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优质的知识教育,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临夏市通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推进贫困村幼儿园建设,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有学可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凸显“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村村建有幼儿园
2017年,枹罕镇江牌村村民炭文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村里新建了幼儿园。这所投资113万元、占地面积3749平方米,配备有先进教育教学设施的幼儿园的投入使用,让他再也不用为自己3岁半的孩子上幼儿园发愁了。如今,村里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好,上学入园、看病就医非常方便,这些都得益于该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持续实施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为民办实事项目。
从2013年开始,临夏市分年分步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累计投资9256万元,新建、改扩建村级幼儿园28所,还为每所幼儿园配备标准化幼儿桌椅、玩具、图书、钢琴、多媒体、户外玩教设施等保教设备。同时,积极鼓励、扶持和吸引社会资金960万元创办14所农村民办幼儿园,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率先在全州范围内实现常住人口1500人以上有实际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目前,该市共有幼儿园80所,在园幼儿17089人,幼儿教师1155人,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3.2%以上,居于全省先进水平。
学校条件大改善
说起学校的变化,在南龙乡四家咀小学任教32年的老校长李学华感慨万千:“以前的土房子变成了新楼房,学校有了自来水,教室装了电子白板,宽带通到办公室,建了微机室、图书室、多媒体室,学校变美了,老师爱教、学生爱学,家长乐了,社会满意了。”发生在四家咀小学的这些变化只是该市农村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开始,该市按照规划,全力组织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1573.58万元,新建、维修、改造48所学校。
新建校舍面积68800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及操场等71617平方米。购置配备图书163584册,课桌凳4250套,学生用床1000套,计算机1416台,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288套,实验仪器设备72套,音体美器材115套及食堂、饮水设施设备,大幅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学校信息化工程,实现宽带“校校通”、白板“班班通”、信息化“人人通”,让农村学校具有和城市学校一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不仅让每一个农村适龄儿童都“有学上”,而且“上好学”。
学生上学不发愁
2017年9月,枹罕镇铜匠庄村的孟润霞接到兰州石油化工学院入学通知书的同时,还获得一个好消息:她申请的生源地助学贷款顺利通过审核,并且按照教育特惠政策,作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生,她还可以得到每年2000元的“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每年免除5000元学费。这些好消息好政策,彻底消除了这个贫困家庭的所有顾虑,孟润霞顺利进入大学,开始了新的人生。
不仅如此,临夏市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扶贫方针贯穿到教育脱贫工作的方方面面。从2013年开始,相继实施高中免费教育和学前免费教育,加上之前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形成了涵盖学前至高中(中职)教育的15年全程、全员免费教育扶贫模式,彻底阻断了“因贫失学”的代际传递。近三年,临夏市落实学前和高中教育免费经费5124万元,惠及学生57264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3008万元,惠及学生33405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375.7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607人。先后为168名建档立卡户家庭高中生发放国家助学金20.6万元,为3153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196.58万元,累计资助11418名中职生国家助学金及免学费1097万元。免除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241名建档立卡户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并落实补助资金约139.78万元。
精准的资助政策覆盖了全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确保了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不在小康路上掉队。
职业教育贡献大
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枹罕镇罗家堡村贫困家庭中职生马忠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2015年,马忠考进临夏市职业教育中心,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学校不仅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还每年为他提供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这让他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马忠还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学习了挖掘机驾驶操作技术,掌握了一技之长。2017年毕业后,经学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推荐,很快与一家建筑企业签订合同,从事工程机械驾驶与操作,月收入达到4500元。
目前,临夏市中等职业教育已对所有农村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补助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并坚持职教扶贫就业导向,优先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订单式、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优先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落实贫困职教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优先推送就业岗位。
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临夏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