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魁(1910—1992),临夏县人。1931年宁都暴动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宁都起义焕新生
黄德魁于1910年出生在今临夏县铁寨乡老虎山村一个家境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少时以放羊、干农活为生,艰苦的少年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
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军孙连仲部驻临夏,为扩充军力,在当地招募新兵,家境贫寒的黄德魁因生活所迫入国民军当兵。民国十九年(1930),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孙连仲部奉命从甘肃前往中原参战,冯军失败后,孙部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黄德魁也随部队到江西“围剿”红军。翌年,因被蒋介石认定是杂牌军,调至江西“剿共”,不仅给他们军饷待遇差,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这支部队不干活而后退,在距部队建设驻扎百里之内部署了不少的嫡系正规军堵住他们的退路,明显是要他们打前站去送死的节奏,加之来自北方的官兵水土不服,病死的日益增多,因此对蒋情绪日益不满,所以决定起义。在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下,一个建制近2万名官兵宣布脱离国民党,全部起义,投奔红军。黄德魁也随部队起义,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加入红军后,他迫切要求进步,积极靠拢组织,于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红军是十分的弱小,红一、三军团两支武装力量,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人。因此,当时的中革军委立即授予这支起义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毛泽东对“宁都起义”有很高评价,曾于1938年12月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宁都起义是国民党中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正规军,第一次在战场上起义投向红军的行动。它沉重打击了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壮大了革命力量,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的后续大发展。
参加长征意志坚
这支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参加了第4次、第5次反“围剿”战斗,迅速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军团之一。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五军团经常执行断后、掩护任务,打了许多恶仗、硬仗。紧要关头,红五军团指战员往往手持大刀上阵,与敌军短兵相接,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闻风丧胆。红5军团自身的伤亡也很惨重,长征出发时,全军团有1.2万人,到了长征结束时只剩下不足4000人,体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德魁历任红五军团第三师政治部警卫排长,三十八团连长、营长。在此期间,虽然作战频繁,条件艰苦,但在战斗行军间歇,黄德魁仍抓紧学习文化知识,进步很快,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九十三师二十四团参谋长、红三十一军警卫团副团长。他先后参加了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黎(泰)、金(溪)、资(溪)等战役。
孤悬敌后勇杀敌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德魁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军事一队学习。1938年5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分配他到河南偃师县进行统一群众工作,年底又被调到竹沟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担任干部队队长。1939年4月,随陈少敏挺进敌后,被派去信(阳)罗(山)边游击大队任政治委员。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建军后,信罗边游击大队编为第二团队第一大队,黄德魁改任政治教导员。8月,他率部参加了朱堂店战斗,重创日寇;10月初,又调任第一团队,参与指挥新街战斗,击溃日伪军,打得日军遗尸20余具,狼狈窜逃。战后,黄德魁改任第一团队政治委员。据史料记载,1939年1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抽调新四军第4支队竹沟留守处的两个中队,组成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对外称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同年五月与与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一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同年六月随豫南、鄂中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940年1月随鄂东、鄂中、豫南三个地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皖南事变”烈士纪念陵园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命令,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编为新四军第五师。11月中旬,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在应山与信阳、随县、桐柏交界的四望山,召集鄂中、鄂豫皖、豫南三个区党委负责人会议,组建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党的工作和抗日武装。12月初,豫鄂边区党委成立,陈少敏代理书记。翌年1月3日,鄂东、鄂中、豫南三个地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团队、3个总队,全军9500余人。