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甘肃临夏,有多少极致风光?
时间:2023-07-09 作者:马宇

640.jpg

每个人的心中

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原

在那里

你迎着雪山的斑斓醒来


(临夏南部的太子山,山顶终年积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40 (1).jpg

枕着大河的波涛入眠


(请横屏观看,从祁家渡大桥附近眺望黄河刘家峡水库,摄影师@仇梦晗


640 (2).jpg

苍凉的黄土地

堆塑起漫长岁月


(临夏宽阔的黄土塬,摄影师@陈如歌


640 (3).jpg

穿行的牧马人

身披着异域风情


(小积石山山麓的黄草坪遍布高山草甸,牧民多在此放牧,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640 (4).jpg

这些漫无边际的想象

大多散落于中国西部

广袤无垠的各大高原之上

但偶尔也会汇聚一堂

浓缩为一方极致而独特的天地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正是这样的所在


(临夏地理区位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640.png

对大多数人来说

这片位于甘肃中部的地区

并不算十分知名

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其与“宁夏”混同

而其面积也仅位列省内倒数第二

仅大于以钢厂建市的嘉峪关


然而地域狭小

并不意味着景观的匮乏

声名不显

却更能将其岁月留存


(请横屏观看,刘家峡黄河大桥,摄影师@郭瑞


640 (5).jpg

临夏究竟有多少极致风光?

它们又如何浓缩于此?

当我们走进它

便能看到

数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史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在这里如树木的年轮

忠实记录着一朝一夕的痕迹

将临夏打造为一部

阶梯上的高原史诗



 01 
群山涌动


史诗的第一幕

来自临夏狂野的大地

今天的临夏

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盆地


(临夏地形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640 (1).png

它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

祁连山之余脉积石山、雾宿山

西秦岭之余脉太子山、莲花山

在盆地边缘或巍峨矗立


(雷积山是小积石山山脉的重要山峰,摄影师@仇梦晗


640 (6).jpg

或绵亘百里


(请横屏观看,康乐县莲花山云雾缭绕,摄影师@姜曦/天空映像


640 (7).jpg

两大高原之间

近3000米的悬殊落差逐级跌落

形成“南山北塬”的地貌格局

163座山岭和10823条沟谷

在盆地内部恣意纵横


(临夏纵横的沟壑,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8).jpg

这般复杂而多样的地形

是如何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实现的?

答案还须追溯到

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


彼时的临夏

尚还是一片低洼的湖沼

气候温热、植被茂盛、生灵繁密

尤以大众熟知的恐龙为多

国内发现的最“胖”的恐龙

刘家峡黄河巨龙

便是其中的代表


(临夏境内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足印群;请滑动查看,黄河岸边的刘家峡恐龙博物馆与保护点内的恐龙足印,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9).jpg

这些动辄可达数百岁的庞然大物

它们生来、死去

尸骸沉入湖底

连同那里的泥沙和石砾一道

堆积出地球古老的光阴


(请横屏观看,恐龙足印群不远处的地层剖面,下方的红色岩层与上方的黄土层界线分明,这些红色岩层是白垩纪时期在河湖环境下沉积形成的砂岩、泥岩,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10).jpg

冲击性的改变

发生于距今6500万年前

大地之下

不断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

俯冲撞向欧亚板块

二者猛烈挤压、地壳开始隆升

大地之上

年轻的青藏高原

以炽烈的火山、倾泻的海水

宣示着自己的诞生

此后数千万年

碰撞之力的余波

不断向北向东扩散

青藏高原外围地区一面抬升

形成黄土、云贵、蒙古等高原

构成中国的第二级阶梯

一面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

发生更为集中的地壳挤压、褶皱

勾勒出一圈起伏险峻的山脉


(请横屏观看,从达力加垭口远眺达力加山,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11).jpg

特别是从距今360万年前起

青藏高原进入快速隆升期

它高大的身躯阻隔了印度洋的水汽

令临夏的气候愈趋干燥

大风则将来自欧亚内陆的沙土

源源不断输往这里

覆盖于盆地之内崎岖的地表之上

形成厚度不一的黄土层


(和政古动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中出露的地层剖面,不同年代的黄土层被逐一标示出来,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12).jpg

