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泥塑 指尖“捏”出的临夏文化
时间:2023-02-03 作者:马少华

泥塑 指尖“捏”出的临夏文化

记者 李萍 包蕾

一把土与一滴水遇见便成一团泥,一团泥遇着一双灵巧的手被赋予温情和温度之后,便成一件件艺术品。自此,古老的民间民俗艺术——泥彩塑诞生了。

859ad3bc-8a99-4626-b988-761914533fbe.jpg.jpg

东乡族擀毡

泥塑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制品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cced4f-d6dc-47be-9bd4-cce833aa58ef.jpg.jpg

彩陶牡丹娃

河州泥塑,也称河州泥彩塑,是一种与临夏砖雕、河州木雕、古建彩绘一并流传于临夏市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以本地粘性强而细腻的红土为原料,经过捶打、摔、揉等工序制成泥塑原料;加以麦秆塑造大样,细泥、细沙加水,再加麻或棉花、纸精、糯米汁及适量蜂蜜汁,使塑像完成后不收缩不分裂,运用雕、塑、捏等技艺成形……因有与历史、民俗、文化、信仰、审美相濡以沫的深刻人文内涵,受到各族人民喜爱。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民间泥彩塑艺人的不懈努力下,绵延不绝,不断取得进步,并广泛流传、世代发展传承至今。

273b4d2e-ee1d-4da6-95c2-798026633fe7.jpg.jpg

花儿会

常天平被誉为“泥人常”,作为河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他运用雕、塑、捏等技艺成形,或素或彩,把古河州古朴的农耕文化、多彩浓郁的田园生活、璀璨的民族民俗风情、乡土民居和生产生活场景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d3c86367-feb0-4d58-8be1-2d3f52688e30.jpg.jpg

河州秧歌舞龙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取材于20世纪东乡族的民间技艺擀毡的《河州擀毡》作品,展示了洗毡场面,塑造的两位东乡族擀毡匠形象,活灵活现。《河州花儿》又以临夏各民族中漫“花儿”的习俗,选取一对青年男女手拉手唱“花儿”的瞬间,把漫“花儿”的情景表现得惟妙惟肖。《农耕文化》系列,从播种、锄草、捉田鼠、拔麦、或背或驮或车拉的搬运、摞麦垛、碾场、打连枷、扬场、簸粮、筛粮、过风车、分口粮、仓库储藏、上公粮、搭草垛、犁地、耱地、玩秧歌等,系统、全面、原汁原味地再现西北农村一隅的生产生活场景,形象逼真。我们既可以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耕作的种种艰辛,又可看到庄稼丰收后分口粮、交公粮、闹秧歌的满足、喜悦、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既能领略男女老少形态各异、个性十足的勤恳劳作的农民形象,又可见到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服饰、生产生活工具等老物件,俨然是一幅大西北农耕民俗文化系列画卷。

3f64449d-49bf-4b6f-8780-af44a260ccb1.jpg.jpg

河州牡丹娃

点土成金的一件又一件充满河州泥土气息的作品,展现出临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诠释了临夏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河州贤孝》系列等莫不如是。而《东乡洋芋》系列、《河州古建》系列、《河州木匠》系列和《河州东公馆》《河州刻葫芦》《保安刀匠》《彩陶王故里》《炳灵圣迹》等,以写实为主,栩栩如生。在艺术形象塑造上,既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因此作品形神兼备、内涵丰富、空间感强、形象饱满、情趣盎然。

e13eecbc-ca22-45af-a3c3-4a075393e2a2.jpg.jpg

河州秧歌船姑娘

《富贵一品彩陶王》则反映了临夏地域在新石器时代丰富多彩的制陶文化,巧妙地把彩陶古朴典雅之美与河州牡丹文化和天真灿烂的童心结合起来,童趣融陶韵,牡丹依古风,以历史与现代文化完美柔和的展现手法,让人们了解临夏地区璀璨的彩陶文化,“塑”说时代的变迁与辉煌。

736a4e68-ade3-4100-aae4-8dc8520cd49f.jpg.jpg

临夏美食

《临津古渡》系列形象地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抢渡黄河遗址——临津古渡时的情景。1949年8月28日,为解放青海、新疆,王震将军率军进驻大河家集镇,解放军和各族群众,同心协力,精密配合,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抢渡,王震将军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抢渡黄河,挥戈西进,挺进青海、新疆。英雄的积石山各族人民,用古老的皮筏,运送人民解放军抢渡黄河天堑,创造了皮筏摆渡史上的一大奇迹。

e3a3acae-a2e2-4f56-8732-84b698496fa9.jpg.jpg

a521881c-4716-458f-b830-e4c6c61f5844.jpg.jpg

黄酒酿造

《百年黄酒·五山池》系列,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山池黄酒”运用传统工艺流程,把碾米、杵米、浸米、洗米、煮饭、拌曲、压榨、出酒、调酒等21道工序,用7组劳动场景,53个人物和榨厢、酒海、碓臼、碾子、风车、骡马等展示了古法酿造劳作全过程。

5952f252-59e2-48cc-8ed3-8e41832bfea3.jpg.jpg

农耕文化系列—农家乐碾子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常天平与他的泥塑艺术不可分割,致力于泥塑技艺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厚重的临夏文化底蕴。他即将着手创作的《河州古城》系列,作品长18米、宽9米,城池面积162平方米,城内共有大小巷道73条,人物700个(城内400人、城外300人),古建筑庙宇、衙署官府、宅院庭堂总共369余间,城楼5座,牌坊6座,桥梁6座,轿子12顶,驼、马40匹,古柏树、槐树、柳树等29棵,石狮13对,水磨榨坊等民俗生活场景若干,是座融汇了民俗文化精粹的泥塑艺术大观园。作品创作旨在用泥塑艺术展示古河州风土人情,颂扬勤劳勇敢和热情奔放的临夏各族人民精神风采,是历史的记录和传统文化的重现,艺术地呈现“十有临夏”之美,让大美临夏的美美与共在河州泥塑中绽放华彩。

c0122bdf-58d6-4420-9c94-0a927f1873e9.jpg.jpg

农耕文化系列—碾场

c5947b28-02ad-49dd-b4d0-5d9f7dfecedb.jpg.jpg

临津古渡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