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雕刻葫芦大师马耀良
时间:2017-09-05

    马耀良,男,回族,1927年生,临夏市人,初中文化,民间雕刻艺人。1993年入选《中国民间名人录》;1997年被甘肃省二轻局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评选为甘肃省工艺美术特级大师。2008年5月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我从10几岁开始就雕刻葫芦,那时候每看完一折戏,就把戏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刻在葫芦上,当时由于家境贫寒,以此来养家糊口。‘好家’们用它装上蟋蟀反复摩娑玩赏,古色古香,别有情趣。那时候葫芦也不值钱,一个才买几块钱,现在刻得好一点的能买到几千元。我的《水浒·一百单八将》被一位台湾客人带到华盛顿后听说卖了40多万元。这几年,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及国内的许多客商专门前来订购我的作品。但现在自己上了年纪,身体不行,眼睛也不行,基本上已经不再雕刻了,好在咱们州上对雕刻葫芦业已经开始重视,它的地位提升了,并且也有不少雕刻新秀出现,我很高兴。”

    葫芦文化源远流长

    葫芦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在植物学上属于葫芦科,在我国葫芦的种植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浙江佘姚母渡遗址发现七千年的葫芦及种子。《诗经·大雅》记载:“锦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说人类出自葫芦。中国先祖认为人的一生都蕴涵在“三壶”之中,“破壶”(人从瓜出)、“悬壶”(医药济民)、“壶天”(魂归壶天),这“壶”都是指葫芦。

    铁捌李、张果老、麻姑、寿星南极仙翁、济公等仙界神人皆携“宝葫芦”为法器,挂在腰间,驱邪逐鬼、镇压五毒。葫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及其广泛,水器、酒器、药壶、虫具、黎族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葫芦舟等。

    葫芦与“福禄”谐音,其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连起来即为“福禄万代”。枝叫繁茂、多果的藤蔓与多籽的葫芦表示“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一直被民间视为子孙满堂的象征,长寿圆满的吉祥物。

    据资料,原始社会至汉代为葫芦的种植食用期。宋代后,盘中菜肴的葫芦经简单雕刻加工,渐渐演化为精神用品。明朝一本名叫《五杂俎》的书上,就记载着“葫芦雕乃皇家贡品”。到了清朝,雕刻葫芦工艺臻于鼎盛,皇室视葫芦雕为珍品,常用之馈赠来使,赏赐下臣,达官显贵、绅士富商争相玩赏珍藏。艺人们经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及工艺完善,至明、清时雕刻葫芦已成为取材广泛、技法多变、精雕细刻的独立门派的手艺行当。

    临夏雕刻葫芦是葫芦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堪称“临夏一绝”,最早源于金城(兰州),其主要种类有“大葫芦”、“鸡蛋葫芦”、“疙瘩葫芦”、“腰葫芦”(蚂蚁葫芦)、“扁圆葫芦”、“长柄葫芦”等。普遍的雕刻形式是在葫芦根部和柄部两头刻有圆圈,或单圈或复圈。在圆圈上刻有规矩、对称的几何形和弧形的花边。葫芦中部留有四大圆圈或空白面等,将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刻入画面,供人们欣赏。表现题材多为中国吉祥图案、历史典故、人物、唐诗宋词等。较多的取材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封神演义》、古典戏剧也是取之不竭的题材。雕刻葫芦集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技法以中国画线描为基础,山水图案继承中国画的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各种传统技法。构图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以高远法、平远法为主。画面或分割表现或通体连贯,一般以“繁”“微”“细”为佳作。2006年,临夏雕刻葫芦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潜心钻研终成大器

    在临夏众多的雕刻葫芦创作者中,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马耀良老先生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远近闻名。6月11日,记者专程拜访了马老先生。那天,老人身体欠佳,精神不爽。他的女儿介绍说:“父亲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而且已经动了白内障、胆结石等5次手术。这两年,葫芦基本上再没刻。”

    我们说明来意后,老先生就和我们在狭小的院子中攀谈了起来。说到自己的老本行,老先生一下子有了精神。

    “我出生在绘画世家,幼年家贫,全靠父亲卖画为生。受家传影响,从小喜欢绘画。在我10几岁时,金城(兰州)有位叫李文斋的老秀才,擅长诗画,且会在葫芦上刻字绘画,雕刻葫芦造诣极深,手艺高超,堪称一绝,在民间很有名气。当时我上完初中后酷爱雕刻,经人指点便投奔李先生门下,学习雕刻葫芦,从此与雕刻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刻就是60多年,现在不行了,老了,耳朵背了,尤其是眼睛不行了。”

    “雕刻葫芦是个非常费眼睛的活,一开始学,稍不留神就会划破手,要求眼、心、手高度专一。”

    当年对雕刻葫芦如痴如醉的他,一见到葫芦就爱不释手,反复临习、琢磨、钻研。为了选购到合意的葫芦胚子,他从临夏乘坐大班车至兰州,又转车到葫芦产地皋兰,专程去选购葫芦。为了保密葫芦产地,当时只是一个人去,呆上一两天精挑细选上一些合意的带回来。那时东乡种植圆葫芦,一到收获时节,马老就骑上自行车,一人前往东乡,挑上一些长的圆润、有光泽、无疤节可以雕刻的葫芦,装麻袋里捎回来。每看过一折戏,就把戏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牢记在心中,然后再把它们一一刻在葫芦上。“好家”们用它装上自己喜欢的蟋蟀,夏日悬挂在家中,一边茗茶,一边听蟋蟀清脆的叫声,别有一番闲情雅致。马老先生一直靠卖雕刻葫芦、裱画等维持生计。那时候,国家积弱,人民贫困,民间手工艺人备受鄙视,老先生从艺十分艰辛,生活也时常捉襟见肘。

