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四川民族地区学子搭上教育“快车”
时间:2019-02-13

读三年级的藏族学生秦玉亮每周最期盼的是计算机课,对家中没有电脑的他来说,课堂上学到的电脑画图特别有趣。秦玉亮就读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白河乡中心小学,位于海拔1500多米的山坳里,是阿坝州一个较为偏远的教学点。

  走进这所学生不足百人的学校,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硬件设施,一点不比内地城市学校的差。4层的教学楼内,科学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琴房一应俱全,每间教室都安装有空调、多媒体设备。

  “3年前,这些都是没有的。”白河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吴南伟介绍说,2016年政府投入200万余元新建校舍,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还和九寨沟县第四小学结对,每个月两所学校互派老师交流学习。

  在四川民族地区,像白河乡中心小学这样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标准化的学校还有很多。为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四川坚持“补短板”“兜网底”,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7年,中央、四川先后在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等工程,累计投入130多亿元。

  目前,四川民族自治地区的51个县(市) 中已有33个县(市)通过国家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解决“一无两有”(即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木制课桌凳)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利用信息手段实施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在率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从2014年起连续3年,州县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甘孜智慧教育建设,搭建起州、县、校三级云平台,全州“校校通”覆盖率达到87%,“班班通”覆盖率达到95%。借助“智慧云”,州内中小学开展“每天一小时”等教师教研、培训活动,“远端”学校与“前端”学校实现异地同堂、名师共享。

  在康定中学,高中网班的师生与相隔200多公里外的“前端”名校——成都市第七中学实现了学生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教师同步备课办公。康定中学校长陈军说,在紧跟成都七中的过程中,学校打造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了“自我造血”能力。从2016年到2018年,甘孜州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中采用成都市第七中学资源、初中采用成都石室中学资源开展远程直播、录播教学,并与这些学校建立帮扶机制,依托优质资源帮助当地教师迅速成长。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校长胡正华说,几年前学校学生平均分只有40多分,如今提升到70多分,师生满意度越来越高。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