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于河州的西秦王朝
★马志勇
唯一在河州建国立都的西秦王朝,曾是辉煌一时的割据政权,但是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湮灭了许多历史的真实。何况历史上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载较少,研究文章也是寥寥无几。为了挖掘和保存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勾沉捞灭,撰写此文。
西晋的腐败统治由于“八王之乱”而迅速解体。饱经战乱之苦的匈奴、羌、氐、鲜卑等各民族人民乘机挣脱枷锁,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4世纪至5世纪前期的140年中,共建立20个政权,其中势力较强的有16个,史称十六国,大部分政权就在甘肃或涉及甘肃。这些政权存在时间都很短暂,最短的只有3年,最长的57年。军事化的西秦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闪而过,但风风雨雨中也存在了37年(385—431年,除去亡国的9年),存在时间在十六国中居第二位,也算是主要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可是历史记载载简之又简,而且贬多褒少。草创于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西秦政权在险恶的环境中存在了数十年,使干戈无数的河州百姓也有了一点喘息余地,生产力也有了相应发展。
依附强大势力,伺机而动,开创基业
汉末魏晋时期,中原长时间战乱,人民流亡,地广人稀,统治者需要补充兵力和劳动力,塞外各族或相邀或利诱或威逼或战争,一批批入驻中原各地。西晋泰始初(265年)鲜卑族乞伏部纥干率5000户南出阴山,“迁于夏缘”(今甘肃宁夏交界地带),被称为陇西鲜卑。部酋纥干推为统主,号称乞伏可汗托铎莫何。传至祐邻,战败了鲜卑鹿结,收众2万余落,集结于高平川(今固原一带)。至祐邻之子结权时,迁到屯山(一名鸡头山,在平凉西),结权的儿子利那击败乞伏鲜卑吐赖、尉迟、渴灌等部,收众3万余落。利那死,弟祁埿立,祁埿死,利那子述延立,讨鲜卑莫侯于苑川(今榆中大营川),收其众2万余落。述延死,子辱大寒立,时石勒灭刘曜,大寒惧而迁于麦田(今甘肃靖远北)元孤山。大寒死,子司繁立,迁于度坚山(靖远南),为前秦秦州刺史王统所破。司繁对左右说:“智不距敌,德不抚众,剑骑未交而本根已败,见众分散,势亦难全。若奔诸部,必不我容,吾将为呼韩邪之计矣。”(《晋书·载记》第二十五)
西汉时,匈奴单于呼韩邪战败后,率部降于西汉,受汉廷保护,并支援军队、粮食护送北归。势力壮大,北面称王。于是学习呼韩邪,降于前秦苻坚,以低姿态一脸巴巴的可怜相,俯首称臣。“坚大悦,署南单于,留之长安。以司繁叔父吐雷为勇士护军,抚其部众。”(《晋书·载纪》第二十五)司繁降秦,并非完全战败无奈而降,而是藏有计谋,以屈求伸。司繁虽降,但其部众势力仍很强大。苻坚不得不以重爵抚之,以安其心,以抚其众。司繁接受中原苻坚政权的“南单于”封号,反而提高了乞伏氏的威望,乞伏氏正好依靠前秦强大势力,保存自己,壮大自己,“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开创基业创造了条件。投降反而加速了乞伏政权的建立。
枹罕遗址
不久,鲜卑勃寒侵犯陇右时,苻坚便以司繁为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率领部众讨伐,勃寒不战而降。司繁因而还镇勇士城。司繁死后,子国仁代镇。及前秦大举伐东晋,被苻坚征为前将军。国仁继续依靠强有力的势力为后盾,进一步发展壮大,淝水之战,前秦败绩,国仁之叔步颓在陇西趁机发难,起兵与前秦对立,苻坚派国仁征讨。此时以乞伏氏为中心的鲜卑集团己有十几万落,羽翼已丰,再不甘心听命于苻坚呼来喝去,乞伏国仁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叔侄联合,数落苻坚罪行:“妄窃名号,穷兵极武”,“骚动苍生,疲弊中国”。进而提出“物极则亏,祸盈而复者天之道也”,“当与君成一方之业!”并声称“见机而作,英豪之举”。集众10余万,有不服者,讨之并之,公元385年,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立帝号曰“烈祖”,建元名曰“建义”,都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县北夏官营王家崖村),宣布立国,乞伏鲜卑政权成立。
