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临夏州五部“河州志”的前身来世
时间:2020-03-25

    志书是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我国书写志书的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春官》中有“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具有比较完整内容的方志书《越绝书》(相传为东汉袁康所撰),就出现在汉代。明代的方志较前朝又有发展,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亦各多次修志,此外还出现了边关志,以及村镇志等等。对于志书的性质,明代明确提出属于史的范畴。 

    临夏回族自治州,旧称河州,地方志则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编纂。临夏有史以来共编成7部地方志书,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全州性的地方志有5部:明嘉靖《河州志》、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州志》、清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清宣统元年《河州续志稿》(又称河州采访事迹)以及民国《续修导河县志》,这些志书详细记载了临夏的沿革、建制、疆域、山川、关隘、津梁、古迹、物产、灾异、赋役、风俗、人物、金石、文艺等自然和社会情况。 

    地方志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存史、教化、资政、利用价值,向外界介绍馆藏志书,对了解和研究临夏历史,宣传临夏、推介临夏,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明代嘉靖《河州志》


    明嘉靖《河州志》共有四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为河州举人吴祯纂修,知州刘卓增订,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全台刘氏仕优堂重刻本。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藏有刻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抄本。 

    该志分:地理、食货、官政、典礼、学校、选举、人物、文籍等八门,共三十四目。卷首有州城图、郡志图二页,儒学图二页,河源图二页。 

    第一卷共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地理志和食货志。其中,地理志分“沿革、郡名、分野、形胜、疆域、风俗、山川(附水利)、城池寨堡(附归德堡)、桥梁(附渡口)、里廓(附关隘、屯寨、烽堠)、古迹、灾异、丘墓”等十三目;食货志分“户口、贡赋(附屯田)、物产”三目。 

    第二卷共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官政志、典礼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官政志分为“公署(附将府卫治)、行署、秩官(附府判守备卫属)”等三目,职官增补至隆庆五年;典礼志只有“祠祀”一目;学校志也只有“庙学(附庄毅祠、名宦乡贤祠)”一目;选举志共分“科第、岁贡(附省祭义民等官)、貤封”三目;人物志共分“名宦、谪宦、乡俊、隐逸、武功、忠节、孝节”七目。

    第三卷和第四卷均为文籍志,共分“诰敕、诗赋、记铭”等三目。 

    该志书卷首有嘉靖丙辰(公元1556年)周臣(直隶吴县[今苏州]人,进士,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任河州知州)《序》、嘉靖丙午(公元1546年)刘承学(字龙洋,山东寿光,临洮府通判)《序》、嘉靖癸亥(公元1563年)朱琏(河州人,嘉靖壬子[公元1552年]举人,直隶河间府[今属河北省]推官,南直隶州[今江苏南京]府通判)《序》三篇。 

    卷末有嘉靖丙午(公元1546年)任官(字龙池,获鹿[在今河北省]举人,嘉靖癸卯[公元1543年]任河州知州)《后序》、吴调元(吴祯之子,字柳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岁贡生,任山西介休县丞)《后记》、白崇文(河州人,嘉靖己卯[公元1555年]举人)《书后》、嘉靖辛酉(公元1561年)刘卓(直隶清苑[今属河北省]举人,嘉靖庚申[公元1560年]任河州知州)《跋》四篇。 

    该版本初稿由吴祯纂修而成。本志序跋及康熙志中说:“河州旧无志,创于吴祯,稿成而卒”。后其子吴调元献出稿本,经刘承学勘酌增刊,知州任官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刻成四卷,是第一次刻本。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公元1560-1563年)知州刘卓又作修饰,重新刻印,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清康熙四十六年王全臣《河州志·凡例》中说“州志创于明孝廉吴祯,今不见蓝本”,可见吴祯原稿和初刻本在清初已不见流传。 

    吴祯,字从善,号亦乐子,明河州人,举人。曾任四川梓潼、山东禹城县学教谕、直隶山海卫(今在辽宁省)教授。后退隐乡曲,享年84岁。


二、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州志》


    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州志》,共有两卷。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 

