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欣
自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农村千家万户,温暖了七千万贫困人口的心。全国上下更是吹响了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的号角。2018年4月,我被派驻到广河县南山乡黑山村,任驻村工作队员,怀着向往、忐忑、憧憬的心情成为一名专职扶贫干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到村没几天,我就碰到了第一个难题。这天,村第一书记对我说:“待会儿,我带你到所有贫困户家中走一遍,希望你能记住他们的房子,并对应记住贫困户的名字,我做到了,希望你也尽快做到”。说实话,黑山村我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贫困户还没有全部见过面,现在还要一一记住贫困户的家怎么走,确实有点难。在连续两天的走访路上,我边走边背,晚上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思绪顺着这个村的每条道路,脑海中闪现出一座座房子,心中念叨着贫困户的名字,念叨着这个村小组的名字直到很晚很晚。通过两天两夜的不懈努力,在第三天我很兴奋地向第一书记报告:“现在我也认识了咱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并且现场如数家珍,一一说出每户贫困户的名字、房子位置、特点、小组名称,无一出错。作为一名常驻工作队员,到村没几天就认识了所有贫困户的家,我很骄傲。
在接下来的上户走访过程中,我又碰到了第二个难题。我发现一些贫困户并不是很乐意和我交流,一些村民认为我只会坐办公室,对农村的情况不熟悉。面对村民们质疑的眼神,我没有退缩,而是跑遍黑山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羊圈鸡舍,访民情、听民声。同时,我上网学习扶贫知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论述和脱贫攻坚知识百问百答。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炎夏日,我一次次来到贫困户家中,一遍遍给他们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产业、易地搬迁、兜底保障、就业、教育、健康、整村推进、农村信息化、水利、金融扶贫项目,等等,与贫困户促膝谈心。渐渐的,贫困户看到我的时候热情了,也愿意和我交谈了。
在常驻黑山村的帮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帮扶对象——王来富。王来富家是2016年的建档立卡户,他的父亲患癌症于2018年4月离开人世,母亲也被诊断患有子宫癌。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谓祸不单行,生活更是举步维艰。在这个家庭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与精准扶贫常驻工作队同志第一时间一次又一次来到他们家,帮助解决生活的困难,给他家送上现代化耕种设备——犁田机,结合移民搬迁政策解决了他家的住房问题。然而,上苍并未就此结束对这个家庭的考验。
2018年5月,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王来富也因为肝病、脑萎缩离开了人世。这个时候,这个家庭上有患子宫癌的老母亲,下有三个小孩,其中一个女儿就读初中七年级,一个儿子就读初中八年级,还有一个小女儿尚在学龄前。此时用“天昏地暗”“欲哭无泪”“伤心欲绝”也不足以形容这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心情。就在这个家庭面临危难、支离破碎之际,我和精准扶贫常驻工作队的同志带着党和国家的政策与关怀,一次次来到现任户主、王来富妻子李晓琳家中,帮助她们一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用党的政策和恩情感染着这个家庭,用党的关怀搀抚这个微微颤颤的家庭一路前行。如今,这个家庭住进了移民搬迁小区,李晓琳也在县城的家具城当起了销售员。她不忘党的恩情,牢记党不落一人的使命,在党的扶贫好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以合作人的身份与他人办起了大型白莲合作基地;3个小孩得到了教育扶贫的保障;母亲得到了健康医疗的保障,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然而,自打我成为一名常驻队员,与家人见面的时间就少了。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五加二”,什么是“白加黑”。黑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都烙上了我走过的痕迹,留下了我的汗水。炎炎夏日,午饭后是贫困户在家休息的时间,晚上是最有机会见到他们的时间,于是,这两个点这便成了我们这些扶贫工作者与贫困户见面的宝贵时机。摸清底数、落实精准、坚守岗位、不许疲惫成了我们扶贫工作者唯一的选择。
有一天下午,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磅礴大雨。而当时正是我的孩子放学回家的时间,我很想去接他,但是任务要完成,岗位要坚守。第二天,同事跟我说:“昨天下那么大的雨,我看到你小孩没有打伞,背了个书包,冒着雨一个人往家里走,衣服、鞋子全湿了”。当时听到这些,我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久久没有说话。是啊!我的经历只是所有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他们,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共奔小康,驻守在田间地头,平凡而艰辛,没有先进人物的光环,没有时代楷模的荣耀,有的只是对群众的爱和责任。
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扶贫干部的付出,我所在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更美了,出行更方便了,贫困户再也不愁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正像扶贫之歌唱的那样,圆梦之路五谷飘香、洒满爱心、铺满希望。在扶贫路上,我也绽放出人生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