嵻㟍遗址
西秦立国后处在众多割据政权的夹缝磋摩中,为了生存,抵抗他们的侵吞,不时表示臣服,入质称藩。太元十七年(392年),后凉吕光率众10万攻打乾归,听从部下“不忍小屈,与奸竖竞于一时,若机事不捷,非国家之利也,宜遣爱子以退之”的建议,乾归称藩于吕光,遣子敕勃为质。公元400年,西秦受到后秦姚兴攻击,投降于南凉秃发乌孤,后来以炽磐兄弟为人质,自己投向后秦姚氏之怀抱。待时机成熟,伺机而动,卷土重来。公元420年赫连夏雄据关中,西秦审时度势,采取远交近攻,“事魏灭夏”方略,公元423年炽磐举国事魏贡黄金200斤,并陈伐夏方略”,后派叔父埿头,弟安虔入质于魏。在当时众敌环立、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灵活策略,以屈求伸,是西秦立国初期成功的经验。
拜爵封官,建州置郡,扩充版图
西秦从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建立政权向封建国家过渡。所设官职一如汉族政权模式,突出了军事统治的性质。立国初犹有大单于的称谓,是依北方少数民族的习惯所设。
西秦立国初设有左相乙旃音埿,右相屋引出支,左辅独孤匹蹄,右辅武群,勇士上将军乞伏乾归,建威将军叱鸬孤跋。
立国初,其地置有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漒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12郡,多在今宁夏西部、甘肃东部、汉中北部一带。太元十三年(388年),乞伏国仁病逝,葬于夏官营。因其时其子乞伏公府只有8岁,难理朝政,君臣便将“雄武英杰沉雅有大量”国仁之弟乾归,推举为“大将军、大都督、大单于、河南王”,改年号为“太初”,置百官,仿汉制。太元十四年(389年)前秦苻登拜乞伏乾归为大将军、大单于、金城王。乾归置:
丞相南川侯出连乞都,御史大夫、梁州刺史悌眷、左长史边芮、右长史、东秦州刺史秘宜,左司马翟勍 ,主簿王松寿, 梁州牧 乞伏轲殚,秦州牧乞伏益州,陇西太守越质诘归,河州牧屈眷 。
西秦壁画千佛图
此时,西秦疆域西至金城,北至黄河与后凉为界,东至祖厉(今靖远境)、南至南安(在今甘肃陇西县)、平襄(今甘谷西南)与前秦为界。除苑川在榆中境内,武城、武阳在陇西境内外,其余九郡均在西秦境外,属遥领性质。
太元十四年(389年),枹罕羌首领彭悉念附于西秦,西秦以悉念为河州刺史。太元十五年(390年),吐谷浑王视连献方物拜见乾归,乾归封视连为沙州牧,白兰王。太元十七年(392年),后凉进攻西秦,夺取枹罕,彭悉念逃往甘松。太元十九年(394年),苻登败亡。西秦击败仇池氐陇西王杨定,尽有南安、陇西、巴西之地。乾归自称秦王,迁都西城(榆中西苑)。
隆安元年(397年),西秦击败后凉,夺回枹罕,以屋引破光为河州牧,翟瑥为兴晋太守,镇枹罕。此时,西秦的地域范围“西至枹罕,东至陇坻,北限赫连,南界吐谷浑”(《资治通鉴》卷114、胡三省注),境内各族居民达数十万。
隆安四年(400年),西秦败于后秦而失国,乞伏乾归先投南凉,后又降于后秦,姚兴命乞伏乾归还镇苑川,又命乞伏炽磐为兴晋太守。因彭悉念降后秦,为河州刺史,炽磐据嵻㟍山一带(今马衔山)遥领兴晋太守。义熙三年(407年),彭悉念叛后秦,降于南凉,后秦以乞伏炽磐行河州刺史。409年,炽磐败彭悉念。攻克枹罕占据河州。同年,乞伏乾归复西秦王位。410年,遣陇西羌昌何攻拔后秦金城郡,又攻掠南安、陇西诸郡,412年,攻克南凉三河郡(白土),同年,乞伏公府认为乾归夺取了父亲国仁的王位,刺杀了叔父乾归,炽磐追杀公府,继位迁都枹罕,西秦的统治中心南移。414年袭灭南凉,夺得西平、广武、晋兴诸郡,又向吐谷浑扩张,达到西秦的全盛时期。据史料不完全的统计,西秦先后建置与官职有:
