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西北花儿王”—朱仲禄
时间:2018-11-01 作者:马少华

 

14801541034419212.jpg

在中国花儿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歌手是重要载体,是花儿生生不息的灵魂。歌手既是原创者、演唱者,也是改编者、传播者,歌手使花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花儿也使歌手披红挂彩,声名远扬。千百年花儿的传承史,其实就是各民族歌手的演唱史。 

    漫长的封建社会,花儿文化备受歧视,各民族花儿歌手名不见经传。20世纪初爆发的“五四运动”,使花儿等民间文化艰难地步入文化领域。1949年后,花儿迎来春天,各民族花儿歌手破天荒地登上首都的“大雅之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使歌手们备受鼓舞,开始了花儿歌手辈出的新时代,也催生了演唱、传承、弘扬等领域引领时代潮流,推动花儿走向世界的“花儿王”、“花儿皇后”等。

    朱仲禄(1922.2—2007.12),著名的花儿演唱家、编创家、研究家和杰出的花儿传承大师。演唱道路曲折,艺术成就辉煌,是用毕生心血和生命浇灌花儿文化的一代宗师。生前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青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青海花儿学会会长等职。 

    他的演唱声情并茂,高亢嘹亮,善于控制气息,真假声的结合天衣无缝,咬字吐字清楚准确;他编创的词曲、歌舞等内容丰富,美轮美奂,富有时代特色;他在声乐、源流、创新等领域的探讨多有创见,论著颇丰;他的事业后继有人,指导的许多歌手已闻名歌坛。他雄踞花儿文化巅峰60多年,创造了许多历史记录,开启了花儿演唱、编创、传承的新时代;他陶冶、影响了数代花儿演唱者、爱好者、研究者;他的音容笑貌正在穿越时空,流芳后世。

    著名演唱家

    朱仲禄祖籍甘肃省临夏县朱家墩,1895年发生的“河湟事变”中,其祖父与乡亲们逃难到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堡永安村,他就出生在这里。其祖父、父亲都是花儿唱把式,朱仲禄七八岁放牧牛羊时,从父亲和乡亲们口中学到许多花儿曲令,在私塾读书时,还搜集了许多花儿唱词,经常放歌白云间,练就了一个银铃般的金嗓子。1939年考入西北昆仑中学,受到音乐教官王洛宾的指导,他演唱的花儿深受师生欢迎。1949年冬天,考入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三分部(今西北民族大学前身)学习。1950年8月,在毕业典礼上献唱花儿,受到西北文协采集民歌的作曲家关鹤岩重视,带他到西安学习,从此走向演唱之路。10月,参加北京国庆庆典,在先农坛“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演唱《毛主席胜过亲爹娘》等,他首开赴京演唱新编花儿先河;他的歌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首次使花儿通过无线电波传向全国。1952年秋天,为电影《太阳照亮红石沟》配唱三首主题歌,使花儿首次登上银幕。1953年夏天,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中南海礼堂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他演唱的花儿也首次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1953年8月,到西北文工团(今陕西歌舞剧院)工作,成了第一位登上专业舞台的花儿歌唱演员。1957年夏天,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表演《保安令·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等花儿,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后到北京、天津、唐山、保定、石家庄、郑州、开封等北方城市巡演,首次使花儿大范围传播。1962年秋随团巡演,将花儿演唱到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城市。1963年冬,朱仲禄调到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次年,他为甘肃广播电台录制播出了《河州二令·万年的松柏我们来栽》《尕联手令·春雷一声震天下》等9首新编花儿,词新曲美,显示着他声音的绝佳状态,已成珍贵经典传播国内外。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中被打成“毒草王”备受迫害,关进“牛棚”三年,后遣送原籍务农。1978年7月,参加青海省首届民歌大会,他激情满怀地演唱《金晶花令·党中央给了我银铃嗓》,受到热烈欢迎,后到青海省群艺馆工作。10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民间唱法独唱、二重唱调研大会”,演唱缅怀周恩来总理的《撒拉令·擎天一柱的好红松》等。

