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大河之州》随感
◇姬良淑
这几年,我专注于看纪录片,特别是人文历史地理方面的,因为文字看多了,就想通过音频或视频更加生动立体地感知。我看纪录片遵循的是爱好和更加深入地了解临夏、甘肃和民族历史文化。打开电脑,拿出笔记本,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沉浸式观看,边看边记,一天看七八集,像追剧一般,用一天的时间,跨越千年万年。另外,我很关心纪录片的撰稿,好的撰稿跟耳目一新的音视频搭配起来,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后劲”还很大,回味无穷。
《在河之州》首播是在2021年12月,在央视十套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连续6天播出,当时,朋友圈都在转发,我当然也不能错过,后来,陆续看了几遍,常看常新。“黄河,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它源自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山麓,涓涓溪流汇聚,身姿辗转变幻,在告别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时,黄河,已然是一条大河,沿河两岸,风光旖旎,名胜古迹遍布,不知不觉间,黄河从一道自然的源流,变身成文化的江河。”这一段,是《在河之州》每集的开篇,点明了题目,也预示了本部片子都是围绕黄河展开,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对物种的更替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也符合临夏的生态定位: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临夏全境属黄河流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
《触摸岁月》从临夏地貌出发,以炳灵丹霞为切入点,引入河对岸三坪村出土的“彩陶王”,进而过渡到积石山古冰川砾石堆积形成的广阔石海,得出结论:这些地质地貌是古代气候环境变化造就的。“十有临夏”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有见证变迁、地质演化的奇特地貌。”这是这片古老土地发展变迁的基石。
《追问先祖》细述了从马家窑彩陶到齐家彩陶的过渡,从色彩鲜艳的彩陶到风格简约的素陶,陶器形态纹饰的变化反映的是频繁的自然灾害催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这里也提到了古河州范围内的因大地震产生的喇家遗址史前遗存,本集有一句解说词说得特别好“图存需要强大,兼容方可共荣”,黄河文化中就蕴含着兼容并包的精神。
《叩问远古》是讲述临夏古生物的篇章。从1999年李大庆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说起,再到邱占祥院士团队挖掘的剑齿虎、巨鬣狗、巨犀、铲齿象、和政羊等古动物化石,优胜劣汰、兴灭迹绝,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物种的演进,想想这片土地上曾经巨犀踏足过,象群徜徉过,剑齿虎奔行过,羊和马的祖先是这里的主人,不禁让人感叹世事变迁。
《回望烽烟》这一集相比于前三集,已经从远古古动物时代跨入了古代人类社会,人们开始在黄河流经的大地上播撒谷物,垒泥筑屋,取土塑陶,其乐融融;这时,有外来的人带来新鲜的物,人们便开始冶炼青铜,磨制美玉。镜头一转,又回到了石窟寺,罗家洞寺、炳灵寺、红塔寺,生而多艰的黎民朝耕暮耘,兀兀穷年,他们用钎锤敲打着石头,不仅雕刻着美,更寄托着希望。本集最后讲了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渡口——临津古渡,隋炀帝609年率十万军队从此渡黄河大败吐谷浑;还有凤林渡,贞观15年(641年)文成公主从此进入吐蕃。河州是黄河文明的“微缩版”,有了大河,才有了大河两岸最初的先民,有了人,临夏盆地便也逐渐生动起来。
《日月经天》开篇就点明了临夏盆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连川滇、通西域、接秦陇、达青藏,指明脚户哥们不得不走南闯北的生态环境因素,“穷则变,变则通”,通过繁荣的茶马互市,古河州最终变成了“秦陇以西,繁华称首”。说河州,就不能不说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唯一的一个古代政权——五胡十六国时期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西秦政权总共经历了四代,晚期政治中心如谭郊、枹罕都在古河州境内,西秦时期取当地常见的原材料木头建成了“黄河飞桥”,证明当时气候温润,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后来因为时局动荡战事频仍,人们的渡河方式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改用索桥、浮桥、羊皮筏子等。片子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临夏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虽然多艰辛,但这里的人们始终质朴和富于创造,河州砖雕木雕蛋雕,还有葫芦雕刻技艺、保安腰刀锻制技艺高超,“化平凡为神奇”是对传统的致敬,又是对新时代的礼赞。千年来,正是人的主动性,才成就了日月经天的盛世,江河行地的新声。
《筑梦家园》也是从河出发,从黄洮交汇的龙汇山上植树的马寿胜老人说到大夏河岸边的大北塬,都是人类不断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的纪实。最终生态扬帆,绿潮涌动。
从2亿年前到近在眼前,临夏的山川印刻着自然的沧桑变幻,也浸润着祖先的智慧豪情。山,不仅是山;水,不仅是水,山水间荡漾着的是人们的情怀情结、热情激情。绿染山河新,来日皆可期!
