。
手抓,其实是手抓羊肉的简称,临夏州最为有名的便是东乡手抓羊肉。东乡,既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简称,也是一个自治县的简称。临夏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境内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回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东乡手抓便是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风味美食,鲜嫩清香,爽口化渣,是临夏州各地宴请时的主要菜品。
临夏手抓羊可以搭配当地洋葱或大蒜一起食用
摄影/姚逸飞
大众的认知中,羊肉是腥膻之物,不少人敬而远之,在临夏州各地考察期间,几乎每至一地,当地朋友总会热情地请我们品尝手抓羊肉,有时一天两餐,即便如此,也不会生腻。如此美味,它的背后有什么秘密呢?
2022年6月9日,我们再次来到东乡县,时值下午,一位当地妇女在陡峭的山坡上行走,她是去山坡上把散放的3只羊牵回家。这些羊只食草,各户散养,多的几十只,少的两三只,它们日出觅食,日落归家,每天在红壤的岭谷塬墚上不断攀爬觅食,肉质紧实,极有弹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美食
在调味或香料的运用上,各有特点
摄影/姚逸飞
手抓羊肉通常选取6个月左右,体重在25——30斤重的小山羊,宰杀后清洗干净,整只入锅,清水炖煮,先大火烧开,再转至小火慢炖。清水是相对于汤而言,里面一定会加香料,提香袪腥。临夏手抓羊肉的香料极为简单:花椒、生姜、草果和盐,这便是最为重要的调味密码了,各家的比例以及增加一点别的香料,那就是个性化的口味了。
食用花椒,历史上中国各地都有记载,只是清代以来,慢慢退回到了花椒原产地巴蜀一带,当下来说是四川和重庆一带的专利。临夏州五大特色产品中就有花椒,以临夏县莲花花椒为最,所产花椒色泽艳丽、颗粒饱满、肉厚味美是当地人烹饪的主要调味品,而且还远销四川、重庆和山东等地。
黑色的是羊肠发子,白色的是面肠
这是手抓羊肉之外的羊肉菜品
摄影/姚逸飞
东乡手抓,不仅仅是宴席佳肴,在东乡族民间,有一种聚会叫打平伙。大家约好一起外出郊游,或者找一户农家乐,采取凑份子钱的方式买只羊,煮熟后每人平分一份,一部分大家聚餐食用,多余的带回家。
这道菜,我们可能已经不能辨识它是从民间聚会走向正式宴请的餐桌,还是从宴请的餐桌走向民间了。但是,它却是临夏州最为普及的日常美食,无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小聚,都少不了手抓羊肉的身影。
辣子油中和了发子和面肠的膻气
不过对于吃不惯牛羊肉膻味的人,还是有些“硬核”
建议多人到店的话,可以先点一份试试口味
摄影/姚逸飞
人们不禁要问,每天消耗这么多的羊肉,那些羊杂去哪里了?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有吃杂碎的习惯,一是节约的传统,二是把羊杂牛杂都能做成美食。发子面肠,的确让人开眼又开胃。发子面肠,既可以作为三餐的小吃,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菜品上席。
发子面肠均是以羊肠为包装材料,羊肠发子灌装切碎的羊心、羊肝、羊肉和调味品等,面肠则以羊肠灌装面粉浆和调味品,一起上笼蒸熟,这些下水就成了大众喜欢的一道美食。客人进店,店家从蒸笼里取出发子和面肠,现切,酱色的发子放碗底,洁白的面肠放上面,再上淋上红油汁水,让人食欲大增。
临夏州古称河州,既是南北通衢,也是东西津梁——古丝绸之路的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当年前往拉萨和亲的文成公主便经由河州。千百年来的商贾往来,让这里的美食融入了四面八方的特色。
美食往往会因为人口的迁徒而流动,也会随着商贾间的往来而相互交流,也会因为地域的文化而沉淀,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夏美食——河州味道。
清汤牛肉面,底汤十分鲜美
图/图虫创意
兰州牛肉面自东北方向往西南传播,遍及临夏州各个角落;而青藏高原的酥油和糌粑也出现在了临夏西部一些县乡的餐桌上;盛行于四川的花椒,在临夏州得到广泛的应用;红红的辣椒油,把临夏州的食物烘托得既艳丽也醇香。
