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汉代枹罕县治考
时间:2018-01-10

● 张有财

1.jpg

枹罕古城遗址全景

    枹罕县的设立是临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标志,枹罕县最早何时设立及县治在哪里,由于历史记载所引文献出处不同,加之后世流传歧误,差异较大。曾有不少历史学者对其做过考证,但意见不太统一,对于枹罕设县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枹罕县设立于秦代;一是认为在汉代。而对其县治的所在地,也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在今临夏县韩集镇双城村,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代吴桢的《河州志》,清末邓隆的《漓水大夏水考》和1993年版《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等;另一种认为在今临夏县新集,如《临洮府志》和马志勇的《河州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等。笔者查阅相关史料,考古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考证,从而得出枹罕县最早设立于汉代,而临夏县双城村被当地村民所称的小古城遗址为汉代枹罕县故址的结论。

枹罕建县的文献资料考证

2.jpg

城墙东北角局部

    枹罕县最早建立于何时,由于史料记载不同,史学界有秦代和汉代建县之争,《史记》对枹罕设县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最早对枹罕设县时间有明确记载的是《元和郡县志》,该书载:“枹罕……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辞海》对枹罕的解释是:“古县名,秦置;郡名,北周置”。以上记载表明枹罕这一名称在先秦时代就已存在,这一地区是古羌族一支——罕羌的活动中心,枹罕县最早设立于秦代。而据明代吴祯的《河州志·沿革》记载:“河州,按《一统志》,当《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限长城外,汉为罕豪,武帝灭之,置罕幵县,属天水郡,后改枹罕县”;又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兰州府二云:‘枹罕故城,今河州治,汉置县,属金城郡’”。按照以上两条史料记载,枹罕县又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枹罕县究竟建于何时?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秦汉时期枹罕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去考证。查阅有秦一代的历史,秦国前期的主要对手东面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西面主要为活动于陇山一带的游牧部落西戎,戎人“杀秦钟,围犬丘,虏世父,杀周幽王于骊山下”。据史载,秦向西扩展疆土主要有三次:一次是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263年)“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后汉书·西羌传》。穆公霸西戎,羌人势力西移,河湟间成为中心。第二次是秦献公时,“兵临渭首,灭狄氏”,羌族首领“畏秦之灭,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之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第三次是秦昭王时,据史载:“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筑长城以拒胡”。周赧王四十三年即秦昭王三十五年,为公元前272年,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得知,该段长城西起今临洮县北新添镇三十里墩南平望儿咀,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等县进入宁夏西吉县,过固原原州区、彭阳县进入甘肃镇原,过环县进入陕北,至于内蒙古。 

    秦始皇执政后,秦国主要致力于统一东面六国,此时北面的匈奴日益强大,不时南下侵略,对秦国构成了严重威胁。自公元前384年后,秦国在向东用兵的同时,也向北用兵。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资治通鉴》。根据这一记载,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朝的军事防御线——长城基本上是在原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长城基础上沿着洮河一线修筑的。作为一代名将的蒙恬,没有必要在原有的长城基础之外,再从岷县沿着洮河筑起一道新的长城来,也不可能把西边的重镇——受匈奴威胁和与西羌接壤的枹罕县孤悬于长城之外。多年来,在临洮、渭源、岷县等县境内均发现了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遗迹,证明了秦王朝的疆域仅限于洮河流域东南岸,地处洮河以西的枹罕一带还游离于秦王朝的统治之外,秦代尚不具备在临夏地区设立枹罕县的条件。多年来,在临夏地区的考古调查中,至今未发现任何秦代的遗迹,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论断。刘邦建立汉朝后,据《资治通鉴》记载:“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82年-169年的13年间,匈奴3次寇狄道。枹罕地区仍然是匈奴的势力范围和羌族的活动中心。公元前205年,“西击章平于陇西,破而擒之,遂定陇西六县”。公元前154年,“研种羌豪留何率种人内附,求守陇西塞汉安置留何部于羌道(今宕昌)、安故(今临洮南)、临洮(今岷县)”《后汉书·西羌传》,证明西汉前期之陇西塞仍在洮河东岸,洮河西面还没有设立枹罕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于是“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筑令居塞”《后汉书·西羌传》。“发三河以西骑击羌,又数万人渡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汉书·食货志》。此时匈奴北退,羌人退出湟中,为汉朝在枹罕地区建县提供了安全保障,枹罕地区设县才成为可能。以此可以得出明吴祯《河州志》等史书记载的枹罕县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正确的。