我的大北塬之行
◇吴占玉
我工作过、到过的许多地方在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最难忘的还是大北塬。
据娘说,我初次上北塬是1967年11月,那时的我只有8月个大。我是被母亲抱着去土桥镇曹家村,看望挑水时掉进水里受了风寒的大姑。
当时,大姑一家人居住在村子背后的山梁上。那天不亮,娘就抱着我出了门,到大姑家时日头已偏西。15公里的路程,娘用三寸金莲足足走了8个小时。大姑因无钱治疗只能躺在炕上,姑父赶紧安排儿媳妇们去做饭。灶火里的尕风匣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就是不见饭菜端上桌来。娘实在等不住了,借上厕所为名去灶房里看了一下,这才发现灶里烧的全是羊粪……
“你大姑图你姑父的长相,硬是嫁到了北塬。现在为吃水把肠子都愁青了,福一天没享。”娘每说一次,摇一次头,还叹气一声。
70年代末期,堂哥用自行车捎着我去给姑父拜年。我俩在崔家坡底排队等高线(缆车)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到姑父家时,裤腿上落了厚厚一层白土。当时,北塬上吃的水全是窖水,水源来自北塬渠。我又渴又饿,端起表嫂送上桌的烩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正吃得给劲时,猛然发现了烩菜里的一粒羊粪蛋。我赶紧跑到厕所里去呕吐,哪有心思继续喝茶、吃饭,只好饿着肚子回了家。
从那以后, 爹让我再去姑父家拜年时,我推托着没有去。
1986年8月,我接到甘肃省畜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于是,我骑着自行车去土桥粮站转粮户关系。通往土桥的公路已硬化。公路两旁寥寥无几、低矮破旧的铺子掩映在高大的柳树、杨树下面。路边的渠水哗哗流淌,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快要成熟的玉米棒子低垂着头,一幅丰收在望的喜人场面。
回来的路上,我骑着自行车下崔家坡,下到半山腰时,自行车闸皮突然脱落,车子立马狂奔起来,我心想这回肯定死定了。幸好,车子在拐弯处擦到路边的土坡,竟然奇迹般地停了下来。
死里逃生的惊险一幕让我永世难忘。
1999年底,北塬人饮工程全面竣工,10多万北塬人民终于吃上了清冽、甘甜的自来水。各村都自发举行通水庆贺仪式,北塬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表哥特意邀请我参加通水仪式。90多岁高龄的姑父被表哥搀扶到院子里,姑父张开没了牙齿的嘴巴抿了一口水,两滴清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滚了出来。哆哆嗦嗦地对我们说:“娃们呀!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临死前还能喝上这么清的水!”时隔二十多年,姑父的模样我到现在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2010年4月,我应朋友邀请去了一趟南塬乡张河西村。在与东家攀谈中得知,水漫滩、张河西两个社已将产业结构由种植单一的玉米调整为以种桃树为主的林果业。村民卖桃子的收入均超过了3万元。比先前种玉米的收入高10倍多。在张河西村民的带动下,邻近村社的村民开始效仿起来,桃树种植面积逐年猛增。
