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华
明代宪宗年间的兵部尚书王竑(1413—1488),是甘肃临夏历史上的大名人,被誉为“千古人豪,万世衡鉴”。以史为鉴,研究王竑思想,继承和发扬王竑精神,对营造人文代兴,人才辈出,民族和睦团结的社会氛围,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言传身教和家风熏陶催化品质的形成和功业的建立
王竑自幼耳濡目染先祖父辈忠君爱民的思想,宽厚仁慈的优秀品格,他们的军事才能、治军方略,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等使王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贬居河州时,和王竑的祖父王俊卿,父亲王佐为诗友,经常诗文唱和。《解学士全集》中收入的《王拙翁俊卿小传》一文中,对王竑的祖父王俊卿的生平做了介绍,赞叹他善于追求自身道德之完善而拙于沽名钓誉,善于顺应时事而拙于趋炎附势。大巧若愚,看似愚拙实为极其聪明睿智!解缙还在《题王俊卿寿星》一诗中,称赞他“德行槐树里,长照万年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竑的父亲王佐,在明《河州志》上有记载:“王佐,字良辅,号纳斋,湖广江夏人,从戎河州奕世业儒,博学能诗,尝与解学士游,处家一遵文公制,人多化之。训子竑登进士,官至尚书”。
王竑自小成长在习武尚文之家。他的父亲王佐随父从戎到河州驻防,随之落户定居,娶妻周氏,在大夏河畔横磨坊生下了王竑。王佐精通四书五经,博学多才。青壮年时期的戎马生涯,使他未能考取功名,他把报效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王竑的身上,为培养其成材,倾注了大量心血。严格庭训,送王竑到私塾读书,刻苦学习四书五经,精读古代圣贤之书,获取丰富的知识,考取功名。祖父、父亲言传身教,教育他做人要有仁爱之心,恪守仁、义、礼、智、信,端正思想,身体力行,把修身养性作为根本,使思想道德达到至高境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在优秀的家庭教育和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道德的滋养,以及习武尚文、讲求孝道、待人宽厚仁慈家风的熏陶下,王竑逐步形成了高远的思想境界和一身浩然正气,铸就了他刚毅的性格,形成了“文死谏,武死战”,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观。
王竑学习刻苦,二十六岁(1439年)荣登己未榜第五名,赐进士出身,授予户科给事中的官位,位列百官。王竑满怀报国之志踏上仕途。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朝由盛及衰,宦官当权,边境不宁,军队腐败。他目睹朝廷政令松弛,宦官乱政,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他秉性刚毅、慷慨,喜大节而耻诡随,正色敢言,步入仕途后几经沉浮,直到五十岁后才升任兵部尚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实际从政十四年。在这短暂的任职期间,创建了显著业绩。
王竑夫妇生有九子,他们传承优良家风培育后代。他的长子王经为山东按察司佥事,景泰丙子年(1456)入乡贤祠青云接武坊。次子王纯,好学善吟,成化甲午年(1474)录用为太学生,因父母有病,回家尽孝道,侍奉二老。王竑生病期间王纯精心照顾,亲尝汤药,王竑去世,他极度悲痛,“形消骨立,须发全白”,母亲去世也是这样。朝廷表彰他的孝道,嘉靖癸卯年(1543)被入乡贤祠孝行坊,载入明《河州志》。此外,王竑还有三个孩子入太学。
王竑从一个出生在西戎边陲之地偏僻山村的乡间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国之重臣”,完全得益于家庭的教养、家风的传承。他身上有将门的血种,严格的庭训和儒家文化的滋养,使他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以历代忠臣良将为榜样,刻苦学习,身体力行,历炼品格,具备了能文善武,智勇双全的本领和一身浩然正气。所以在国难当头之际,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之中,创立了不朽的业绩。后人赞叹他“在汉为汲长儒,在宋为包希仁”,真可谓“当大任而不惧,处大事而不疑,临大难而不挫,收大名而不愧”,被后世称颂,人人敬仰。
二、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推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生理遗传、成长环境、教育素质和品格精神作用于人的结果。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长的接力赛,这种接力赛不仅是教师完成的,更是由父母完成的。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教子范例世代相传,专门讲述家庭教育的著作不胜枚举。诸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颜元推著《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之先河,是我国最完整的家教著作之一。这部对子孙立身处世的家庭训诫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代著名学者朱伯庐所著的《朱子家训》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广为传诵。许多人家请名家书写成条幅挂在客厅,作为处世做人的准则。《朱子家训》和《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同列为启蒙课本。在近代,人们熟知的有《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就以曾国藩来说,他一生非常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无论读书做人,要求极其严格,“爱之以其道”,循循善诱,非常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在教育方法上,他不是一味督责,而是视身教重于言教,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讨论研究的态度、方式进行,指导切实中肯,收效十分显著。还有,被我州各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回族风云人物、反帝英雄马福祥,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他在晚年总结自己用儒学之道治家的经验和戎马一生的处世之道,依照曾国藩家书撰写了《训诫子侄书》和《家训》,均收入《马氏族谱》中,要求后代恪守履行,努力成才。
我国古代的教育以如何做人、培养气概为主。从科学角度来讲,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者构成的。智力是指大脑的使用情况,意志是指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表现,品德是一个人的社会素质,而决定综合素质的是气概,前三者只有在气概的统帅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明孝宗时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邱浚指出,天地生人,给予气质和思想,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杰出人物都是思想境界高远所致。王竑因为父母严格庭训和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影响,“公性刚毅,少豪俊,尚气概,义所当为,勇往直前。生长西陲,有志功名。既举进士,居言路,见事有不平者,辄之为扼腕不平。”王竑性格刚毅,崇尚节操和气概,敢于直言,匡扶正义,抱打不平。所以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宦官王振误国,百官请求圣上诛杀奸佞余党,奸贼马顺庇护朋党。