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一群大学生的民族医药传承之旅
时间:2018-11-21

“杏林医访”团队在民族村寨调研。 张妹砣供图

  云南民族草药臭灵丹有什么疗效?侗寨妇女产后怎样防月子病?基诺族用来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用植物有哪些……中南民族大学的一支学生团队利用寒暑假踏访民族村寨,用影像记录传统医药文化,并制作了纪录片《医养中国》。

  今年7月中旬,在中南民大官方微信上,《医养中国》片花引起了不少人兴趣。前不久,这支学生团队又出发了。团队负责人张妹砣去年刚从中南民大药学院硕士毕业,其余成员均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给寻访活动取了个名字,叫“杏林医访”,主要赴民族地区探访民族民间特色医技、医药、医者,挖掘民族民间特色医药资源。

  寒耕暑耘,摸着石头也要过河

  “很多传统的民族医养经验都靠口传心授,靠民间医者传承。随着他们老去,一些传统医药文化或许会逐渐被人淡忘。”张妹砣说。

  2017年,张妹砣还是中南民大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她与学妹柏雪都想为保护民族医药文化尽一己之力,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实地拍摄影像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领域。

  “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我之前对民族医药了解不多,但我认为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回想自己当初的决定,柏雪说。

  这次活动被命名为“杏林医访”调研。倡议一发出,便得到很多学子的响应。去年暑假,学子们组成24支调研团队,分赴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进行实地调研。

  对队员们而言,语言障碍最为棘手,却是家常便饭。团队走访的村寨往往坐落在大山深处,村民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大多数村民只会讲本民族语言。如果找不到会讲普通话的村民,调研团队就只能靠手势比划与村民沟通,一点点搜集素材。

  一次,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团队去一个瑶族村寨寻访,从山脚走到位于山顶的村寨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结果却找不到能用汉语交流的村民。就在大家百般焦急的时候,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帮了他们,他用蹩脚的普通话承担起翻译的角色。

  “我们的调研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回忆一年来的经历,柏雪这样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4支调研团队通过对基诺、仡佬、彝、瑶、苗、壮、蒙古、侗、回等多个少数民族村寨的走访,收集整理了6种民间医技、12种民族特色药、31种疑难疾病特色疗法和458份病例,寻访了27位民族医师。

  团队还制作了系列纪录片《医养中国》,包括“开篇”“侗家蛋包银”“峨山臭灵丹”和“漠沙镇葛根”等,将镜头对准真实生活,从日常饮食、家庭养生到预防治疗疾病,徐徐呈现千百年来的医养智慧。

  甘苦同享,遇见的都是风景

  大自然是慷慨的,也是变幻无常的。雨季的山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2017年7月,去往贵州省从江县的团队在拍摄途中遇到塌方,发生车祸,好在得到了当地侗寨的村民及时救助,还送了自制的药酒给他们疗伤。短暂休息3天后,团队又踏上了征程。回忆起那次的经历,张妹砣说:“虽然受了惊吓,但没有一个人提出放弃,大家反倒认为这种考验都遇上了,更要做出些成绩才对得起自己。”

  团队在调研和拍摄过程中常常遇到始料未及的问题,焦虑和苦恼在所难免,但负面情绪并不会持续太久。“大家都是年轻人,彼此之间很好沟通,常常互相打气加油。就算遇到再困难的事,吃上一顿美食也就重拾信心了。”张妹砣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路行来,过程即是结果。“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这是张妹砣面对困难时常说的一句话。从探索民族文化奥秘到感悟人生智慧,队员们不仅积累了丰厚的民族医药调研成果,还将自己置身于民族乡村生活中,感受最朴实的人文精神。

  老苗医李小珍是张妹砣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寻访对象。第一次见到李小珍时,她穿着一身鲜艳的苗族服饰,正轻快地踩着缝纫机,为拿药材的村民缝制布袋。很难想象,这位有着爽朗笑声和硬朗身板的老人已经96岁高龄。李小珍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从李奶奶身上,我看到了健康的生活和心态能创造人生更大的可能性。”张妹砣说。

  调研中,也不时遇到惊喜。柏雪一直深受青春痘的困扰,多处求医都没有好转。在一次调研中,一名侗医主动送给她自制的 “小红油”,柏雪试用了一段时间,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她将这瓶“小红油”带回学校,介绍给同学,良好的功效让“小红油”深受欢迎。

  在大山深处,有踽踽前行的采药老人,也有救死扶伤的赤脚医生,他们坚守和传承着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杏林医访”这支年轻的队伍打破了山里的宁静,带去了年轻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虔诚之心。

  初心不改,新一代应有新担当

  提及发起“杏林医访”调研活动的初心,张妹砣和柏雪不约而同地提及“神奇感”和“向往之心”。在民族地区,村民大多遵循“防大于治,养大于防”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根据时节调养身体,通过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方式积淀医养文化。

  “这些医养文化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柏雪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进城上学和务工,他们对本民族的医养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的初衷。”

  “杏林医访”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人们很少使用民族医药,不仅是由于缺乏信任,还因为民族医药成熟的标准化产品相对不足、缺少权威的医学认证。团队计划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一些保健品、日化品等推向市场。

  作为中南民大支持的重要项目,“杏林医访”团队一直享受着学校的资金支持。然而,随着成员们毕业,按照项目管理规定,项目也即将失去学校的“庇护”,团队不得不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张妹砣说,毕业一年来,她没有找工作,也没有回湖南老家,而是坚持做这个项目,奔走在武汉大大小小的公司之间寻求合作。张妹砣说,“意义大于利益”是对自己一年来工作的总结。

  困难不少,激情却一直都在。

  去年10月,项目组在中南民大举办了一场总结报告大会,清热解毒的深山草药“千里光”、祛痘的“小红油”、专治脚臭的侗药喷剂等都被搬上了讲台,丰富的调研成果在学校引起了极大轰动。

  美国硅谷天使投资人、Funders Space(硅谷知名孵化器)创始人史蒂文·霍夫曼到中南民大讲学时,柏雪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他介绍了“杏林医访”团队的调研项目和成果,引起了史蒂文·霍夫曼的极大兴趣。

  “这应该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依然会坚持的事情!”张妹砣说。

  [手记]

  为民族文化传承开辟“青春通道”

  □ 文静

  “杏林医访”,一个承载着美好心愿的名字。中南民族大学的这支年轻队伍,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虽然是豆蔻年华,却心有远虑,并把一片赤诚之心付诸行动,脚踏实地。他们用双脚丈量村寨与村寨间的距离,用俯身倾听的姿态记录最真实的声音。他们见过最美的风景,也经历了同龄人不曾想象的困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传承民族文化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更不能被束之高阁。在田间地头,在苗乡侗寨,“杏林医访”团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彰显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感。无论是一帧一帧的视频,还是一分一秒的录音,这群胸中有热情、脚下有尘埃的年轻人,在实践中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杏林医访”团队正是在创新中不断探索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之道。无论是制作纪录片、印刷品还是建网站,这个团队都在用行动体现年轻人在传扬民族文化时的新视角。

  红日初升道大光,奇花初胎矞皇皇。青年意味着进步和希望,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应由年轻的肩膀来担当。像“杏林医访”这样的年轻力量,需要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民族文化传承开辟“青春通道”,引导年轻人为传承民族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