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的日子到了唉,土家山寨好闹热,摆手歌儿唱起来,摆手舞儿跳起来,盘咚盘,哟嗬吔……”
你可曾想过,如果用英语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会是怎样的?
由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张立玉主持,多名青年教师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土家族民歌系列图书”《摆手歌》《梯玛歌》两部译著,日前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摆手歌》《梯玛歌》均为土家族人民口耳相传、世代流传、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史诗。译著采用土家族古歌原文读音记录、汉字对译、汉语意译三种方法,以汉英对照本形式出版,保留了原作风貌,具有很强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为什么要做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研究?在张立玉看来,国内外的许多人并没有看到中国少数民族经典的东西。“我们迫切希望能把中国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展示给世人,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太阳出哩落了,月亮出哩落了,几年几月走了哩,晓也晓不得哩。”这是《摆手歌》中的一句话,记载了土家族人民的迁徙之旅。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团队翻译的艰辛过程。
《梯玛歌》《摆手歌》是口传文学,典籍中有大量地方特色词汇,涉及土家族民俗、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必须对地方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4年来,团队成员走村串寨,体验土家族民俗、与乡亲们火塘夜话……译稿经历4轮专家评审,翻译团队交叉互校,几经打磨,才呈现出如今的模样。
“这样优美的文字,这样优美的画面,这样优美的想象,不能不令人陶醉。不能不令人想把它翻译给外国读者看一看,让他们也陶醉一番,想象一番,感受一番。”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王宏印教授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据了解,团队目前已经与云南省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准备长期合作,更好地去做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工作。其中,纳西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10余个民族的20余部典籍文献现已进入定稿和校稿阶段,即将付梓。
“我们的目标是把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历史典籍都用外语展示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这是民族院校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张立玉说。
“月亮掉落天亮了,草鞋穿着路走要,山山岭岭路过着,大小河流过着。”太阳升起,草鞋穿上,张立玉一行人将继续翻山过河,踏歌前行。
(编辑:李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