    该志共分地理、食货、建置、灾祥、彝情、官制、选举等七门,五十八目。 

    第一卷地理分为“分野、形胜、沿革、疆域、山(附岺、塬、坪、坡、洞)、水、关隘、屯寨、烽堠、水利、古迹、风俗”十二目;食货分为“田赋、户口、课程、河州卫、茶马、土产”六目;建置分为“城池、公署、铺舍、监督府公署、镇协府公署、卫治、行署、学宫(附祭器、书籍)、坛庙(附寺观)、市厘、里甲、坊表、桥梁”十三目;灾祥、彝情均不分目。 

    第二卷官制分为“监收河州厅通判、监收临洮分府同知、知州、州判、吏目、学正、训导、茶马司、河州卫官属、镇守、守备、参将、游击、副总府、中将守备、千总、把总”十七目;选举分为“科目、恩贡、岁贡、武举、列监、荫监、省祭、貤封”等八目。 

    该志修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没有序目,未署纂修人姓名。根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为张瓒纂修。张瓒,山东武定州人,拔贡,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任河州知州。


三、清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


    清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共有六卷,三十三目,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为河州知州王全臣纂修。 

    该志共分为沿革、形胜、城池、疆域、山川、桥梁、渡口、分防、关隘、风俗、田赋、铺递、驿递、水利、河州卫田赋、学校、典礼、兵制、官制、公署、官师表、乡俊、官绩、人物、忠节、孝义、隐逸、贞节、古迹、土产、灾异、彝情、艺文三十三目。共附有五图,分别为山川图、城池图、公署图、文庙图、河源图。 

    第一卷为山川图、城池图、公署图、文庙图、河源图;沿革、形胜、城池、疆域、山川、桥梁渡口、分防、关隘(附烽堠)、风俗(其中“风俗”缺文)。 

    第二卷为田赋(附户口)、铺递、驿递、杂税、水利、河州卫田赋(附户口屯寨、中马番僧)、学校、典礼、兵制、官政、公署。 

    第三卷为官师表、乡俊、官绩、人物、忠节、孝义、隐逸、贞节。 

    第四卷为:古迹(附丘墓)、土产、灾异、彝情。 

    第五、六卷均为艺文。

    该志是康熙四十六年木刻本,原本每面九行,行十八字,版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之乱,现刻本甚少,所见只避“玄烨”名讳是较早印本,有的讳“祯”作“正”,讳“弘”作“宏”、“洪”,讳“暦”作“历”的,应是雍正、乾隆时印本。解放后临夏州、县有关单位曾刻写油印,由于校勘不精,多有错讹。卷首有“序”“跋”5篇,“凡例”15条,卷末有王铭撰“后序”。 

    为本志写序的有郭朝佐,奉天(今辽宁省)人,康熙四十二年任监收河州的临洮府通判;徐原本,奉天辽阳(今属辽宁)人,康熙三十三年任河州知州;张祖淳,直隶良乡(今属河北)人,武进士,康熙四十一年任河州卫守备;吴之瑜,河州人,康熙壬子(公元1672年)恩贡,任河南阌乡县知县。 

    纂修者王全臣,字仲山,湖北钟祥人,进士。清康煕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任河州知州,均田制赋,革里役为民除害;兴修水利,建书院、办义学,聘名师讲学,亲授课业,政绩颇著。在序中作者自言:公余时间修志,亲自执笔,用不太长时间就成书付印。可见其办事勤奋敏捷。


四、清宣统《河州续志稿》(或题《河州采访事迹》)


    清宣统《河州续志稿》(或题《河州采访事迹》)共有六册,手稿,志无序。现存一、三、四、五册,缺二、六册(食货、艺文、杂记三门) 