东秦州刺史, 秦州牧, 秦州刺史, 陇西太守, 东金城太守, 秦兴太守, 南岸太守, 略阳太守, 河州牧, 河州刺史, 北河州刺史, 金城太守, 兴晋太守, 兴国太守, 武威太守, 凉州刺史, 安州牧, 凉州牧, 三河太守, 西平太守, 广武太守, 晋兴太守, 湟河太守, 州刺史领浇河太守浇河太守, 沙洲刺史, 梁州刺史, 商州刺史, 益州刺史, 西安太守, 广宁太守。 可见全盛时期的西秦疆域,以河州为中心,北至敦煌(遥领)凉州之一部。东至天水之大部,西有贵德一带,势力波及西宁、青海湖一带。南达甘南、汉中(遥领)一带。有人统计,西秦强盛时共辖11州、30郡、48县、1护军1城。
以武逞雄,掠夺强国
公元4世纪,许多少数民族纷纷独立形成割据势力。此时,谁有一支有力的军事力量,谁就可夺取一块地方,组织政府,封官拜爵,称孤称王。西秦政权完全依靠武力为基础,以战争机器来支持其政权。可以说西秦的历史,是一部军事活动史。夺取领地,夺取财物和人口资源是重要的目的,也是国力强盛的标志。用生产建设的方法强国富民,周期太慢,而掠夺的方式,短时期内可以暴富。用掠夺方式增加国力,支持战争,也是当时各割据政权的惯用手法,如387年乞伏国仁与高平鲜卑没奕干、东胡金熙战于遏浑川,获马5000匹;411年炽磐伐南凉虏牛马10余万而还;422年破契汗秀真,虏牛羊50余头;炽磐曾税提孤戎马6万匹。
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
据史料统计,西秦30多次掠夺人口13.7万户,又17.7万户,其中枹罕安置的最多,有19次,人口达10.2万户,又9.2万口。民族构成有吐谷浑、羌人、匈奴、鲜卑、汉人、氐人等。掠夺吐谷浑8000户又5000口,其中安置于枹罕8000户又40000口;羌人8000户,其中枹罕安置3000户;匈奴2000户,均迁枹罕;鲜卑3000户又25000口,汉、羌、匈奴、氐、吐谷浑等各族103000户又92000口,其中枹罕安置38000户又20000口。
避锋乘虚,频繁迁都
乞伏鲜卑从东北迁入陇右,迅速建立了西秦政权。新政权一开始就四面受敌。东有羌族后秦雄据长安虎视眈眈,北有氐族后凉磨刀霍霍企图南下,西有鲜卑秃发凭险称王连连出击,南有仇池杨氏耀武扬威,杀声阵阵。西秦政权在这种形势下,明智地采用了游牧民族善于迁动的特长,频繁迁都,避锋击虚,以游击制胜,保存了自己。
西秦政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频繁迁都。共迁都8次7处。385年都勇士城(今榆中北夏官营王家崖村),388年都金城(今西固城北),395年,都城南景门倒塌,处于忌讳,乞伏乾归又将王都迁回苑川西城。400年都苑川,409年都度坚山(今白银区武川乡宋家梁),410年又都于苑川,412年2月都于谭郊(今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412年6月都于枹罕(今临夏州临夏县新集乡古城村)直至亡国。412年以前除去失国时间,在短短18年中迁都7次,平均两年多迁一次都。412年迁都枹罕后,比较稳定地存在了19年。
迁都枹罕,西秦鼎盛
河州地区,当时属羌人势力范围,西羌自两汉以后已衰落。当时姚秦的羌人政权,远在关中,河州羌人人数不少,但帐落分立,形不成势力,虽有毛兴、卫平、彭悉念等羌酋占据枹罕,已是中乏,而且常有内乱。正在蓬勃发展的鲜卑族西秦势力,瞅准时机,为躲避后秦步步紧逼,将统治中心从苑川、金城西迁至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既可凭险拒守,又可固本出击的枹罕。迁都枹罕后,挥师西向,将征服吐谷浑作为重要国策,达到西秦全盛时期。