2021年9月,我参加了临夏县文联举办的美丽乡村行采风活动。活动中,我们采访了老雕楼的保护者——赵寿如老人。赵寿如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拳棍手。虽已过花甲之年,依然耳不聋、眼不花,身板比年轻人的还直,只是双手比正常人的要大得多。他给我们讲述了北塬灌渠未修通前,人们从偏远的张家泉取水、洗脸水反复使用的辛酸历史。我们问到他家的经济收入时,他满脸的皱纹几乎都舒展开了。他说,土地未流转前,儿子被耕地牢牢拴绑着出不了家门,只能在家与儿媳侍弄10多亩玉米地,勉强解决了温饱问题。土地流转后,儿子没了农活负担,常年在工地上当电工,年收入超过了6万元。儿媳在附近蔬菜园区打工,年收入将近2万元,光12亩承包地的流转金就有8000多元。孙子上学不仅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早餐。自己住了一次院,医院还给报销了80%的药费……
中午,我们在观光路一农庄吃午饭。只见宽敞亮豁、气势恢宏、飞檐挑角的农庄内,前来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阵阵花香夹杂着农家饭菜的味道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共产党领导着生活好,大北塬成了个花园。坐上公交车转一圈,心底里真是舒坦。”餐厅广播里传来抑扬顿挫、激情四溢的花儿歌声。这歌声里浓缩着大北塬的巨大变化,也饱含着北塬人民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激之情。优美动听的花儿,让在场的每一位人心潮涌动,浮想联翩!
一排排漂亮、整齐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着通向远方;一处处健身器材齐全、宽敞的文化广场分布在每个村子;一座座玲珑别致,造型不一,被花草包围的亭子依次排列在路边……
今日的大北塬已发展成以百益鲜花港为中心,向塬区四周辐射的果蔬、鲜花基地。百益鲜花港内,鲜花品种繁多、价格低廉,成了市民们赏花、买花的理想之地。春季,桃花盛开之后,游人蜂拥而来,赏花踩青;秋季,游客又被成熟的桃子吸引而来,北塬成了蟠桃盛会之地。
2021年底,在原来只有一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又相继开通了通往先锋乡、桥寺乡、南塬乡的公交线路,塬区村民进城,周边游客逛北塬,交通上又便利了许多。
哦,北塬,养育着数万人的万顷塬!你从干旱缺水的旱塬走来,叙述着昔日的艰难的景象;你与新中国一同成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十美”康乐,翩翩走来
◇马晓春
康乐,您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
水池、蕈川、安乐、长乐、蓝川、当川
是您的乳名
记载着那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康乐,您从云海碧波中走来
莲花仙境、雪绣白桦、云端丝路
是您的裙纱
勾勒着那山水掩映、风景旖旎的生态油画
康乐,您从红军长征中走来
景古城、线家楼、常家楼
是您的摇篮
闪耀着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红色火花
康乐,您从莲花山花儿中走来
长治久安,民族团结
是您的根基
延绵着瑰丽多姿、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康乐,您从唐蕃古道中走来
三州六县,纵横路网
是您的经脉
舒展着三川交汇、古道通衢的区位优势
康乐,您从华丽蜕变中走来