对汉枹罕县治的文献资料考证

如果说枹罕县始建于汉代,那么汉代枹罕县治又在哪里?文献缺乏明确的记载。对枹罕县治位置比较明确记载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漓水注》云:“漓水又东,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山下,东南流,枝津东注也,白石川水又南,迳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罗溪水注之,水出西南山下,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左合罕幵南溪水,水出罕幵西,东南流,迳罕幵南注之。漓水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漓水再往东,漓水又东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东北流经金钮大岭北,又南,北迳一古城,又东北与北水会,北源自西南迳故城北,右入河水乱流,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东迳白石城北,又东,绝罕幵溪,又东迳枹罕城南,又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出峡,北流注于河。” 

    对照当今这一带的水文地貌,结合今天地图,与《水经注》里描述的十分吻合。以上材料中所提的漓水,为现在的大夏河,明代以前被称为漓水,后因《大明一统志》误谓:“漓水在兰州东南十五里”,而讹漓水为大夏河;民国于拉卜楞寺设夏河县,改导河县为临夏,一误再误,遂致名实混淆;白石川水为现在的甘南州夏河县的清水河;白石山为现今太子山,白石县是在枹罕县后在漓水谷地设立的县,属陇西郡,地处枹罕县西,县治在今甘南州夏河县境内。南溪为现在的多支坝河;罕幵南溪水为自西向东流淌的老鸦关河,而故城川水则为自南向北的槐树关河,(因其东侧的古城山顶上有一古城而得名,现有残存城墙)。它们一西一东先后在双城村西南面和南面不远处注入漓水(现大夏河),而《水经注》中提到的白石川之枝津为现红水河,枹罕城为北魏时的枹罕郡治,在临夏市的大慈村一带。峡指现泄湖峡,河指黄河。又据明吴祯《河州志·古迹》记载:“枹罕县,州西七十里,本汉旧县,今废”,大致与今天双城村与临夏市城区的距离相当,也印证了这个结论。由上可知,汉代枹罕县故城处于双城的大夏河北岸台地上,大夏河从故城南门前通过。

枹罕古城遗址考

3.jpg

 城址上出土的汉代石磨盘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州、县普查队员在临夏县韩集镇双城村南侧的大夏河北侧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即当地村民所称的尕古城,该城址位于大夏河西北岸第一台地上,东临大夏河,南邻大古城遗址,西接双城村,北接扫帚沟。城址现已被辟为平坦的耕地,调查中尚能看出西、南两面遗留的城墙残基和城址大体布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约250米。南墙尚存100米上下的残基,高1-2米不等;西城墙仅为长60多米,现为宽、高各1米左右的土台梁。城墙残基主要为夯筑而成,墙体中夹杂有大量沿水平方向分布的石块、部分灰色布纹瓦片和灰陶片,局部基墙可看到用石头修补的痕迹。北墙由于北侧的扫帚沟河水冲刷和沟沿的塌落已不复存在。在北城墙原所处的位置下方即扫帚沟南侧靠近地表的断崖上,暴露有许多堆积在一起的瓦片和零星夯土层。城址东端因上世纪修建的北塬渠穿过,分为东西两部分,在渠东侧的台体顶部断面上露出局部夯土层和断墙,墙体中夹杂有泥质灰陶片、布纹瓦片和石块。由此看出可以此城破坏严重。同时在城址内及周围地表散布有大量汉代常见的弦纹灰陶片和布纹瓦片。据该村村民介绍,1971年—1975年,该村社员在大、小古城遗址上平整田地时,从大、小古城之隔墙内挖出二块石门窝,每块长、宽、高各66厘米,应为城门的门墩石。在尕古城范围内挖出筒瓦上百页和青板瓦多页,筒瓦每页长22厘米,宽16厘米,厚2厘米,有的被打破,有的被社员拿回家中。同时出土的还有铁质箭簇和一些铠甲(残件)。 