西秦时期,活动在甘肃一带的民族如鲜卑、羌人、汉人、匈奴、氐人等,都信仰佛教。鲜卑族西秦统治者也没有忘记用宗教作为精神支柱联络各民族的感情,为其统治服务。在西秦版图中著名的炳灵寺石窟,此时已经相当兴盛。在炳灵寺中保留了西秦与佛教的众多遗迹,炳灵寺169窟壁画中有西秦题记“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在汉字墨书题记下面有两排供养人,为首的供养人旁边写有“护国大师昙摩之像”;在同一窟中有叫伏乞氏的供养人;据《法显传》,高僧法显“以弘始二年,岁在乙亥……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高僧玄绍、玄高、昙弘、昙摩毗等相继至炳灵寺,被奉为国师;西秦政权还聘请东晋高僧圣坚等翻译、整理佛经,计有56部116卷;西域禅学大师昙摩毗来西秦国都宣扬佛学。在炳灵寺发现距今1500年以前西秦的题记、供养人、高僧遗迹和记载,说明西秦炳灵寺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很大的佛教中心,说明西秦政权力倡佛教,举国信佛,众多高僧云集,研究禅学,讲经论道,翻译佛经,训教生徒,开凿石窟,彩绘雕塑佛像,规模空前,有些高僧被奉为国师、护国大师。据南朝郭仲产撰写的《秦州记》记载:河峡岸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大,藏古书五笥。
在西秦的各族酋豪,虽一时臣服于西秦,但并非完全心甘情愿,一旦军事控制稍懈,有机可乘,不定在什么时候倒戈或反戈而击。西秦政权在武力控制的同时还通过佛教宣扬西秦政权存在的合理性,宣扬政权发展是由于神佛护持所致。通过佛教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感情,假借神意,作为帮助统治的思想武器,对西秦政权起到积极作用。
西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重用汉官,学习汉人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统治经验。国家机器中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模仿汉族政权,中央设有相、尚书、辅、御史、侍中、长史、司马、仆射等,地方上设有刺史、太守、牧等(《资治通鉴·晋书·载记》第二十五)。
西秦开国初,乞伏国仁用人几乎是清一色的鲜卑族,鲜卑族对东征西杀是熟悉的,可是对治理国家是陌生的,因此在政权机构中不得不吸引文化程度较高的汉人参政。从太元十七年(392年)开始,乞伏乾归任用了一大批汉官。边芮为尚书仆射,翟瑥为吏部尚书,翟勍为主客尚书,杜宣为兵部尚书,王松寿为民部尚书,樊谦为三公尚书,麹(qū)景为使中,后任御史大夫、西平将军。以后不断汲收汉人参政。段晖任中尉、安兆将军、凉州刺史、辅国大将军、御史大夫,焦亮为长城护军,王伐为将军,翟瑥为兴晋太守,焦遗为太子太师、安南将军、广宁太守、镇国将军,焦华为上述民部郎,赵景为侍中、太子詹事、御史大夫,翟绍为冠军将军,赵恢为广武将军,王基为曜武将军、振武将军、晋兴太守,王孟保为略阳太守,翟绍为侍中、右仆射,李亮为南安太守,赵寿生为镇京将军,吴汉为梁州刺史,焦嵩为商州刺史、浇河太守、尚书,等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晋纪》中记载,西秦复国后,以汉族儒家思想教育太子。“以南安焦遗为太子太师,参与军国大谋。乾归曰:‘焦生非特名儒,乃王佐之才也’谓炽磐曰:‘汝事之当如事吾’炽磐拜遗于床下。”同时立汉女边氏为皇后,将女儿嫁给汉人焦遗之子焦华。并以汉人赵景为太子詹事,辅导太子。这说明,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推崇,学习,为我所用。兼容并蓄,吸收先进,说明鲜卑乞伏氏政权之开明性。这些,都为西秦政权的巩固、发展发挥了作用。
河州西南有一著名的大山叫“太子山”,有一著名的村镇叫“太子寺”。据学者经考证认为,名山、名镇冠以“太子”之名,是以立都河州的西秦王朝的“太子”而得。这个“太子”,是指在河州唯一立过国的西秦第二任皇帝乞伏乾归的太子乞伏炽磐。公元388年,西秦第一任国主乞伏国仁卒,其弟乞伏乾归即位,公元393年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乞伏炽磐“英略明决,过于其父。”从此,乞伏炽磐以太子的身份兼任尚书令,协助其父创业。公元400年西秦被后秦消灭后,乞伏炽磐以自己的智慧谋略助父复国,经过近十年的奋斗,终于如愿。又攻取后秦、南凉、吐谷浑等,国势日盛。公元412年,乞伏乾归被其侄谋杀,炽磐立位。他平定内乱,充分发挥其文韬武略,东征西战,使西秦迅速强盛。《晋书·乞伏炽磐载记》说他“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
