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贫困堡垒的临夏答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葛学忠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临夏扶贫工作的突出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州团结带领24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在临夏大地掀起了一场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攻坚拔寨,沧桑巨变。2020年12月21日,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临夏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临夏州委书记郭鹤立宣布:临夏州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临夏儿女甩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昂首阔步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些数据,见证着临夏人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之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和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临夏州超常作为,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动态清零,一个个失学辍学的儿童重返校园,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60多万贫困群众搬进新房……
产业兴,经济兴,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三年,临夏州先后投入产业奖补资金27.59亿元,扶持11.96万户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2.54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牛羊菜果薯药菌”七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去年种植高原夏菜、啤特果、赤松茸、香菇、百合等“特中特”产品88万亩,让昔日的低产田变成高产田、“草包地”变成“金土地”。
与此同时,临夏州还大力推进光伏扶贫、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形成了大小结合、多点发力的富民产业格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167元增加到2020年的8113元。
成绩来之不易,帮扶功不可没。
临夏的脱贫攻坚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各个方面、社会各界共同演绎的“交响乐”。临夏州委、州政府抓住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各级帮扶机遇,调动一切力量全面投身脱贫攻坚,谱写了团结一心、携手战贫的壮丽凯歌。
据悉,十年来,厦门市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19.8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85个,为临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厦门力量”、增添了“厦门色彩”、汇聚了“厦门精神”。中央统战部、国家医保局、中国石化等8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累计落实帮扶资金7.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1个,为临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临夏80%以上的乡镇干部下沉到村,中央省州县3407名驻村帮扶干部到岗工作,选配村第一书记841名,3.47万名干部帮扶14.12万贫困户,做到了人员、责任、措施、效果“四个到位”。各级党员干部与群众一起苦、一起干,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天大的事,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解难题、办实事,敢死拼命,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如今的临夏各地,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的“塌塌房”变成了安全美观的砖瓦房;学校成为最漂亮的建筑;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可口的自来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群众“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村村通上了动力电、接上了互联网,文化广场、爱心超市、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漂亮的新农村与周边的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
走进临夏广袤的大地上,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春潮,生态旅游的饭碗越端越香,这里已满载着文明与希望,向着幸福的康庄大道不断加速远航。
脱贫攻坚这场伟大实践,带来的是一场深层次、宽领域、系统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凝聚了“爱国爱党爱家乡、团结奋进创一流”的新时代临夏精神,营造了“安全、便捷、利民、友善”的新时代临夏环境,展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时代临夏形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临夏州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奋力书写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开创富民兴临新局面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