    至到1964年,临夏成立了工艺美术社,身怀绝技的马老先生有了用武之地,他被聘为工艺美术社技工,除了画玻璃画、雕刻葫芦之外还进行技术指导。由于自己打小跟父亲学画有所根基,马老先生在继承李文斋画技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微雕之长,采用高难的针雕技法,用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临夏的雕刻葫芦艺术日趋完美、光彩夺目。“文革中一些手艺被搁了下来,再没搞。到了20世纪80年代雕刻葫芦又有所复苏。”1982年,他的13枚作品参加武汉全国展览会受到好评;次年参加广交会,被列为国家出口旅游工艺品;1997年老先生被甘肃省二轻局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评选为甘肃省工艺美术特级大师。

    老先生讲,雕刻葫芦的艺人,除具备精湛过硬的雕刻技艺外,还必须要有扎实娴熟的国画基础,否则很难完成一副好的雕刻葫芦作品。而雕刻葫芦工艺也极其复杂,仅准备工序就多达六道。首要开口,就是在挑选好的葫芦顶上剐出一个圆口;二叫掏籽,又叫挖肚子,要分次进行,一次掏光会萎缩;三曰挖瓤,要分次挖,边挖边晒,以防“塌壳”;四为晒泡,晒干后再用开水烫泡去皮;五要刮皮,分两次,头次粗刮,二次细刮。最后上光,一种是手摸上光,一种是打蜡上光。这样才能根据葫芦的大小结构布局,确定内容、构思画面,动手创作。创作一般先用铅笔打底稿,这叫“引”,然后用特制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刺破表皮,镌刻表皮,涂以松墨,最后上光。其“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技法大致与笔雕相同,点、挑、划、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刻出来的葫芦,藏起来的历史’。这是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对雕刻葫芦的评价”。采访中老先生告诉记者。

    老先生的女儿还告诉我们,从艺60多年,马老先生的作品数以万计,大多取材古典戏剧、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有山水、花鸟、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常见的有《红楼梦》人物、《西厢记》《西游记》等。他曾给敦煌等地雕刻的作为旅游工艺品的110枚葫芦中有《黛玉葬花》《貂蝉拜月》《女娲补天》《八仙过海》《反弹琵琶》等,在一枚枚一寸见方的葫芦上,用针一样的微刀把画面上众多的人物刻画得形象活泼、栩栩如生,而且画面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繁缛细密。葫芦乃大自然生长之物,各具形态,根据葫芦的自身特点,马老先生能巧妙设计出不同的构图和雕刻位置。如在其貌不扬、外观不雅的疙瘩葫芦上雕刻《西游记》故事盘丝洞情节时,他把原本奇特怪异、疙瘩满身极不规则,直径10厘米、高11厘米的葫芦独具匠心地当成怪石兀峰、猪八戒的肚子,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使整个作品如精致浮雕,极富立体感和深度感,巧妙的雕刻形式和故事情节和谐统一,使作品升华到一个奇特、完美的境界。马老先生自幼酷爱秦腔艺术,对秦腔脸谱熟记于心,因此构思出来的作品具有跳跃的动感、浮动的神韵,人物、故事、场景因葫芦之变而变,作品自成一体,难以复制,个个独立孤本,极其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马老先生感慨地说:“常言道,老马伏枥,志在千里。我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这门手艺又是个非常费眼睛的活,她不愿意学。为了把雕刻葫芦这门绝活传承下去,我先后培养了七八个弟子,现在像马世贤等人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也曾多次向政府提了关于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在,在我有生之年,我看到州上对此已经高度重视,它的地位提升了,也被许多人认可了,许多年轻人也愿意静下心来潜心学习这门手艺,而且新人层出不穷,我感到很欣慰……”

    2007年,老先生被聘为临夏州葫芦雕刻艺术协会名誉会长、高级顾问;2008年5月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小产品舞出大市场

    去年7月,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兰州站传递活动中,我州葫芦协会副会长、葫芦雕刻工艺美术师张作良创作的5个刻有奥运吉祥物福娃的葫芦,被兰州奥运火炬传递组委会选中为特色礼品,并举行了隆重的赠送仪式。此活动的过程在电视上得到了很好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临夏亚腰葫芦”,媒体报道也集中展示了我州特色产业产品中的优势和魅力,丰富了艺术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民间艺术的档次。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民族贫困地区实际,紧紧围绕“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特色发展战略,全力开发葫芦产业,引导成立了临夏州葫芦艺术协会,切实把民族特色产业作为我州优势产业的组成部分,推动了全州民族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州的葫芦雕刻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现有320多人从事葫芦的种植、雕刻及销售,雕刻各类葫芦15万件,完成产值3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兰州、内蒙古、四川、西安、云南、北京等地。2007年全州雕刻葫芦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目前,临夏市工艺美术公司和临夏县桥寺乡江川村是我州雕刻葫芦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雕刻葫芦已成为江川村的一大产业,形成了雕刻葫芦的种、产、订单销售网络,产品供不应求。全村现有80户120多人从事葫芦雕刻,年雕刻葫芦8万个,经济收入达60多万元,户均7500元。

    全国各地均有从事专业雕刻葫芦的艺人,而临夏籍雕刻艺人占了全国从事葫芦雕刻人数的80%以上,其中不乏佼佼者。在工艺美术特级大师马耀良的带动和培养下,如甘肃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马世贤、二级大师张作良、唐占鸿、康建林、高宝福、杨永龙等艺人,已成为临夏雕刻葫芦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作品都很抢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欣赏、收藏雕刻葫芦的人越来越多,雕刻葫芦已成为文人雅士博古架上的首选艺术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夏雕刻葫芦将以它无与伦比的魅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4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