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娇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根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创新是丰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的源头活水。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花儿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演变。如今,临夏州“花儿临夏 在河之州”文旅品牌,为花儿的再次腾飞、翱翔天际提供难得的机遇。对于临夏花儿,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
一、花儿填词上求创新
花儿歌词的创新,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应该有借鉴、有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是要在内容上求突破。时刻记得花儿不只描述爱情,还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生活。面对新时代,花儿也要有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来表达新时代老百姓心中的话。二是在主体上要坚守。在数百年的岁月中,花儿抒发了人民群众的情感,人民群众创造了最美的花儿。因为有了花儿,临夏老百姓有了心中的歌,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临夏老百姓用自己的语言抒写新时代的美丽花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创造、完善、丰富、推动了花儿,只有在人民中间花儿才能尽显她的风华。三是要更加注重赋比兴手法。有人说,花儿有着《诗经》的遗风。《诗经》中的赋比兴写作手法,在花儿中尽显。赋者,铺陈的一种写作方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是花儿经久不衰的长生秘诀。经典的东西都是代代相传,比如,“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尕妹的眼前有人哩,没人是陪着坐哩”,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天天能够和泥土打交道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唯美的词句。白牡丹白成什么样子了,白的耀人的眼,红牡丹红成什么样子,红破了,多么深刻的比喻,形象贴切,而不做作,这是对生活有深刻观察的、熟悉老百姓生活的人,才会有体察和感悟,这就是老百姓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又活灵活现。
二、花儿演唱形式上求创新
据了解,曾经被称作是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最原始的谱曲灵感就来自于河州花儿,诸如此类的还有《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只可惜“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这些巧妙的创新一直没有引起花儿创作者和一些音乐人的重视。这种创新对花儿走出本土有很大的帮助,它既保留着纯正的地方风味,又符合大众文化心理需求和审美观念。比如,当今流行的一些深得人们喜爱的蒙古族和藏族歌曲,就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创作或改编而成的。还有家喻户晓的“刘三姐”、“阿诗玛”等民族音乐也都是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这几年,歌手张尕怂将临夏花儿的元素融入其创作中,把花儿唱到了央视等更大的舞台,我们也要看到张尕怂不是将传统花儿直接搬到舞台,而是加了新的元素,与苏州评弹融合,完全没有违和感,同时就想也是真正的和舞美、灯光融合在了一起。很好的表现了花儿的唯美,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这对于花儿歌手,对于词曲创作者,都是极好的一个借鉴。
三、花儿与创意产业
数字化融合方面求创新
创意产业是时代的一个热点,其核心是文化符号带来的巨大附加值。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应该加大花儿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让花儿乘着旅游的风帆前行,同时,让文旅因有花儿而更加绚丽多彩。对于以花儿为载体的花儿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本地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在花儿剧的创编上还需要下大力气,以此来不断推动花儿剧的茁壮成长。比如,青海的大型花儿音乐诗剧《雪白的鸽子》一经上演,备受欢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实际上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花儿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承载着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使命,承载着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重任,自花儿诞生以来,深深融入到了当地人的生命和血液中,成为了“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万剐我情愿,不唱花儿是万难”。所以,作为生活在花儿国度的每一个临夏人都有繁荣复兴花儿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每个人都关心关爱花儿的氛围中,让花儿扬帆远航,让花儿走出临夏、走向全国、远赴世界。
作者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