豫鄂边区党委的成立和豫鄂挺进纵队的组建,标志着豫南、鄂中、鄂东党的武装力量已实现了全面统一。豫鄂边敌后抗战的中心由豫南转移到鄂中。豫鄂挺进纵队成立后,即主动向鄂中地区日伪军发起攻击,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自卫还击国民党顽固派对豫鄂边区的“清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开创了鄂豫边区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到同年10月,纵队陆续开辟了豫南四望山、鄂中的京山(山)、天(门)汉(川)湖区和襄西以及鄂东大小悟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底,豫南、鄂中、鄂东党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原第一团队和挺进团队合编为第二团,黄德魁任二团一大队政治教导员。他与大队长夏世厚率部在襄(阳)花(园)路同兴店伏击日军,配合兄弟部队在小悟山打击了专吃反共摩擦饭的顽军刘梅溪支队。1940年6月调任第五团参谋长,参加了开辟天(门)西的斗争。解放天西地区后,他改任五团副团长,在一次粉碎日军“扫荡”的战斗中头部负伤,子弹斜穿后脑由左耳侧出来,导致听力减退。
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并统一组编华中部队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任命粟裕为第一师师长,张云逸为第二师师长,黄克诚为第三师师长,彭雪枫为第四师师长,谭震林为第六师师长,张鼎丞为第七师师长,梁兴初为独立旅旅长,全军9万余人。其中转战在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同年1月,黄德魁调到由反正伪军改编的第十团任政治委员。为改造教育这支部队,他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皖南事变后,十团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他继续担任政治委员,奉命在天京潜寺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经过袭击拖船埠,拔除灰埠头敌据点,蒋家山坡剿灭土匪,杨集与日军激战等一系列战斗后,这支部队打出了威风,壮大了队伍,提高了战斗力,成为初步具有勇猛顽强战斗作风的革命武装。1941年,新四军向盘踞在汉阳的伪定国军第1师汪步青部发起侏儒山战役。11月17日夜,15旅特务团8名手枪队员在15旅44团和天汉游击支队各两连兵力的掩护和配合下,通过事先掌握的伪军口令直达伪3团团部,俘虏伪3团军需主任以下官兵1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3挺、驳壳枪7支、步枪100余支。我军未费一枪一弹无一人伤亡。汪步青第一次受到我军打击后,搬来日军200余人,纠集部下300余伪军向我新四军驻地索河镇疯狂扫荡扑空后,对我军民又实施报复。新四军通过二打、三打侏儒山。全歼伪第1师汪步青部5000余人,击溃伪定国军李太平部1000余人,打退日军7次增援,毙伤日军2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军用物资及兵工厂全套设备,控制了川汉沔大片地区。黄德魁作为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这些战斗,为开辟川汉沔地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42年9月,在粉碎敌顽夹击的战斗中,四十四团与四十三团、三十九团并肩作战,在天西曾家湾反击国民党军一二八师潘典华旅的无理进犯,后来又在石家河、甘子驿迎击一二八师古鼎新旅的进攻,给顽军以沉重打击。此次战斗中黄德魁左臂负了重伤,血流不止,昏迷不醒,经战场抢救后,在后方医院治疗达半年之久,至死臂上尚留有三块弹片。
1943年5月,伤口刚愈合的黄德魁,又被调回四十四团任团长,参加进军襄南,开展以洪湖为中心的河湖港汊抗日游击战争。他率部进击熊口,迫使伪军朱秉坤旅投降;拔除总口伪军据点,打开通向天(门)潜(江)沔(阳)的通道。1944年2月,五师整风运动全面展开,黄德魁被调师部整风班学习。学习结束,仍回四十四团任团长。
1945年2月,黄德魁调任豫中嵖岈山指挥部指挥长,他以嵖岈山为依托,在西平、遂平、舞阳、叶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豫中兵团成立,他被任命为兵团参谋长、日本投降后,五师组建野战纵队,调他任十四旅参谋长,参加了新城、湖阳、新野等战斗。同年12月,十四旅建制撤销后,他调任中原军区干部团团长。翌年2月初,又调任十五旅四十四团团长,奉命进入安(陆)应(山)边赵家棚地区,在吉羊山一线与国民党军六十六军对峙,担任保卫宣化店通往江汉军区交通要道的任务。
此后,他先后任鄂西北军区和平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豫鄂陕军区第5军分区支队队长、野战纵队第7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35旅副旅长、第104团团长、襄西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抗战的日子里,新四军五师完成了对武汉的战略包围,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8万伪军,对日伪军主要战斗1262次,毙伤俘日伪军和投诚反正官兵4.3万多人。新五师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强有力的军事行动,粉碎了日伪军在鄂豫边区和邻近地区发动的军事进攻。在日伪顽夹击中,第五师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5万余人,民兵30余万人;边区扩大到鄂豫皖湘赣5省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1300万人口,38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受降仪式
15日,朱德总司令在对日军的命令中指出:在鄂豫两省的日军,应派代表到大悟山,接受李先念将军之命令。新四军五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立即动员全部力量占据辖区内的大小城市和交通要道,命令日伪军在一定时间内缴械投降,并在指定地点集结,否则予以消灭。边区党委、行署成立武汉工作委员会,并任命杨经曲为武汉先遣军司令,负责接洽日伪军投降,同时派出先遣队进入武汉市区宣传调查,准备接管武汉。在10余天的受降中,新四军五师毙伤俘日伪军3500多人,攻克中小城镇12座,使这些沦陷区的人民重见天日。
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机动灵活游击战
