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左一)为患者实施股骨髁骨折内固定手术。
“救死扶伤是我作为一名医者的本能,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为的是能在支医路上为临夏人民的健康多做点贡献。”厦门援临帮扶专家李民在支医期间始终践行医者仁心,用生命守护生命。
李民是厦门市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19年7月,他主动请缨,作为厦门对口帮扶临夏州的第四批援临医疗队队员,来到临夏县人民医院骨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5月11日下午,临夏县人民医院骨科接诊了一位89岁高龄的老年患者,该患者因在家意外摔倒,被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要立即实施手术。
由于患者年事已高,很多医生认为手术风险大、难度高,尽管这种手术在全国很多大城市已经非常普遍,但相对于临夏县的医疗技术水平,实施手术仍然存在较大风险。但李民为了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依然坚持带领骨科医护人员为这名患者实施手术。幸运的是,手术过程中病人的病情比较平稳,手术过程顺利,骨折对位良好,放置髓内钉成功,C型臂透视复位良好。
然而,就在手术最危险、最重要的环节刚刚过去后,主刀医生李民突然感觉胸闷、胸痛、气短,于是他减慢了手中的动作,坚持继续手术。但由于手术体力消耗大,他的痛感越来越强烈,他意识到自己的症状可能是心梗,这时他才放下手术刀,缓缓倒在了地上。
倒在地上的李民呼吸困难,直冒冷汗,同台手术的麻醉科主任马少斌注意到了他当时的变化,便立即向院领导打电话汇报,心内科、急诊科的医生迅速针对李民的情况进行了会诊。
临夏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田志刚第一时间对李民实施抢救,他回忆道:“当时,我们立即给李医生做了常规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如果抢救不及时,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我们一边给他口服药物稳定病情,一边将病情及心电图发送到州胸痛联盟中心,并马上派120送到州胸痛中心进一步治疗。经过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实施手术后,李医生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我们也算是放下心了。”
手术还没做完,自己却倒在了手术台上,尽管如此,李民心里最牵挂的还是他的患者。他说:“就全国来说,这个手术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是在临夏县,这种手术很少,虽然我的身体当时有点不舒服,但一心想着救治患者,同时也想让县医院的同事尽快掌握手术技能,便坚持进行手术。当天的手术很成功,但我晕倒在手术中途,觉得愧对病人,好在病人现在恢复得不错,让我很欣慰。”
在医院骨科同事眼中,李民是典型的“拼命三郎”。自从来到临夏后,他的高原反应强烈,每天都是胸闷、气短、头晕,一起同行的厦门队友们都已慢慢适应,可是李民的症状一直没有好转,平时都是靠口服红景天、吸氧改善缺氧症状。虽然身体经常感觉到不适,但李民坚持在科室正常开展工作,从来没有动摇过坚持支援的决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一名医者的初心。
一起工作的县医院骨科主任贾怀祥把李民这种忘我的精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告诉记者,李民自来到县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科室当做自己的家,把医院骨科大夫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待,通过多种方式向大家传授技艺,科室医生的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李主任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他的忘我精神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学习李主任这种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也为全县健康扶贫工作尽一份力。”县医院医护人员这样评价李民。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是李民来临夏支医最大的心愿。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带领骨科医护人员教学查房、办学术讲座、开展新手术、义诊……共开展手术50多台。通过对口支援帮扶,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健康扶贫助力临夏脱贫攻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今年7月底,李民为期一年的支医生涯将要结束。当记者问及他余下一个多月的帮扶时间,会不会因为身体状况提前结束帮扶工作时,他说道:“我很喜欢临夏这个地方,虽然大家建议我回去休养,但我还是想把支医工作坚持到最后,不然我会觉得很遗憾,在内心深处,我更想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临夏多做一点贡献……”
山海隔万里,真情永相连。李民远离家人和故土,在艰苦的异乡土地上坚守医者仁心,以坚定的使命担当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书写着救死扶伤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