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4.85″-35°20′,东经23.23″-103°17′,古称金剑、宁河。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县城距省城府兰州市100公里,距州府临夏市33公里。和政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南北袤延46公里,东西宽广37.5公里。和政县2013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9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6.5%
和政县东向翻山过河达广河、康乐境;南向越岭透峡接卓尼、合作地;西向跨梁绕壑至临夏县;北向穿谷走洼抵临夏、东乡域。境内河流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森林覆盖率29% ,植被覆盖率80% 以上,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81万人。
历史沿革
和政县古称金剑、宁河。夏至春秋战国时期为羌、戎之地,东晋太宁三年(325年),前凉在县境内设置金剑县。唐咸通四年(863年)筑香子城。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置宁河寨。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升宁河寨为县,属河州。明洪武八年(1376年)筑宁河城,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和政驿。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26日设和政县,由临洮、临夏两县析置和政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因北周武帝宣政年号得名,改宣政为和政,取义更为祥瑞。1949年8月21日和政解放,9月5日成立和政县人民政府。
地貌地形
和政县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秦岭山系西延形成的石质高山区,北部为黄土高原特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太子山为主的山脉形成南北向伸延的4条山系和东西向伸延的2条山系将全境分割成4个河谷地带和2个沟谷地带。
和政县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200米,整个地貌特征是:层峦叠嶂,河流交错,沟壑纵横,水流湍急。南部太子山系最高峰海拔4368米,北部最低处海拔1900米,县城附近的河谷开阔地带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县地貌呈现出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的自然景观。
气候
和政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又有“春迟秋早,冬长夏短”的高原气候特征。春季多雨雪,夏季短而少高温,并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温快而又多连阴雨,冬季长而干燥,年降雨量639毫米,且集中在农历七、八月间,农作物易受秋涝灾害。因南北地势高低悬殊,地域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往往出现南湿北旱或北湿南涝现象。平均年日照为2457小时,无霜期为133天,年均气温5℃。
水文
和政县自南至西有大南岔河、小南岔河、新营河、牙塘河、牛津河五条河流,年均径流量为3.623亿立方米,水能总蕴藏量3.72万千瓦,可开发量2.56万千瓦,水资源年平均径流量3.62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1847立方米。
历史文化编辑
半草岭与“六月黄会”
半草岭,位于罗家集乡和买家集乡交接之山巅。山顶宽阔平坦,山腰杨树成林,谷狭如仓,它的半山是草坡,半山是杨树及灌木林,故名半草岭。
每年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半草岭举办六月黄会。历史上这里的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三月打青苗醮,六月二十三在半草岭举行祈神保佑庄稼成熟的佛事活动和民间艺术活动。六月黄会由此得名。
六月黄会的高潮是二十三、四两天,群众分别抬神巡山,前有法师打醮开路,傍有万民伞和各色旗帜呼拥,后有锣鼓唢呐奏乐,还伴随着成百"还愿"的马匹。
和政秧歌
在和政县,每年的农历正月,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汉族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以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玩秧歌来欢度春节。
和政秧歌内容丰富。有着六大新郎的低跷和腊花姐高跷,旱船、太平鼓、挥龙、舞狮、耍牛、跑驴等众多角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太平鼓,俗称小鼓,表演者20~40人不等,身着红或黄或绿或兰或黑服饰,肩跨绘有太极图案的小鼓,两手各持1支鼓槌,在小锣、大钹穿插协秦的导引下,按节拍,有韵律的分别向左右、上下、前后轮鼓面,鼓声紧凑震耳欲聋。动作、队形变化多端,民间俗称上打雪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太平鼓以声声贺太平,阵阵显吉祥受到群众的喜爱。
此外,在整场表演中分别穿插挥龙、舞狮、耍牛、跑驴等以百姓生产生活为内容的小型带情节性的杂耍节目,时唱时说,曲谱大多采用"四季调、""放风筝"、"织手巾"等,随口顺编,多以祝愿、道谢,拜年问好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诙谐的后语为主。
每逢正月十三的这天,各伙秧歌汇集在县城,分场进行展示表演,俗称上十三,届时秧歌表演达到高潮,农历正月十五,闹灯后全部结束。
西北民歌"花儿"
松鸣岩,又称须弥崖,地处临夏州和政县境内,是河洲八景“松鸣叠翠”之所在。松鸣岩,山势巍峨,松林茂密,流水潺潺,如诗如画。
松鸣岩花儿会,俗称四月八(实指农历四月二十八)花儿会。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九日历时四天,四月二十八则是花儿会的高潮。
宁河十三节
和政古称宁河。农历正月十三,是和政特有的一种古老"节日",这天是农民展演民间文艺的喜庆吉日,也是一年一度的传统秧歌盛会。
化石种类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古动物化石有近万件。其中一级品50多件,二级品180多件,三级品350多件,同时专家确认:“和政发掘的化石,是举世罕见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的采集数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
化石馆藏
和政古动物化石数量很多。其中三趾马化石储量及已采集的头骨化石标本数量为欧亚大陆之首,超过了世界最著名的希腊三趾马动物群产地皮克米和萨拉摩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亚大陆上也是最丰富的,其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库班猪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标本。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关键的晚新生代,是生物进化的实证,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在馆藏化石中,相当完整、比较完整的标本中,完整率达97.3%,它们全系已灭绝动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