解放战争时期,黄德魁历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参谋长,第15旅44团团长。中原突围时,2纵15旅旅直和43团、44团接应掩护南路军突过平汉铁路后,因敌情严重,无法按原计划归建第2纵队,即西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奉命组建鄂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改编为第3、6、9大队。1946年9月,上级决定15旅主力转移到陕南,归建2纵。15旅旅直和第3、6大队1300多人在经过由鄂入陕的必经之地时,刚通过一天门,就遭到敌军阻击,黄德魁指挥两个连从两侧山垭攀登陡崖,冲上山顶,将敌击退,15旅一鼓作气通过了二天门和三天门。
1946年6月,中原部队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黄德魁随南路向鄂西北转移。鄂西北军区成立,部队整编,十五旅改称和平支队,黄德魁任第六大队大队长。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石花街和奔袭黄龙滩的战斗。9月中旬,中原局电令十五旅北去陕南归还二纵队建制,25日胜利进入陕西镇安县米粮川地区,受命建立豫鄂陕边区第五地委和五军分区。根据军区部署,西进宁陕东江口一带,开创柞水、镇安、佛坪、宁陕游击根据地。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部队编为三、六、九支队,黄德魁任六支队支队长,活动于宁陕、佛坪的结合部。六支队立足未稳,就遭国民党重兵“清剿”,六支队遂与军分区失去联系。黄德魁在缺衣少食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独立作战,他采取高度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北到周至、户县,南至石泉、汉阴,西达佛坪、洋县的广大地区,同敌人兜大圈子,寻机歼灭国民党乡保武装和小股部队。在洋县杨庄河杀了该县保安大队一个回马枪,缴了一批子弹和棉衣,使国民党保安队不敢再和他们直接接触。
1947年3月6日,五分区部队转战到河南嵩县白土镇地区,与军区副司令员陈先瑞、四分区政委韩东山率领的内线部队会合,组成豫鄂陕军区第二野战纵队。五分区部队合编为第七支队,黄德魁任支队长,奉命担任北渡黄河的前卫。3月20日由曲沃镇渡口过河到达晋城。之后,部队编为两个旅,黄德魁调任十五旅副旅长。同年7月,部队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南下重返中原。黄德魁改任三十四旅一0四团团长,南下途中参加了攻打通许县城的战斗,全歼守敌400余人。1948年江汉区党委、军区成立襄西工委、襄西支队,黄德魁任工委书记兼支队长。率部横扫钟祥的石牌、马良,荆门的柴家集,南漳的东巩,巡检司、板桥的国民党乡武装,打垮了敌保安团的侵扰,打开了襄西的局面。6月底成立江汉第四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黄德魁任分区司令员。为配合襄樊战役,他率分区主力追歼钟祥保安十八大队,解放了宜城县城;阻击敌增援襄樊的一七二旅,相机攻克远安县城,迟滞了敌人前进。此后,又取得四次反“扫荡”的胜利,开辟了江陵、枝江、宜都大片新区。1949年元月,配合荆门战役,黄德魁又率部攻占烟墩集、淯溪河,解放了当阳县城。武汉解放后,湖北省军区成立,原江汉四分区改为宜昌军分区。
解放宜昌立功勋
宜昌解放纪念碑
1949年5月初,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解放襄阳、樊城之后,奉命休整,准备南渡长江。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主任白崇禧却令宋希濂部六个军集结宜昌、沙市一带发动“机动攻势”,企图扩大其长江以北占领阵地,并前出至当阳、荆门一线,以一部至远安抢运存粮。7月上旬,程子华率十三兵团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发起宜(昌)沙(市)战役,指挥四个军从东、西、北三面进逼宜昌、沙市。7月中旬,解放宜昌,全歼荆州、沙市守敌,宜(昌)沙(市)战役胜利结束。7月16日,是宜昌解放68周年纪念日。68年前,盘踞在宜昌、沙市一线的国民党宋希濂部四个军和湖北保安部队约十余万人,为阻止我军南下西进,死死控制着东至洛阳、西至巴东的长江两岸,由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所属第38军、47军、49军和配属的第39军及湖北军区独立第1、第2师共约25万人发起宜沙战役。
以38军,湖北独1师和两个独立团为中路由荆门向宜昌逼进,以47军为右路至远安洋坪向宜昌逼进,以49军为左路攻击荆沙之敌,39军跟随49军之后为预留队。自7月10日开始,将士们在六天时间里,在宜昌城外围,攻克半月山、强攻宋家嘴、奔袭古老背、强夺南津关、攻占营盘岗、智取茶庵山、激战镇境山、勇夺东山寺,至15日晚47军和湖北独一师分别从镇境山、北门、东门、铁路坝、北山坡、杨岔路等几个方向向宜昌城发起攻击,与敌展开激战,16日凌晨进入宜昌城区。宜沙战役不仅使宜昌人民获得了解放,同时也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长江中游防线,并突破敌人“西部联防”的东方门户,为我军继续南下和西进扫清了道路。在一系列战役中,黄德魁奉令率部配合作战,为解放宜昌立下了功勋。
新中国建立后,黄德魁兼任鄂西剿匪指挥部指挥长,领导完成了剿匪任务。此后,他先后被调任中南军区公安军第十一师师长,中南建筑工程第七师师长、解放军第五步兵预备学校校长。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为军队建设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黄德魁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8年转业到地方,先后任河南省冶金厅副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黄德魁同志是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的优秀儿子。是一位久经征战的将军。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先后四次负伤,身上留下了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枪弹伤痕。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从参加红军和入党的那一天起,自觉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先后多次负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保持和发扬了革命的优良传统,呕心沥血,为军队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民政事业作出了贡献。
(本文为《临夏历史人物丛书》所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