酸辣咸甜奠定了河州味道的味型基底,蒸烧炖煮煎炒的工艺,让普通的食材得以不断推陈出新,以传统地方菜——清真菜为基础,吸收了南北菜系的特点,自成体系。
如采用鲁菜扒、烧等工艺,制作扒羊脸、扒牛尾、烧三鲜、烧鲤鱼等宴席菜;借鉴南菜代表淮扬菜的工艺和调味,极力彰显食材的本味;也接受了川菜的小煎小炒和一些凉菜工艺,兼收并蓄,化作河州风味:在调味品上注重花椒、胡椒和草果的应用,特别是在扣牛肉、银耳鸽蛋汤中,鲜美的汤中有浓烈的胡椒之辣,草果之香,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让人大呼过瘾。
黄河大鲤鱼口感细腻
搭配鲁菜的酱烧法,成菜醇香
摄影/姚逸飞
到了临夏州,还得品一道当地名菜——“红烧黄河大鲤鱼”,又叫“烧刘家峡大鲤鱼”。我们在永靖县品过之后,念念不忘,特别向临夏州美食餐饮协会会长马俊先生请教了配料与工艺。
在配料中,我见到有泡椒,这是典型的川菜调料,同时也用到了八角和香叶,这是南北皆用的调料。烧制上带有浓厚的鲁菜风格,小火煨烧40分钟,成菜汤浓色艳、滋味醇厚,汤浓味厚,鲜香微辣,风味独特,是临夏州十大名菜之一。
养殖的黄河大鲤鱼是冷水鱼,生长慢
且对水质要求高,因此价格较高
摄影/姚逸飞
临夏人民津津乐道的临夏州风味美食中,是一煮一炒两道美食。一煮,是指东乡手抓羊肉,一炒是东乡族的爆炒草鸡。
爆炒草鸡采用的是猛火炒制的工艺,在熊熊的炉火中,厨师不停地颠锅舞勺,力求食材在锅中获得均匀的热量和滋味的调和。在官方公布的菜谱中,我们能看到两种香料——花椒与草果,实际的应用中,却并非只有这两种香料。
临夏夜市上的炒面肠,经过爆火炒制
热腾腾的面肠增添了不少滋味
摄影/姚逸飞
在东乡县一个农家乐中,商家允许我到后厨拍摄,见到临夏州厨师的良苦用心,在这道爆炒菜上,采用了三次调味的烹调方法。首先,在食材下锅时,第一次投放辅料和调味香料,起定底味、祛腥增香的作用;中途再添加调料增香提鲜,起锅前再调味,起增香定型、让滋味更鲜香的作用。
成菜滋味浓厚,虽是爆炒,中途会添加一点牛肉汤,锅中已散发了诸多水份的鸡肉迅速吸收汤汁,让鸡肉更加鲜嫩多汁,又能让更多的复合味型随之潜入鸡肉之中,食之唇齿难忘。
清炒百合,临夏永靖县陈井镇瞿家庄村家家种百合
这里山的阴坡,种出的百合格外清甜,能够生吃
摄影/姚逸飞
越往南走,纬度越低,离四川也就越近了,炒菜慢慢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在和政县一家很有名的农家乐,这里的美食除了永恒的手抓羊肉外,还有多种炒菜,如炝炒莲白、青椒炒羊肉片、韭黄羊肉丝等,无论是从工艺还是味型,都能见到川菜的影子。
临夏锅盔,外形上和四川锅盔很相近
但临夏锅盔内馅一般是香豆馅或糖馅
其色泽金黄,是因为揉制时加了菜籽油
摄影/姚逸飞
马俊先生介绍临夏美食时说:“临夏的美食中,凉菜基本上来自于川菜的凉菜做法,在辣椒的运用上,有本地的线椒,也有川黔的朝天椒和子弹头等。”
临夏之行,可谓是一场接一场的饕餮盛宴:北方的厚重豪放,南方的细腻婉约,普遍追求百菜百味,一菜百味的微妙变化,既有传承,又不断创新,空间上的广纳,时间上的沉淀,形成以酸辣咸甜为辨识度,以各菜系工艺汇萃而成的河州味道!
资深作者。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总经理、中国国家地理资深编辑、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副主席。
主要代表作(部分):《中国荥经·四川盆地的锦绣花园》
《发现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
《Beautiful Sichuan: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参考文献:
[1]徐燕 袁同凯.《河湟走廊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临夏州唐汪人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21-04-19
[2]甘肃专辑(下).北京.中国国家地理.2016.02
[3]范晓.青藏与黄土——两大高原碰撞出神奇临夏.北京.甘肃·临夏附刊.2022
[4]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