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乡村记忆馆”里品“乡愁”
时间:2017-09-14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是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5月23日,记者慕名前往永靖县刘家峡镇罗川村的“乡村记忆馆”采访,展馆布置已接近尾声,通过图文和实物陈列的方式,使得历史与现代的记忆在这个静谧的记忆馆里得到了完美交融。

罗川村乡村记忆馆坐落于罗川村一座普通的农村庭院——罗氏家园,建于民国23年,面积不大,但是里面的展品布置却很有特色,有旧时的农家生活用品,如火盆、镫子等,也有乡土文化气息很浓的民俗文化物品,如结婚用的陪嫁箱子、马灯、长灯等等。数量不多,却记载了旧时罗川村社会经济生活的点点滴滴。村里的石磨也是世世代代传下来后,作为民间习俗之一被搬进了馆内。

乡村记忆馆内陈设的耧、耙、犁、风箱、石磙、石碾、煤油灯、镫子……103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勾起了不少人的记忆。“老碾、耧车不能丢,这些物件可是我们困难时期拼搏的见证,这里面留着念想呢。”罗川村五社村民罗发田老人说,最近他没事时,经常领着小孙子来记忆馆转转看看,走到老物件前还伸手抚摸一会儿,回忆一下过往的生活。据了解,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永靖县不忘保护民间习俗和保留记载历史的老物件,让独特的乡愁文化得以延续。

在乡村记忆馆的生活用具展区,馆长罗宏舟介绍道:“这个展区主要是让我们通过生活用具来了解农民生活变化的轨迹。”

在生活用具展区,一个写有“富贵吉祥,辛卯冬月”字样的箱子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是民间陪嫁的箱子,据罗宏舟介绍,这个箱子,是他外高祖母陪嫁的箱子,箱体上的牡丹花开得很艳丽,由于是铜釉着色的关系,这个保存多年、有着年份气息的陪嫁箱子,尽管有些面上的漆已经掉落了,却丝毫没有影响现在的我们去欣赏它的效果。

而在另一边,还存留着一支朱红色的桶子,叫做帽桶。在以前,帽桶可是为官人家装官帽使用的。旁边是用红色、灰色、绿色、蓝色、白色等三角布拼制而成的褥面子或窗帘子,鲜艳的色彩透露出缝制者的心灵手巧,还有一边取火用的火棉、火石、火捻,陶制油灯……站在一件件老物件旁,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似乎看到了用一块块彩色布头缝制褥面的妇人、还有拿火镰与火石撞击,用火星点燃火捻的村民……

在记忆馆,生产用具展区陈设的二牛抬杠、石碾、畜力耧车、石磨、打泥基......记者边走边看,不时能发现一些未曾见过的稀奇物件。在收割栏目区,一件新奇的物件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件老物件,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像是犁头,记者看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物件名叫耒耜,是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最初的松土翻地工具是木耒耜,后来改为石铲、石锄,铁器发明以后,开始使用铁犁铧,并出现了牛耕,从汉代起,古人发明了二牛抬杠(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直到今天,一些地方仍在使用。“永靖县博物馆乡村记忆馆是根据甘肃省文物局关于做好‘历史再现’工程要求建设的,它的宗旨是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教育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探索文化旅游新途径。我们馆开馆运行正常后将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在三年内实现市场化运作,博物馆不再补贴乡村记忆馆。”罗宏舟说道。

漫步馆内,记忆馆不仅展出了农耕、乡土、民俗文化的古什物,而且还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传统的民居、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具、儿时的游戏,让参观者回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岁月,感受淳朴的农村文化。筛选稻谷的风车,老农的木铣、铁锹、锄子、连枷……每一件藏品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品味,感受。

“这些老物件,看着破破烂烂,不值啥钱,但是村里不少人看见了还是觉得亲切。”罗川村62岁的村民白春芳说,以前还没有机器时,晒麦打场都是用石磙和石碾,那时候可费劲了,现在看着这些石磙、石碾,让人想起了那时候的生活。”

“这些老的、传统的物品和资料,不仅是对过去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回忆,更能让人忆苦思甜,让年青一代能够借此来了解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从而留住大家的美丽乡愁。”永靖县文广局副局长孔令洲说。

描摹乡村,留住记忆。村情民俗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财富,保护好它,让更多的人记住家乡,留住乡情。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