    该志分为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人物、艺文、杂记共八门,三十八目,另附有舆图。 

    第一卷为舆图(附诸图)、舆地,分“沿革(表说)、形胜、疆域、山川(详旧志)、城池、公署、津梁、乡镇、寺观、古迹(附塚墓)、风俗”十一目。 

    第二卷食货,分“田赋、户口、厘税、仓储、度支、水利、物产、实业、蠲恤”九目。 

    第三卷分学校和武备两门。其中学校分“学校、祠祀”二目;武备分“兵防、兵事、巡警、邮传”四目。 

    第四卷为职官,分“文职、武职、名宦、科举”四目。 

    第五卷为人物(附文武仕进),分“忠义、孝友、释道、烈女”四目。 

    第六卷分艺文和杂记两门。其中艺文分“纶音、公牍、碑志、序啟”四目;杂记只有“祥异”一目。 

    该稿系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河州知州张庭武、郡人杨清等纂修。抄本存于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张庭武,河南安阳人,进士,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任河州知州;杨清,字洁,东乡县人,举人、宣统已酉(公元1909年)病故。 

    原稿第一册题《河州采访事迹》,其余都题《河州续志》,稿成未刊,存于州衙礼房。据张思温先生考:此稿一书二名,实因清末编写时是继康熙四十六《河州志》而作,所以称为《续志》。杨清在此稿成后不久病故,未能详加勘定,所以题名分歧。值得一提的是,州档案馆现存原稿系临夏中学原校长张耀祖捐赠,稿中审阅修改之处,均盖有“不再多言”朱文小印,当是张庭武的手笔。


五、民国《续修导河县志》


    民国《续修导河县志》共有八卷,抄本。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临夏县长徐兆藩监修,黄陶庵编纂。卷首有黄陶庵《序》《凡例》《目录》及《纂修职名》。 

    该志分舆地、建置、民族、民政、财赋、教育、军事、交通、外交、职官、选举、人物、艺文、纪事、金石、变异、拾遗等十七门,八十二目。 

    第一卷舆地门有“总、分图、沿革表、沿革考、晷度表”;并分疆域、山水、地质、气候、物产、古迹(附名胜、丘陵)等六目。 

    第二卷共分建置、民族、民政三门。其中建置门分“市集、廨署、仓库、关梁、坛庙、寺观”六目。民族门分“种姓、移徙、户口、宗教、文化、生计(附度量衡、物价、谷价表)、风俗、方言”八目。民政门分“议会、自治、庶政、水利、振恤、保甲(附民团)”等六目。 

    第三卷共分财赋、教育两门。其中财赋门分“贡赋、税损、仓储、市籴、差徭、公债、官产、货币(附金融表)”八目;教育门分“学制、书院、学校、学田、留学、社会教育”六目。 

    第四卷共分军事、交通、外交、职官、选举五门。其中军事门分“军政、边防”二目;交通门分“道路、驿传、河运、邮电”四目;外交门分“教会”一目;职官门分“官制、职官表、土司、官宦传(附宦绩)”四目;选举门分“征辟、科目、学校毕业、议员”等四目。

    第五、六卷为人物门,共分“贤达(附乡宦)、忠节(附殉难录)、勇略、孝义、烈女、艺术、释道、流寓、寿民”九目。 

    第七卷为艺文门,共分“著作、天章、碑志、文牍、诗文”五目。 

    第八卷共分纪事、金石、变异、拾遗四门。其中纪事门分“戎事、割据”二目;金石门分“石器、陶器、金器、石刻、造像、摩崖、砖瓦、范泥”八目;变异门只有“变异”一目;拾遗门共分“轶闻、考证”二目。另外,还附有图表五页。 

    该志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普修地方志时所编,稿成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体例依照通志局所颁纲目,上接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以《河州续志》稿为蓝本,再加采访,附益而成。《陇右金石录》说:此志叙述近事颇详,其例目均依新辑通志,故整釐可观;河州于民国初改为导河县,十八年春又改为临夏;此志所纪,终于民国十七年,故名《导河县志》。 

    该稿成书后未付印,清缮二本,一本送省通志馆,后归省文献征集委员会;一本寄邓德舆(邓隆)先生商榷,邓欲加以润饰而未果,曾嘱咐张思温先生先任校讐。抗战期间,张思温借文献会所存缮本,请同乡八人各写一卷,所缺之图,均补充完整。 

    作者黄陶庵,名镕金,临夏市黄家榨人,清庠生。曾游学四川,在陕西当过小报编辑,家居多年,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病故。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