    按照一般规律,城邑作为人口的聚居地其周围必然分布有许多同时代的墓葬,一般情况下,墓葬不会距死者生前居址太远。据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发现,在其不远处的东北方向的夹塘村和东南面的尹集村都先后发现了数座汉代砖室墓葬。其中夹塘村汉墓出土了一件铜弩机及数枚“五铢钱”。另外在鹁鸽庄村西土场崖壁上分布有密集的汉墓群,附近农民家收藏有挖出的汉代陶罐。1981年在双城村南面的铁寨乡大滩红崖坡出土了一批王莽时期的货布,约有两公斤,货布通长5.9厘米,首长1.9、首宽1.9,首上部有一圆穿穿的两面即边缘处有突郭。肩宽2.2、足长1.9、足宽0.9厘米,重12-16.5克,“货布”二字为垂针篆体,书法纤秀,制作精美。2010年3月,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验收组在双城村对明代堡子遗址实地验收时,在双城村内一村民的土墙上采集了一块残石磨盘,磨盘石槽沟呈一个个断开的窝点状,与现代用于磨面的呈连续辐射状的石槽沟磨盘显然不同。经长期从事野外考古的专家确认,该磨盘是汉代时期的典型器物。以上这些,都为汉代枹罕城址在双城尕古城增添了文物佐证,也证明了双城是汉代枹罕县的政治、文化中心。

枹罕古城在双城的可能性

4.jpg

城墙暴露的汉代瓦片

    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双城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居住地和历代修建城池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双城周边就有原始先民繁衍生息,周边发现有许多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其中以王坪遗址最为著名,出土了大量马家窑文化彩陶。西周至汉代前期,双城是古羌族的罕羌侯的侯邑,《十三州志》记载“广大坂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从双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分析,这里也适合一座古代县城的发展。双城位于老鸦关河、大夏河和槐树关河三河交汇处,周边有梁家山、龙头山、太和山、古城山四山对峙,这里地势开阔,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周边水草旺盛,是建立都邑的理性区域。同时双城村地处中原通往甘南州、四川省和青海省等地的交通咽喉要道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和修建城池的地方,西南面的太子山脉自古以来是关中的安全屏障。鉴于双城重要的地理位置,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有罕羌族修建的城池(即大古城),唐代又是平夷手捉军的驻军之地,明代在此地又修建了堡子,派兵驻守。 

    从地形地貌来看,这里是建立县治的首选之地。位于双城的尕古城台子东接大夏河,南面不远处有老鸦关河注入大夏河,北依梁家山,易守难攻,此处设城,不但可以控制内地通往四川省、甘南州的通道,有效地护卫关中,切断这里的羌族与匈奴的联络,保证关中通往河西道路的畅通。而且以北侧的扫帚沟做护城沟,以东侧的大夏河做护城河,不但大大降低了修建城池的成本,而且周边纵横交汇的三条河流和众多山脉,极大地限制了匈奴和羌族骑兵的机动优势,大大提升了城池的防卫能力。 

    枹罕古城废弃于东汉末年,据文献记载,东汉晚期,宋建在枹罕地区建立了割据政权,自号“河首平汉王”,统治达30多年,三国时期被曹操派遣的夏侯渊所灭,城池被夷为平地,此后历代的枹罕城东移至新集一带。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汉代设立的枹罕县治应为现临夏县韩集镇双城村的现尕古城遗址。 

    参考文献: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