沃土生金、创业创新
颜值蝶变、宜居宜业
呈现着发展活力,乡村振兴的醉美年华
康乐,您从时代奋斗中走来
凤栖梧桐、投资乐园
团结奋进、长治久安
谱写着攻坚拔寨,砥砺征程的崭新篇章
流淌在大夏河里的歌谣 (外一首)
◇冰 阳
晨曦里,大夏河水汤汤
被浪漫的文字驮行几千年
汉字排满齐家,词语是两岸的花
漫过经年的宣纸,抵达悠悠文明
年久失修的故事
在八坊十三巷焕发光彩
砖雕、蛋雕、木雕排兵布阵
浩浩荡荡绽放盛景江山
陶罐、青铜、古生物在故事里,吟唱前朝盛世的辉煌
一把刻刀雕凿手工艺人的前尘往事
黄土与河流相遇
切磋历史的风调雨顺
河水汤汤
穿越四千多年的波涛
卸下忧伤一路沧桑
你,来自哪个方向
我不知道
云,飘向哪个方向
我是在清晨
在清晨的薄雾里依洄
我不知道
风,吹向哪个方向
我是在黄昏
在黄昏的斜阳里徘徊
我不知道
雨,落向哪个方向
我是在花蕊
在花蕊的清露里低徊
我不知道
你,来自哪个方向
我是在梦里
在梦的清波里等候
喇嘛川诗话
◇文 强
鸟叫蝉鸣的世界,从黎明雾光中流淌下去
它们带着清晨的神秘,和大地的预言
一个神奇的空间:生命最欢畅淋漓的呐喊
我不属于小鸟的欢乐,对视的目光凛冽如刀
我的世界存在于,一个叫喇嘛川河谷的地方
那儿没有一览无余的开阔,但足以装下一个诗人的归途
在一片天地里游荡,领略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一个符号的臻善之地,喷洒诗人的灵魂箴言
快意恩仇
那是生命对一轮孤月,最好的报答
倾泄吧,毫无保留,也无意识———
诗人最好的归宿,来自于对生命的呐喊
声音的浪波,灌注于精神的底层
清奇岩岸上的光芒,闪烁古今
究竟是,黑夜掉落大地凤台的故事
灵光乍现的古音,如何拯救文字的寓言
也 许
◇侯杏桃
也许这样的季节
很适合旅行
我想和你一起
从内蒙古到伊犁
从青海到西藏
飞渡辽阔的苍穹
穿越烟岚雾霭羌塘草原
还有苍茫的戈壁
无尘的雪山
去采撷
天空最后一抹澄清的蓝
古唐的余音
绕过千年的时空
我看见紫色的风铃
蓝色的马群
还有目光如水的少年
在熔金的夕阳里
让所有的纷呈繁华
都归于沉寂
且别了江天风月
举起夜光的杯盏
歌一曲岁月的清凉
唱一首时光的流转
在灯火璀璨的繁华里
我滴下深情的泪珠
也许千年之后
生成一株思念的青莲
遗世而独立的丁香花
◇杨海燕
夏日,细雨,微风,还有
红彤彤的暖阳,在茎叶的呼唤里
你睁开惺忪的眼,眺望
远去的一抹春光
花之恋 陈魁 摄
丁香花开
远山,幽谷,峭壁,挂满
苍岩的青松、青苔,冷水
遗世而孤立的丁香花,涂抹
静夜的轻霜,沐浴
清晨盖地的冰凉,听
清涧流淌
弹唱着的那曲高山流水
山风吹过,布谷鸟追赶着
熙熙攘攘的匆匆过客
丁香花静谧馥郁
没有戴望舒笔尖希冀中的哀愁
没有唐磊吉他声中凄婉的离殇
每当晨曦透过细密的枝叶
斑驳的光影来回抚摸着谦卑的丁香花
开了,谢了,从未在乎有没有人欣赏
远山无墨,流水无弦
如画,如琴,也许还能听到
菩提树下木鱼的平平仄仄声
水泥路和柏油马路上车流不息
城镇的喧嚣在延续,一浪高过一浪
这些都与丁香花不相干
对奢华的迷恋于丁香花是浮云
短暂,抑或永恒的生命于丁香花是浮云
丁香花开,丁香花落
在初夏的日子里散发着芬芳
在仲夏的夜里散落天涯
弹一曲夏日的歌
◇马永清
站在时光的街头
满目的繁茂里
却是久远的记忆
那抽枝展芽的老柳树
悠长着浅夏的色彩斑斓
走在岁月的路口
笑淡往事于素笺
那点点滴滴的相思里
情深缱绻于一缕清风
盈盈于心间
流年轮回于四季
氤氲着许久的思念
动人在笑靥如花里
那触动心底的柔情
在枝头的光阴里若隐若现
繁华三千绕心盈
滴落于指尖的温柔
情牵妙曼的璀璨
为你弹一曲夏日的歌
把一世的相思写满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