而见证着这数千万年间

临夏盆地从湖沼变为黄土的

是新生代的宠儿——哺乳动物

三趾马、和政羊、铲齿象、巨鬣狗、剑齿虎

它们中有身宽体阔的猎物

也有牙尖爪利的猎手


(临夏和政一带是中国产出古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请横屏观看,临夏部分古哺乳动物复原示意,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640 (13).jpg

猎物殒命、猎手衰亡

它们的肉身也同样沉沦在大地上

河湖底部的淤泥将其包裹

持久吹刮的风沙将其埋葬

经年累月之后

它们与岩石、与大地

最终融为一体


(请横屏观看,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中的铲齿象头骨化石,从半岁到四十岁不等依次排列,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14).jpg

高原上的临夏盆地

在大地的阶梯中初具格局

而一股酝酿已久的崭新力量

也即将登台亮相


 02 
大河奔流


若说群山起伏的大地

分割出了高原史诗的篇章

那么将大地勾连为一体的

则是其中奔流无止的河川

它们曾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呼

但最终都汇为一个厚重而响亮的名字

黄河


(临夏河流分布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640 (2).png

诗仙李白尝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可他终其一生都未到过临夏

也就自然不曾亲眼见到这

黄河从天上跌落人间的第一站

隆起的青藏高原

将临夏盆地的西南部高高提起

巨大的地势落差

令这个湖盆中蓄积的湖水

不断向东北方向汇流、外泄

成为古黄河的一部分

奔涌的河水

不断重塑着大地

距今约120万年前

黄河的溯源侵蚀切穿小积石山

将两大高原连接起来


(黄河从积石峡的群山中流入临夏,摄影师@王生晖


640 (15).jpg

而在临夏盆地内部

黄河的下切侵蚀则缔造出

连绵数十公里的峡谷

形成著名的“黄河三峡”

两岸群山夹峙

穷极险峻之能事


(请横屏观看,黄河从逼仄的峡谷中穿过,摄影师@王生晖


640 (16).jpg

碧水蓝天相嵌

尽显雄浑之壮美


(请横屏观看,东乡三塬一带的黄河风光,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640 (17).jpg

峡谷之中

自白垩纪以来交叠形成的红色岩层

因河流的侵蚀而出露

形成瑰丽多姿的丹霞地貌


(永靖县丹霞地貌,摄影师@肖文凯


640 (18).jpg

特别是在寺沟峡一带

大自然的形与色

在它的鬼斧神工中相遇

山岩被流水与大风劈作丛丛石林

欲同丹阳争艳

试与黄河竞雄


(炳灵石林,摄影师@陈立稳


640 (19).jpg

滔滔黄河

已是劈山开岭、浪涌波翻

可从天边奔来的

又岂是其干流而已?

洮河、湟水

这两条有着丰富水量和泥沙的支流

自临夏盆地边缘而来

相继汇于黄河峡谷之中

殊异的泥沙含量

造就了干支流交汇处

泾渭分明般的奇景

开启了黄河“变黄”的大门


(黄洮交汇,左侧为洮河,右侧为黄河,摄影师@李俊博)


640 (20).jpg

黄河支流大夏河

洮河支流广通河、三岔河

则从临夏盆地腹地流过


(大夏河临夏市区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40 (21).jpg


它们发源于两大高原交界之处的山地
更为短小、也更为繁密
并不算丰沛的降水
在山麓聚成细密清澈的涓流
滋养着山间的植被
也孕育着多彩的生灵
(达力加山下湍急的溪流,摄影师@仇梦晗


640 (22).jpg


当它们离开高山
便进入黄土高原的地界
不断汇聚的涓流
随地壳的抬升向下侵蚀
并将平整的黄土面冲出一条条深沟
那些剥离的黄土和破碎的岩块
则被河流一路向前搬运
并在相对低平的地带沉积下来
(滑坡频发的永靖县黑方台,摄影师@仇梦晗



640 (23).jpg
历经千百万年
这些沟谷最终演变成蔚为壮观的
河谷阶地
(请横屏观看,临夏河谷阶地示意,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640 (24).jpg


这些阶地最多可达七级
每级的形态各不相同
离河床稍远一些的高层阶地
厚达数十米的黄土堆积其上
形成高耸平整的台塬
其阶面之宽可达两千多米
一派苍凉之图景
(临夏北塬,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25).jpg


而靠近河床的低层阶地
则主要由河流裹挟的泥沙砾石堆积而成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
被当地人称为“川道”
大夏河冲积而成的大夏川
是临夏盆地内部面积最大的平地
(广河县齐家镇,洮河两岸的川道,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26).jpg


