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降低,各种取暖方式层出不穷,人们开启取暖设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因为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故在各地偶有发生。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天气寒冷,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12月13日,记者来到州人民医院,就大家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问题采访了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虎勇。
杨虎勇介绍,一氧化碳(CO)易于燃烧,燃烧时为蓝色火焰,是一种最常见的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有害气体。燃气燃烧时,如果空气中的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一氧化碳,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0.04%—0.06%时,就可使人中毒。供暖时期在使用燃煤、炭火、燃气热水器等时,均可能接触到一氧化碳。
杨虎勇说,一氧化碳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家里使用煤炉做饭或者取暖的时候,门窗紧密。没有通风设备,或者是遇上气候条件不好的时候,煤气难以向外排除,屋内供氧不足,大量一氧化碳残留在屋内,从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居民使用管道煤气,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均可使煤气大量溢出,造成中毒。
◆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密闭的浴室环境很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大家可能比较喜欢在车库内发动汽车,紧闭车窗开着空调睡觉,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因为汽车尾气会排放一氧化碳,对于在车内休息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一种行为。
那么,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症状?杨虎勇说,轻度中毒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中度中毒患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黏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症状继续加重时,可出现嗜睡、昏迷。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重度中毒患者会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可有并发症和后遗症。
杨虎勇说,一氧化碳中毒的现场急救原则和办法有自救和急救他人两种。自救时,如在使用煤炉、柴炉取暖或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出现头晕、胸闷症状,要尽快打开门窗,逃离现场。
急救他人时应立即采取下述措施:救护人佩戴有效的防护口罩、面具,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伏入室,关煤气,禁用明火和开关电器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对有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观察病人变化,对轻度中毒者,经数小时的通风观察后即可恢复。病情稳定后,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中毒者应尽快送到有条件医院的高压氧舱治疗,减少后遗症;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杨虎勇提醒,关于一氧化碳中毒,大家有6个误区。
误区一: 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中毒。实际上,凡属含碳的燃料如汽油、煤油、木炭等,在缺氧而不能充分燃烧时,皆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误区二: 认为有臭味就是一氧化碳。实际上,一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有些人认为屋里没有臭渣子味儿就不会一氧化碳中毒,这是完全错误的。
误区三: 以为在炉边放盆清水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科学证实,一氧化碳不溶于水,要想预防中毒,关键是门窗不要关得太严,烟囱要保持排烟通畅。
误区四: 火炉烧旺前后没有煤气。其实,只要有煤炭燃烧,就会产生煤气,特别是氧气供给不足的燃烧,如火炉在烧旺之前或将熄灭的时候,产生的煤气更多。
误区五: 冻一冻能解毒。把人冻一冻或灌些醋、酸菜汤就可解毒。寒冷及醋、酸菜汤并无解煤气之毒的作用,反而会使病人因受凉感冒或并发肺炎而加重病情,或因延误抢救时间而带来严重后果。
误区六: 中毒后恢复健康就平安无事。实际上有的中毒者过2周至3个月时间又突然出现痴呆、大小便失禁、偏瘫等症状,往往被误诊为脑出血、精神病等。其实,这仍是煤气中毒迟发性脑病的表现。
那么,应该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杨虎勇说,平常要多通风、勤检查,做到以下几点,就能有效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合理使用煤炉,装上烟筒使其完整,并正确安装风斗。
2.煤炉、烟筒一定要密封。架设在室内、用于通煤气的炉筒各接口处,必须要用双层塑料胶带或黑布胶带缠绕使其封闭,而炉筒各接口处要顺向连接并保持一致,以防煤炭燃烧产生的液体倒流。
3.煤炉通风口要直对门口方向,夜间用煤球封火时应适当留通风口,千万不可封死所有通风的地方,用于封火的燃煤量也要适中。
4.白天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5.睡觉前应该仔细检查煤炉盖是否盖严,风门是否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