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的20年中,在枹罕(今临夏)、大夏(今广河境内)、嵻㟍(今广河南山)一带,开创基业,复兴西秦。在任国主的16年中奋力开拓,国祚兴盛。使草创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在艰难的环境中达到鼎盛,使干戈不息的地区暂得安宁繁荣。这与其本人的英明,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支持分不开。当地百姓立祠建寺,爱惜他的英名,完全是情理中事。其子乞伏暮末建寺追荐他,当地百姓祭祀他。今临夏境内的太子山、太子街等以“太子”命名的古迹及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名胜,都与十六国时西秦声名赫赫的“太子”乞伏炽磐有关。
乞伏炽磐执政时期,在黄河上建造了著名的“飞桥”。关于黄河上的桥梁,最早的记载就是《水经注》所记的“大河又东,赤岸北,即河夹岸也”,《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乞伏)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河夹岸就在漓水与洮水入黄河间的一段地域。飞桥就建在祁家渡口上游5公里的香炉台。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此桥毀于西夏李乾顺手中。
西秦覆灭
公元426年,西秦以步骑三万向北凉进军。北凉一面抵抗,一面却约同夏国夹击西秦。夏军应邀分兵两路长驱直入,首先俘获了西秦州刺史及南安太守,接着包围秦都枹罕,迫使乞伏炽磐退守定连(今甘肃临夏西南),然后,夏军又西渡黄河,攻下西平(今青海西宁市),坑杀西秦军五千余人,掠民二万余户而去。这一战,是西秦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这场败仗,使得西秦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纷纷叛逃,首先是吐谷浑掘达等部二万落叛秦,接着是陇西人辛澹帅户三万赶走了西秦征南将军等。一系列的战争失败和内部叛变,预示了西秦王朝不久的将来。
恰在这时,炽磐又不幸病逝(428年五月)。由其次子乞伏暮末继位,改元“永弘”。此时的西秦王朝,隐伏的各种问题开始集中爆发。
公元429年三月,西秦王朝内部发生了更大裂痕:暮末的尚书、陇西豪族辛进,曾随炽磐游凌霄观,用弹弓打飞鸟,石子误伤了暮末母亲,留下了伤疤。暮末继位后,借故杀了辛进及其王族27人。辛进为陇西名门豪族,杀了辛进,使陇右诸豪族与西秦人心向背。五月,北凉沮渠蒙逊再次进攻西秦,暮末无力抵御,只好留相国元基驻守枹罕,自己迁保定连,派使者向北魏求援,投降于魏。魏便以平凉、安定封授暮末。暮末便烧城邑,毁宝器,率众逃往北魏封地。当暮末君臣临近上邦时,夏王赫连定发兵阻击。暮末前后受敌,只好退往南安(今陇西)。429年,西秦大地震,草木翻出土地,430年,连续9个月大旱,百姓离叛甚众,西秦将士纷纷出城投降大夏。南安城内闹饥荒,百姓相食,惨不忍睹。加之北凉攻逼紧迫,西秦焚城邑、毁宝器东迁,暮末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只好自缚双手、嘴里衔着玉玺率宗族500余人出城投降。六月,在位四年的乞伏暮末及其宗族500余人,被夏王赫连定所杀,西秦亡。
(原载于2009年6月29日《民族日报晚刊》五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