面对淫威,王竑义愤填膺,他敢于上前和马顺撕打,揪住马顺头发,双齿咬其面颊,振臂举拳,用铁笏捶杀了马顺。铁笏锄奸,绝不是王竑一时之勇,是他忠君爱民,敢于为正义捐躯的必然行动,是爱憎分明,一身浩然正气之所为。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历史里,为人类贡献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社会推动者。即使是在学校教育昌盛的近几百年里,那些有大成就的人才,也莫不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最终奠定他们成功的基础。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作为最先和孩子密切接触的人,在职业教师对孩子施教之前,就已经教给孩子许多东西。从呀呀学语开始,教孩子认识事物,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教给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学习如何对事、如何做人。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许多行为是从父母的身上模仿而来的,尤其是家长的人格形象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对人的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一环境。没有父母亲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而作为孩子母亲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王竑高贵品质的形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复兴国学日益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时下,国运昌盛,百废俱兴。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儒家经典以及古代家庭教育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等,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许多小学已把《三字经》《论语》等一些古代蒙学经典及浅显的古代诗词选编成册,作为校本列入课表进行讲授,同时,要求家长协助督促孩子背诵。通过“校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的最好年龄,通过诵读经典,以达到文化熏陶,砥砺品学,升华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三、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要求家庭的努力和社会的鼓励
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却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确立教育的首要目标。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的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的发展和道德的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开发。从社会的发展来说,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的是基本秩序,把握基础文明,有着比较好的文明习惯,这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而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从学生时期起)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培养的人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自觉创造真善美人格”。
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我们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里。现行教育由于大家熟知的原因,以传授知识为主,重视智力教育。学校和家长采取各种办法手段,在提高孩子成绩上下功夫,往往忽视了人格修养的教育,优秀品德的培养。除了智力以外,人们不断变换名词,强调智力以外品质的重要性。如非智力因素—“情商”—它是端正的品行,良好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向上,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是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决定一个人情商的不是学校,而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是靠后天培养的。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整体。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未来一代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精神面貌的形成来自于教育,而教育内部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的父母教育。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缺一不可。通常,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出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父母应该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和良好习惯。智力是通过语言“教”给孩子的,而思想品行道德教育是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和周围环境的人们“做”的结果,所以不能忽视潜意识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且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面对学校德育教育日益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它必须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必须更好地提升父母的素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心灵负责,并让行为检点,因为这种“崇高”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无价之宝。
家庭教育应受到鼓励。我国历史上因为孩子成才而给其父母先祖赦封荣誉称号的做法是极其可取和科学的。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从教育下一代抓起。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宣传和研究,树立表彰感动中国的优秀母亲,优秀父亲,让天下父母敬贤思齐,致力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我国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的复兴,传统的振兴,和谐的追求,迫使我们要加倍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缅怀王尚书的丰功伟绩,探究王尚书爱国爱民崇高思想品质的形成并使之发扬光大,利国利民,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