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我州各乡镇的农业生产依靠家畜,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种地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且生产效率低下。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我州农业生产在播种、收获、加工、出售等各个环节运用现代化机械,作业效率有了极大提高。
今年71岁的张如云,是永靖县杨塔乡杨塔村湾子社人,种了一辈子庄稼。当谈起改革开放40年来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山区比较干旱,以前就是靠天吃饭,遇上干旱的年份,会颗粒无收。现在就不一样了,每年春耕的时候,技术员都会到地头手把手指导我们铺地膜,铺了地膜后的庄稼不怕干旱,长得也好,粮食年年增产。”
我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全州近80%的人口在农村,三分之二的耕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年来,农民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给干旱的山沟沟带来了希望,粮食产量也逐年增长。
张如云一边晾晒玉米一边说:“以前包谷脱粒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用手掰或用玉米芯来搓,有的晒干后用棒子来敲打,既费力气又耗时间,双手经常被磨破。要是收成好,人工要几个月才能做完,如今都使用脱粒机了,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做完,机器越来越先进了。”
张如云家是一个8口人的大家庭,今年他家种了3亩玉米、3亩洋芋,还养了11只羊。他说:“今年我们收过包谷后,就把草用机械打包贮存了,既方便又省力,再也不用人工铡草喂羊了。”
以往秋收后,大量的玉米秸秆遍布川塬、山区的田间地头,甚至农村房前屋后,秸秆乱堆乱放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村民用秸秆生火做饭、烧炕取暖或直接就地焚烧,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农村环境。近年来,粮改饲在我州引发了一场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推广以玉米秸秆全贮、青贮、微贮、黄贮等为主的新技术,调整了种养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欲收禾黍善,先取科技经。现如今,我州农业逐步走上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他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