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端儿
八坊十三巷,顾名思义就是八个坊,十三个巷子。十三巷向北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就是北巷。
在北巷口,接近华寺街那条街道,有个老豆腐铺,据老人们讲,这家豆腐铺是周家开的,从祖辈就开始做豆腐,后来,周老汉去世,几个儿子继承父业,另立门户,各自当家,北巷口的这个老豆腐铺就由周老四父子经营。
从祖辈起,周家豆腐铺就小有名气了,到了周老四手里,他们的豆腐铺在十三巷家喻户晓,远亲近邻常来照顾生意。他们做的豆腐,白嫩如玉,润滑爽口,豆香怡人,老少皆宜,还有粉条,口感爽滑,极富弹性,好吃极了。我是吃着老豆腐铺的豆腐粉条长大的!
那天经过老豆腐铺门前,里面热气腾腾,人声夹杂着机器的转动声,有小女孩在买豆腐,刹那间,记忆中一些熟悉的画面立刻浮现在眼前!
我的老家,就在北巷豆腐铺的附近。小时候,北巷是我们玩耍的地方,豆腐铺也是常去光顾的地方,那里有我成长的足迹和太多美好又酸楚的记忆。
晚饭时候,母亲总让我去买一两毛钱的豆腐,每次称好豆腐后,都会争着让铺子家给添一小块,久而久之,铺子家都习惯了我的这一小小要求,每次都会主动给我搭一小块,他知道,不搭我是不走的,于是这一小块豆腐就成了我回家前的美食,吃进嘴里,滑滑软软,豆味弥足,完了再从大块豆腐掐一个角,那个馋呀,每次带回家的豆腐都是不完整的,常常是母亲骂,父亲护,而我战战兢兢!
那个时候,家境不好,人口多,靠父亲一个人做点小买卖生活还是不好维持的,母亲便去豆腐铺干点活挣点工钱贴补家用。
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总是比现在要冷几倍似的。凌晨三点多,当人们还在暖暖的被窝里熟睡时,母亲就已经起床,去豆腐铺干活了。那时候,粉条下熟后一部分水粉当天就卖掉,大部分要做成干粉条,就是把水粉捞起来,放在木棍架子上,一把把挂起来晾掉水分,由于天冷,挂起的粉条很快就结冰了。母亲的活,就是把冻粉条一把把取下来,放在石头上,砸掉上面的冰块,再一把把捆起来,然后搭着梯子一捆捆背上房顶,再打开捆子,一把一把挂在房顶的铁丝上,就算完工。听母亲讲,一大把冻粉条砸掉冰,再背到房顶挂起,就给三分钱,她每天要砸三十把粉条的,挣得九毛钱的工资,天亮就回家,家里人还等着做早饭呢。那时候我还小,常常因为睡醒后母亲不在身边而哭泣,完全不懂母亲到底有多辛苦,只有二哥,常常在上学之前帮母亲晾粉条,到了上学时间才去学校。母亲这样一干就是三个寒冬,以至于落下病根。
风霜雪雨,岁月蹉跎。北巷,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老豆腐铺经过年轮的磨炼,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依旧飘着浓浓的豆香。只是这里的主人已经换了,周老四劳累了一生,把铺子租给现在的主人了。
时光飞逝,面对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