这些散落于盆地之内的川道
占临夏总面积的17%
是奔流的大河带给这里的
最精华的宝藏
它是自然的杰作
也是人间的舞台

 03 
人间岁月
千万年的光阴
垒成临夏山川层层的阶梯
恐龙留下足印、巨兽留下痕迹
而当人类涉足其上
则留下一部辉煌的
文明史诗
(临夏史前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640 (3).png


这一史诗的序幕
还需追溯至距今5300年前左右
中原地区的一支先民
沿着河谷一路向西
迁徙至甘青一带定居
逐渐形成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
河谷众多的临夏盆地
成为他们重要的根据地
这是一支堪称“承前启后”的史前文化
先民们一方面继承了
中原地区发达的制陶技术
彩陶在中国史前文化当中
可谓登峰造极
(涡纹彩陶罐,出土于三坪遗址,其上涡纹为黄河汹涌波涛的图像化,被誉为“彩陶之王”,摄影师@游作,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27).jpg


另一方面则凭借
靠近亚欧内陆的区位优势
广泛接纳外来文化
许多来自中西亚的文明要素
的冶铸技术
逐渐为马家窑的先民所习得
中国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被誉为“中华第一刀”的青铜刀
即出土于临夏
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关于中国的冶铜技术起源至今争议较大,另有观点和证据表明中国存在原生的冶铜技术;图为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摄影师@游作,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28).jpg


此后的千余年时间
铜的冶铸在此成熟、普及
功能多样、经久耐用的青铜器
纷纷在此崭露头角
齐家文化
一个全新的时代在高原上诞生
人们有了青铜斧
得以更锋利地征服外面的世界
(齐家坪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斧,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29).jpg


有了青铜镜
得以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存在
(齐家坪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镜,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镜,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30).jpg


有了拂晓的青铜时代
有了丰收的粟粒、驯化的绵羊、编织的蚕桑
只几个石头磨过
铜铁炉中就翻起文明的火光
火光四射、文明流淌
齐家人与周边族群频繁进行着
人口、物质与精神的交流
(齐家坪遗址中出土的玉璧,形制与其他地区文化的玉璧极为相似,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31).jpg


在更广阔的空间尺度之下
这场持续上千年的大交流
更是推动着不同族群的碰撞与融合
以及整个中国的文明进程
最迟到商周时期
一条东起蓟辽、南至川滇的弧形地带
浮现于中华大地之上
在它两侧
偌大的古代中国被一分为二
一半是湿润、一半是干旱
一半是田园、一半是牧场
一半是中土腹地、一半是异域边疆
一半是汉家华夏、一半是夷国番邦
而临夏
正是这条弧形地带上的关键节点
河西走廊同秦岭纷纷与之交汇
音容有别、生业互异的各色族群
也因之在临夏大地的阶梯之上
来往徘徊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区分农牧带的重要依据;下图为临夏周边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中地理信息均为现代,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640 (4).png


齐家人滞留于临夏的后裔
逐渐演变为独立的羌人
他们被中原视为异族
被冠以“犬戎”“西羌”等名称
也曾一度攻灭强大的西周王朝
秦汉之后则不断向外迁徙
逐渐淡出临夏的舞台
(古羌人在甘青地区创造了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等青铜文明,图为辛店文化的陶罐,摄影师@游作,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32).jpg


自东北而来的鲜卑人
则在魏晋南北朝时驰骋河湟
他们建立的西秦、吐谷[yù]等政权
或曾定都临夏
或以临夏为据点战四方

自西南而来的吐蕃人
从唐朝开始问津临夏
吐蕃与中原王朝之间
在此对峙数个世纪
但临夏同时也成为汉藏之间的通道
两地文化随来往的使节与商旅
散播于一条条繁荣的古商道上
(临夏古商道路线示意,制图@张威&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640 (5).png


自东南而来的汉人
无疑是这场历时两千年的民族史诗中
登场最久的角色
他们在临夏设郡置县、务农通商
并用“河州”这个雄浑的名字
来命名这片大河流淌的土地
特别是在明代
朝廷在此修建“河州二十四关”
用以增强军事防御
又在此设置“河州茶马司”
用以管理边疆贸易
令河州一跃成为西部边陲的要塞重镇
明代大学士解缙赞之曰
若到关头应驻马,下瓢一饮醉春风
(前诗出自解缙《宁河驿》,宁河即今和政;除关隘外,明王朝还在临夏修建了大量的烽燧,图为永靖的坷坨烽火台遗址,摄影师@王金云/临夏州文旅局


