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民俗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
时间:2019-04-09

为推进“发掘蒙古族历史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50人参加会议。

  在开幕式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院长格日乐图表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研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举办此次研讨会,旨在为来自各地的学者搭建一个进一步了解内蒙古、了解蒙古族民俗风情、了解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平台,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朝克在致辞中着重对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五通”原则。而实现“五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首先需要的是语言互通。要更好地发挥跨境民族语言相通的优势,重视人才培养。

  研讨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郭宁林、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李红杰、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火照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吴金光、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科技处处长包赛吉拉夫分别作了题为《文化相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四部曲”》《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展现美好和谐的“多彩中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俗文化研究及其展望》的主题报告。会议还以“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举办了两场平行论坛。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院长阿拉坦仓在闭幕式上表示,此次研讨会在学院举办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发挥民俗学等特色学科优势,打造民族学品牌系列研讨会,大力培养民族学优秀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色音研究员做了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为了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的“发掘蒙古族历史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而召开的。该重大项目涉及调研、研讨会、出版学术成果、提交决策咨询报告等事项,项目成果将对内蒙古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为主题,围绕借助民俗文化纽带、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工作展开讨论,效果很好。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有效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发挥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优势,是重要课题。民俗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民俗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民俗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领域、各阶层的交往交流,努力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