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勇
广河县大夏古城遗址
临夏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相当丰厚的地方,但发掘研究工作赶不上,基本上属于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如何开发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拓发展是个重大课题。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打造文化名片,提出“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临夏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特色文化之州”的大气候下,临夏、广河一带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带着璀璨光环的古代地名——大夏,跃入人们的视野。临夏有大夏河、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县,广河有大夏古城、大夏县、大夏郡、大夏长、大夏水、大夏川、大夏山水、大夏节度衙等一系列带“大夏”的古县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山水名。由于历史的久远,人们在赞叹神往之余,感到无限困惑,如此多的“夏”名在临夏显现,决非偶然。这个大夏究竟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它和临夏又有什么不解之缘?它和华夏民族、华夏文明、黄河文明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跨越时空,拨开历史的迷雾,扫去久封的尘土,剥去传说的外表,解出真实的秘码。
历史上曾经出过五个大夏
大夏县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据《水经注·洮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设置了陇西郡,郡治狄道(临洮),又从临洮过洮河,灭西羌枹罕侯,置枹罕县。汉代,又从枹罕县析置大夏县。
据《广河县志》:大夏县的县名,曾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其中黄文弼教授在《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重论古代大夏位置与移徙》中提出三种有影响的观点:1.我国先秦时代的大夏人,约分布在凉州、兰州、河州一带,河州为其中心活动区。大夏县及大夏水之名,是因古代大夏国而得。2.大夏即吐火罗,两者是同一民族的并称。3.大夏属于羌族系统,属诸羌之一。《汉书·西域传》所载的西域小国若羌,国王号去胡来,即吐火罗之对音,若羌很可能是大夏人所建立。
历史上曾经出过五个大夏。
第一个大夏,是大禹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夏代是中国由史前时期向文明社会演进,由部落向国家演进的完成阶段。而大禹就是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第一世帝王。
第二个大夏在葱岭以西。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此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丁谦《穆天子传考证》附《大夏国境考》更引申《史记》谓葱岭西自古著名之国曰大夏,立国当在黄帝以前,历商与周,穆天子西行时,其国尚存”等语。
第三个大夏:公元413年,东晋时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因取“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命名都城为统万城。其遗址在陕西榆林靖边县东北约80公里处的无定河东北岸,俗称为“白城子”。至宋代,城周围为沙漠所覆盖,遂成为废墟。
第四个大夏:1038年10月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第五个大夏:明玉珍(1329—1366)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之一,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其原名旻玉珍,后因为信奉明教而改姓“明”,于是他的子
孙后代也改姓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二十三年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
禹出大夏,广河是大禹的故乡
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境内,早在西汉时期设立了一个古县——大夏县。大夏县是临夏地区最早设立的主要古县之一。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为汉朝在洮河西岸建县提供了安全保障,于是,汉朝在今临夏州境内先后设置了枹罕县、允吾县、河关县。后来又从枹罕县分置出白石县和大夏县,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有大夏县。”其县因位居大夏水、大夏川、大夏部落而得名。大夏水即广通河的古名,此称谓早于汉朝,据史料分析,可能在春秋战国或者在更早的上古时期已经有了并沿用至明代。
《太平寰宇记》云:“大夏县与郡同治,取县南大夏水为名。”现在的广通河,就是古代的大夏水,入洮河,再入黄河。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一度改大夏县为“顺夏县”。东汉建国后,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大夏县名,属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36),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
之。西晋初年,又撤销大夏县。晋惠帝永宁二年(302),张轨任凉州刺史时上表晋惠帝,要求在青海东南置晋兴郡,领晋兴、枹罕、大夏等十个县。公元345年,前凉张骏取枹罕,始设河州,辖兴晋、大夏、永晋、武城、金城、武始六郡。晋废帝太和二年(367),前凉兵攻克叛将李俨所居大夏、武始二郡,后又改为大夏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置河州,领金城、武始、洪和、临洮四郡,大夏县属金城郡。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改大夏县为大夏郡,不久又恢复为县,仍属金城郡。隋朝时置大夏县,属枹罕郡,后改为河州。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武威司马李轨起兵反隋,自称河西大凉王,派兵攻占西平、枹罕,大夏遂属李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唐灭李轨,设置河州,辖枹罕、大夏二县,贞观年间一度曾废除大夏县,后复设置。
大夏县的县治就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称之为“下古城”。东起自寺沟桥,西至于赵家桥。长600米,宽600米,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有人说这个“下古城”,就是“夏古城”。(《广河县志》第32章)大夏郡县的建置从西汉至唐代,断断续续,但基本上一直存在。下古城消亡后,建立上古城。上古城起自巴家沟,至赵家沟,长1200米,宽600米,总面积约72万平方米。
大禹导河积石,治水成功以后,众部落诸侯推举他为最高首领,立了朝代,取名为夏。
《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对大夏县的记载:“县有禹庙,禹所出也”。禹王庙在县城南西坪高庙山上,遗迹依稀可见。有汉代以前的砖、瓦、瓦当出土。这就是说,大禹出生在大夏县,与历史记载相吻合。禹王庙曾在解放前改为防共堡子和瞭望台。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逐渐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被同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
大禹生于叫石纽的地方,石纽就是大夏县西10公里的今和政县蒿支沟,因石山为红色,历史上因此曾设过金纽县。《元和志》《寰宇记》并云,大夏县西北至河州七十里。金剑山在广河县西二十里,后改为金柳县、金剑县(隶属大夏县)。有记载认为是四川石纽(今北川县一带)。其实,四川的羌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献公出兵征讨羌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的孙子卬向南迁徙落居而成的。称之为越嶲羌、白马羌、
广汉羌等。但据《寰宇记》所引《十道录》说:“石纽是秦州地名。”《金楼子》亦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水经注》河水二)。进一步证实了这个事实。
《史记·六国年表》更加明确的记载:“禹兴于西羌。”就是说,大禹兴起于西羌。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河西(即河州)、赐支河和湟河、洮河、漓水(即大夏河的古名)之间的游牧民族,兴盛于战国时期。
据《楚辞·天问》记载,禹和其父鲧均为神。鲧治水失败被刑后从腹中育出了禹。禹治水成功,娶涂山氏女,生子启。后来启代益为君主。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并将商均派到戎地当官。戎地就是包括大禹的故乡洮河流域——大夏在内的地方。有时羌戎并称。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据《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始于积石,至于龙门”。清梁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临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北起黄河边,南至土门关,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主要山脉。
治水的大禹
在这积石峡中,留有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等,留下大量的诗词。广河县古城村有大禹庙、临夏县的北塬三角有大禹庙、禹王庄,积石山有大禹庙。同时也保留了马家窑、半山齐家等文化符号。西羌即是这些文化的主人。大夏川即今之广通河一带正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中心地区。耕地中、山坡上,到处是陶罐的碎片,史前古文化遗迹,随处可见。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古老文明的元素。禹部落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向东发展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