640 (33).jpg


自西北而来的色目人
在元朝随西征而归的蒙古军队到来
他们多为来自西域、中西亚的穆斯林
广泛与汉人、蒙古人交融
服饰、语言、姓氏渐趋本土化
人口也因之迅速增加
至于明中叶
一系列新的民族共同体
逐渐形成于陕甘宁青等西北诸省
临夏则尤为突出
他们之中有以包括
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在内的
回回色目人为主体来源的
回族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最著名的回族社区点击查看各条巷子,摄影师@星球研究所,标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图片

有源于中亚撒尔塔人的
东乡族
有源于中亚撒马尔罕人的
撒拉族
还有源于在甘青地区屯垦的
元代“探马赤军”的
保安族
(保安族的“保安腰刀”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图为两名保安族工匠正在锻造腰刀,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640 (34).jpg

所有这些新生民族
与汉族一起
杂居于临夏起伏的山川里
数百年匆匆而过
历经冲突、融合
也历经团结、奋斗
他们早已成为
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
临夏有多达41个少数民族在此生活
占总人口六成多
临夏对于他们而言
已然是血脉维系的故乡
(临夏民族构成示意,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640 (35).jpg
五千年“人的史诗”
到此似乎就将告一段落
而所有这些民族来去的身影
那些英雄的故事、传奇的岁月
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
那便是
在与山河的较量之中
不断攀登命运的阶梯
 04 
命运阶梯
对于造访临夏的异乡人而言
它阶梯般起伏的山河
无疑是丰美壮阔的视觉盛宴
但对于世居于此的各族百姓来说
山河造就的崎岖与干旱
更多的则是对他们命运的持久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
古往今来的临夏人
做出了属于每个时代的回应
最初
人类的力量尚不足以掌握自然的规律
敬畏崇拜
成为时人普遍的选择
人们在烧成的陶器上涂涂画画
留下变化多端的纹路
这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
最初的思索
(临夏史前文物上的花纹,摄影师@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36).jpg
这种对自然的崇敬之心
逐渐具象为某种人格化的鬼神
祂们的喜怒决定着人间悲欢

人们于是开始祭祀祈福
办庙会、行社火、跳傩舞
祈盼鬼神带给他们命运的恩赐
这些历时数千年的民俗活动
在临夏一些地区传承至今
(社火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庆典民俗活动,图为临夏社火表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40 (37).jpg

宗教
也凭借人们对自然的崇敬
在临夏大地上传播开来
成为历史时期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在高峡、在险壁、在深山
人们开始尝试开凿洞窟、修寺立像
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炳灵寺石窟
就是其中的代表
(请横屏观看,炳灵寺石窟全景,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640 (38).jpg



从魏晋南北朝起
羌族、鲜卑族、汉族、藏族等各民族工匠
在这里开凿了200多个窟龛
留下了800余座造像和无数壁画
所有这些凝固的神灵
矗立于峡谷崖壁之上
静静地凝视着黄河千百年来的奔流
而临夏的先民
和那些来往于古商道上的旅人们
则同样静静地凝视着祂们
相信在命运的奔波之中
终会收获安宁与庇佑
(炳灵寺石窟171窟的弥勒大佛,高达27米,是中国第五大佛,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39).jpg

改变已在其中悄然发生了
雕刻群山的实践
让人逐渐意识到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
从山河之中争取美好的生活
群山粗犷
生活就更应精致
临夏人尽情发挥他们的雕刻才华
砖石、木材、葫芦、乃至禽蛋
都能成为刻刀之下的艺术精品
(一名蛋雕师傅正在创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40 (40).jpg
特别是源于宋代的河州砖雕
选用临夏北塬出产的白土烧制而成
上刻各类繁复图案
兼具美好寓意和民族特色
它们被妆点于堂前屋后、大街小巷
映衬着临夏人的生活日常
(东公馆天井中的“江山点河图”,是临夏砖雕艺术的代表之作,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41).jpg

大河喧哗
生活就更应悦耳
各民族的唱腔、曲调、乐器
在这里完美相融
衍生出丰富的民间曲艺
河州贤孝、河州平弦、回族宴席曲等
传唱着四方史诗
演绎着历代兴衰
(河州平弦表演场景,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42).jpg