    词曲编创家

    1956年春天,以甘肃陇中山歌为基调,与作曲家刘烽创编大合唱《下四川》,赴北京参加“聂耳音乐周”演唱会,受到专家好评,并列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作品出版发行;他编创的词曲:“一溜溜山来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四川;今个子牵来明个子牵,天天牵,夜夜的晚夕里梦见……”已成为花儿经典曲令《脚户哥令》唱红西北;2001年又选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世纪民族之歌》发行国内外。1956年夏天,他以西北民间歌舞为素材,同作曲家吕冰、舞蹈家张民新合作,编创出花儿、小调和舞蹈相结合的歌舞《花儿与少年》,先后在北京、西安演出大获成功;后又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2008年,该节目以千人表演的豪华阵容,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烘托的美轮美奂;该节目已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歌舞的经典。1970年后在农村“劳动”期间,创编《爷爷孙子卖黄瓜》《绿林放歌》等民歌作品。1978年7月编创的《金晶花令》:“鸟儿出笼者马脱缰,金凤凰展开了翅膀;党中央给了我银铃嗓,端唱个百花齐放。”欣喜之情,感人至深;1979年10月,他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重唱此曲,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11月,参加“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他即兴编唱“金鸡娃叫明者天亮了,红太阳照,祖国的山河们俊了;党中央把蓝天擦亮了,头顶里亮,脚底下就有了劲了”的花儿,后刊载在《人民日报》报道中。1985年春节,特邀参加临夏州“大夏河民族音乐会”,他编唱的“家乡的山来家乡的水,家乡的花儿最美;家乡的黄酒喝不醉,尕马儿我不想拉回。”深受欢迎。令人难忘的是他对“大河家街道里牛拉车,车拉了松木的板了;你把阿哥的心拉热,拉热者你不管了”唱词,反复琢磨数天,终将第二句“松木”改为“搭桥”,四句词情趣顿生,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 

    1982年,甘肃民族研究所录制发行他第一张《朱仲禄花儿演唱》专辑,深受欢迎。1986年上半年,他与甘肃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了《朱仲禄花儿演唱》《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专集》《花儿王朱仲禄演唱续集》,下半年又出版《尕妹给了我半个心》《三拳两胜喝干了》及民歌专辑《宴席曲》等。1996年,青海昆仑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朱仲禄新编传统花儿·唱翻阎王殿》等。他的音响作品感情丰富,扣人心弦,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2007年4月,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系列之二——西北花儿王朱仲禄》,该专辑荣获中国“金唱片奖”。

    学术研究家

    1954年3月,他编辑的《花儿选》,由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8000字的《花儿介绍》文章,对花儿的名称、分类、演唱及花儿会等进行了翔实的论述;近千首唱词是他早期搜集的作品;60首曲谱是他及甘、青各族歌手演唱,音乐家关鹤岩、陈川静、刘峰等记录,是建国后第一部词曲俱佳的花儿专集,对花儿的传播影响巨大。1959年受中国声乐研究所所长林俊卿邀请,赴上海进行花儿唱法研究和讲学近半年,首开声乐研究之先河。1978年7月,担任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会长等职务。1981年后,他潜心研究,先后在西北学术研讨会、国家级刊物等发表《对花儿形成历史的一点看法》《花儿演唱技巧的探索》《花儿研究的新篇章》等论文、文章近百篇,他在花儿的渊源流变、演唱方法、词曲创新等领域多有独到见解,令学术界关注,推动着中国“花儿学”的深入开展。2000年后,配合音乐博士张君仁完成《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景中的民间歌手》专著,生动再现了他的演唱生涯和艺术成就。2002年4月,整理、出版《爱情花儿》一书,将数十年研究、编创的1000多首花儿绝唱奉献给社会,受到文化界和各族群众的盛赞。

    杰出传承大师

    1953年他在北京汇演时演唱的花儿,强烈吸引民间文艺家贾芝爱上花儿,并为之保护、弘扬60多年;他应吕骥院长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讲授花儿,他是登上高等音乐院校讲堂第一人;朱仲禄演唱的花儿使听课的作曲家马思聪激动不已,他将《河州大令》《水红花令》等20首代表性曲令改编成无伴奏合唱,使单线条的花儿展现出多声部的风采,并与1958年出版《花儿集》。朱仲禄重视传授花儿演唱技巧,培养花儿传人,早在1959年,他指导歌唱家胡松华、董振厚等演唱《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六六儿三令·铁青骡子大红马》等,胡松华将花儿传唱到亚、非、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后,他先后辅导马俊(东乡族)、魏少文、马俊利、马俊(撒拉族)、张存秀、张朵儿、索南孙斌等花儿弟子十多名,他的弟子们多已成了重要的花儿传承人。1984年应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乔建中所长邀请,他先后两次赴北京,将近100多首花儿和100多首其他民歌抢救录音,留下珍贵的音响资料。1996年6月,与甘肃省音像出版社合作,带领弟子马俊(撒拉族)、张存秀等赴莲花山摄制民俗纪录片《莲花山——盛大的花儿会》等,积极传播花儿。2001年中秋节,他带领弟子马俊(东乡族)等参加兰州举办的“中国西北大型花儿演唱会”,人们为他们师徒的精湛表演热烈喝彩。2007年9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他“中国民歌杰出传承人”称号。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