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八)
时间:2019-03-12

夏河绸缎商号——世兴元

▲马廉朴

世兴元商号是临夏商人在夏河创办的商号,创办人为马福延,创办时间在清代光绪二十多年(1900年前后)。

据其78岁的曾孙马进良(采访于2010年4月2日)回忆,他们的祖先原为湖北汉口马家人。清代时迁居河州,居住在临夏市韩家寺。1900年左右,在夏河拉卜楞寺院的“丛拉”租土棚铺面两间。铺面房租由拉卜楞寺院收取,房租收的是银元和铜圆。当时25个铜圆为1串,18串铜圆换1块银元。

据他叫祖辈讲,世兴元刚开始时,既做布匹生意,还做青货生意(水果蔬菜),有时还以货易货,当时拉卜楞牛羊多,他们将用货物换下的牛雇人赶到兰州卖,羊赶到临夏销售。不久,英国洋行在天津的买办到临夏、夏河收购羊毛,他们也参与收购,收购后缴给当地洋行。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约清道光初年,拉卜楞第三世嘉木样为汉藏贸易方便起见,派专人从河州请回、汉商人各4家,让其在拉卜楞“丛拉”上居住经商,但规定不得住藏区携带家眷。回、汉商人的生意受到寺院保护。因此,各地寺院纷纷效仿,通过各种关系,从河州等地聘请饮食、屠宰、制靴、理发等服务业者和商人到寺院附近居住、经商、开客栈等。“加科”(回汉民居住区)迅速形成,“丛拉”(市场)日渐发展。光绪、宣统之际的拉卜楞,是甘肃对外贸易的中级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业资本开始进入中国,相继在各地开办洋行,收购皮张、羊毛、肠衣、药材等,其中羊毛、皮张为大宗。在河州和拉卜楞一带,洋行最初收购羊毛、皮张是通过与藏区有商业往来关系的商号(行庄)或精通藏语的贩子进行的。后来,洋行在拉卜楞设分店,直接收购皮毛。从拉卜楞藏区收购的羊毛,先在甘加、麦西、桑科、欧拉、合作几个地方集中,然后统一运到拉卜楞,交洋行验收过秤。为洋行收购、运输皮毛的大部分是河州回商。  有关资料中有:“拉卜楞多牲畜,每年毛产额,平均每年在二百三十万斤以上……营此业者,临夏回商占十分之八”的记载。

1.webp.jpg

夏河资料图

据有关资料介绍,1900年,英商新泰兴洋行(买办为天津人靳少卿)首先在河州设庄收毛后,英商高林洋行(买办天津人赵仲三)、英商聚利洋行(买办天津人刘彩干)、德商世昌洋行(买办天津人季吉祥)、天长仁洋行、平和洋行(买办天津人杜克臣)、瑞记洋行、普伦洋行等先后在河州设庄,并发展到宁夏石咀山、兰州、西宁、拉卜楞(今夏河县)、循化、湟源、肃州(今酒泉)等地。同时,在兰州设庄作为洋行调款、汇总、放贷的财政机构,不做收购业务。其他各地洋行以收购羊毛为主,皮张、肠衣、药材等为副。

1552355321333518.jpg

临夏的皮毛市场一角

天津是近代中国羊毛出口量最大且出口比较稳定的口岸,而经天津出口的羊毛主要来自西北。据海关1900 —1935年的统计,天津的羊毛年均出口量、价值曾分别占到全国年均总出口量和价值的70%~80%左右。天津之所以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羊毛出口口岸,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地理和交通上最靠近西北,另一方面,天津的洋行和华商在西北拥有的传统商业势力和影响也不容忽视。1924年天津的《公闻报》报道,由天津出口的羊毛,产自甘肃、宁夏、青海的占50%,陕西的占15%,蒙古地区的占25%,直隶和山东的占10%,也就是说,天津出口的羊毛90%是来自西北。从天津出口的西北羊毛主要销往美国,小部分销往日本。

1552355374878729.jpg

夏河保存至今的商栈

       马进良记得,当时往拉卜楞运输物资的全部是河州脚。以青货为例,临夏折桥李孟家的冬萝卜、牟家的黄萝卜、二龙王庙的斑鸠嘴萝卜以及韭菜都是拉卜楞的抢手货。韭菜驮运到清水塘后,在水中整捆浸泡后,则可存放半月以上而不会腐烂。当时,生意季节性强,青货生意在夏秋较好,布匹生意冬春更为兴隆,而牛羊生意则在草原牧草生长好,牛羊上膘后才出售。因此,有“牛过清明羊过夏,人过小暑说大话”的谚言。

随着生意不断发展,1929年,在他父辈马延春时,他们的生意逐步转向绸缎、布匹、羊毛为主。并在临夏也设立了世兴元分号。绸缎从河北、苏杭订货,布匹以西安的大雁塔牌白市布、青市布等为主,他们逐步将生意做到甘南合作、四川郎木寺等地。并为天津洋行代收羊毛、皮张。

直到解放后,夏河等藏区一直使用银元结算,藏族同胞根本不认国民党发行的银元券、金圆券等法币。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解放,他们的生意由于货币贬值,受到很大影响。以金圆券为例,刚开始强制兑换时1元兑换1块银元,不到几个月10万元也换不来1块银元,1尺白布早上3元,下午就涨到了5元,第二天又涨了好多,在金融动荡中,许多大资本家从中渔利,而对中小商业者来说,则痛苦不堪。

马进良曾在八坊刷达小学(今八坊小学)念了4年书,又在前河沿念过高小,1948年时曾报名青海昆仑中学,解放后开始公私合营时,世兴元也被公私合营掉。

改革开放后,马进元抢抓机遇,先后在青海格尔木、玉树、西藏拉萨、那曲等地搞贩运。据他介绍,1980年,他拉着百货、杂货到拉萨,在来回40天时间赚了近2万元。1996年,在拉萨八廓街用45万元购买铺面两间,主要经营绸缎、藏衣等民族服饰,并购置拉萨清真寺楼下铺面40多平方米,经营虫草业务。如今他的后代马耀光、马耀明、马耀荣在临夏、夏河、拉萨经商至今,一直挂着世兴元的牌子。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