最抓耳的
则当属临夏花儿
它是一种发源于临夏本地的民歌
广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百姓喜爱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花儿
在南部山区的青山绿水间热闹开唱
吸引着各地观众前来品鉴
(松鸣岩花儿会,摄影师@毛天兵
640 (43).jpg
除此之外
肥美的牛羊烹成饕餮盛宴
(请滑动查看,临夏美食以牛羊肉与面点为特色,风味浓郁,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640 (44).jpg

滚烫的铁水洒作火树银花
(请横屏观看,“打铁花”系临夏永靖的民俗传统,脱胎于这里的生铁铸造技艺,图片来源@临夏州文旅局
640 (45).jpg
灿烂生活的背后
是临夏人在山河的阶梯之上
攀登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之梯
但这远不是尽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
科技的加持和全国的帮助
赋予了临夏人新的力量
支撑他们重塑这片土地
也重塑自己的命运
1966年
在黄河三峡中最为著名的刘家峡
成吨的混凝土被沉入河中
举世闻名的刘家峡水库
开始浇筑高达147米的大坝
同步开始上游蓄水
(刘家峡大坝,不远处即是永靖县城,摄影师@陈如歌

640 (46).jpg

同一年
从兰州逶迤而来的
刘家峡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
带来工程所需的各类器材、原料
这也是临夏境内迄今唯一一条铁路
八年之后
随着五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运行
刘家峡水库工程全部竣工
一个水域面积多达130多平方公里
蓄水量可达57亿多立方米的
高峡平湖
一跃出现在西北高原之上
(请横屏观看,刘家峡水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40 (47).jpg
它是当时中国装机库容最大的水电站
为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
昔日的黄河天堑、铁马冰河
摇身一变成为西北诸省发展的动力之源
(刘家峡水电站发电比例示意,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640 (48).jpg

而在刘家峡水库修建之后
临夏境内的水力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崖壁峡谷之间、大小河流之上
一座座规模不一的梯级电站
争相矗立

它们兼具防洪、灌溉、航运之功能

通过一条条引水沟渠

将黄河水输往缺水的地区


(永靖县灌溉区,摄影师@肖文凯

640 (49).jpg

开阔的塬台被开垦为连绵起伏的梯田

成为当地百姓谋生的根基

(请横屏观看,东乡县山村的梯田云雾缭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40 (50).jpg

地膜等现代技术普遍应用于农田

改造着农业生产的条件

(地膜有助于改善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图为地膜覆盖下的临夏农田,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51).jpg

高精度的温室农业

更将临夏打造成为西北的鲜花名产地

(临夏国际鲜花港的一处温室中,玫瑰花苞娇艳鲜嫩,摄影师@星球研究所

640 (52).jpg

放眼整个临夏

山川的阻隔正在被进一步打破

一座座大桥

开始飞架于黄河之上

(请横屏观看,夕阳下的刘家峡黄河大桥,摄影师@严天峰

640 (53).jpg

一条条公路

开始驰骋于山岭之间

(请横屏观看,跨越达力加垭口的S202公路,摄影师@仇梦晗

640 (54).jpg

呼啸的高铁

正在克服千难万险

向这里进发


(经过临夏的兰合铁路正在修建中,预计于2027年建成通车;请横屏观看,兰青铁路在永靖县小茨沟站附近跨过黄河,摄影师@李星语

640 (55).jpg

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走进这里、熟悉这里

越来越多因地制宜的现代产业

开始成为这里的新名片

(临夏依靠自然环境优势,发展了滑翔、滑雪、桨板等多种体育观光业态,图为一名滑翔者朝着刘家峡水库翱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40 (56).jpg

所有这些改变

无不灌注着汗水与希冀

这是当今的临夏人给予山河的答案

也是他们告别贫困与闭塞的底气

记住这片名叫临夏的土地吧!

高原上的史诗

仍在被不断续写

通往未来的阶梯

定将容纳更多人的旅程


(请横屏观看,临夏的夜灯火璀璨,摄影师@姜曦/天空映像

640 (57).jpg


- 本 文 创 作 团 队 -
撰稿 | 江上帆
图片 | 昼眠
地图 | 张威
设计 | 杜睿 王申雯 罗梓涵
审校 | 云舞空城 撸书猫 陈志浩

本文特约合作单位:临夏州文旅投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