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丰富多彩的“令”
时间:2017-08-30 作者:马少华

     花儿的歌名以花独秀,花儿的曲调名也别具风韵,曲调的传说、命名及常见的曲令等,更是引人入胜,群芳荟萃。

    (一)“令”的来历传说

    这里的人们把曲调称之为“勒”,与藏族的称谓相同(详见《花儿与“藏风”》401页)。早期的花儿整理者受到各方面的局限,简单地把“勒”与唐代的酒令等相联系,用“令”代替了“勒”。结果以讹传讹,在花儿研究界和许多出版物中,“令”成了花儿曲调的专用词,“勒”倒是鲜为人知了。1981年周梦诗、1985年刘凯等先生都指出“勒”是民间的传统叫法。①但“令”已成文坛事实,任凭识者指正,也难以改变了。在广大的群众中,除个别经常参加调演、比赛的歌手知道“令”外,“勒”仍是普遍流行的传统称谓。鉴于“令”在文化新闻界的深远影响和“勒”在群众 中的根深蒂固,我建议暂时二者并用,并加强相互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待过一段时间,看二者的发展趋势,再作定夺。

    花儿的“令”有许多的传说,分析这些传说,对我们认识“令”的产生大有好处。如《酸把梨令》,是流行在临夏西、南乡的曲调,酸把梨是当地的主要果类,从结果到收获,一直是酸涩难食,故名。把酸把梨摘下搁到麦草中“卧”一月左右,果皮呈黑色,果瓤变软时才可食用,味道甜美,果汁四溢,群众俗称“黑果子”和“芽面包”等,是当地的土特产。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有一位务劳果树的青年把式,把酸把梨等树栽者盖住了山,遮住了川。正当果挂枝头、山川飘香时,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来到了果林,青年把式看着姑娘的模样,用眼前的“酸把梨”起头送上了一首花儿:

    巧妙的比喻,真诚的赞美,使慕名而来的姑娘用同令做答;(378) “酸把梨熟了者还没有卧,/尕甜果雨浇者嫩了;/勤鼓(吧)不过的小(呀)、阿哥,/不由的尕妹妹爱了。”“勤鼓”即勤劳鼓劲。交流感情的歌声接连不断,“酸把梨”把一对青年的心紧紧地拴在一搭。一代一代的人们用歌声讲述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为了不忘“酸把梨”的功劳,人们就用“酸把梨令”直称演唱的曲调。五十年代搜集民歌时,文艺工作者用中间的衬句“小六莲”做了令名。但时至今日,群众是只知有《酸把梨令》而不知“小六莲令”的。

    曲调缠绵的《大眼睛令》是临夏花儿中的姣姣者。据原枫同志搜集的民间故事(2),回族青年阿不都和买勒燕是一对用花儿相识、相爱的联手。阿不都是村里著名、花儿会上独占鳌头的花儿歌手,浓眉下的一对大眼睛特别引人注目,为人憨厚、受人爱戴。买勒燕象一朵刚打瞢荚的牡丹花,水合合、嫩生生。他俩在大夏河边挡牛、担水、漫花儿——“十七(嘛)十八者尕联(呀)手,/憨憨(吧)敦敦的心好”,还相互交换了记首。有一天阿不都愁容满面的告诉买勒燕,说他要跟上二大人(旧时有钱有势的人)当脚户上口外了。买勒燕好不伤心,哭得象泪人一般,她口气强硬地说:“阿哥,你要是不回来,我就等你一辈产。”第二天,阿不都跟着马帮,沿着循化、西宁向西口外走了,深切想念买勒燕的花儿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给沿途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买,勒燕连等了三年,还不见阿不都的音信,二大人的尕娃马吾麦乘机逼她成婚,买勒燕发狠要到西口外去寻阿不都。她一路走,一。路唱着“我把我的大眼睛想着”的花儿;买勒燕的歌声感动了路旁的男人妇女,他们争相传唱,并把这首情深意长的花儿称为《大眼睛令》。一直向西口外走去的买勒燕,最后见没见阿不都,谁也不知道。

    青海大通县流行的《东峡令》,相传是由一个藏族歌手才让曹唱的“才让曹令”演变来的,(3)才让曹是藏语长寿的意思,所以东峡令又叫“长寿令”。才让曹是清代的一个妇女,有一年在元朔山(今大通县老爷山)的六月六朝山会上唱了《东峡令》,因为非常优美,大家都跟着学唱,《东峡令》也就流传开了:

    以上的传说故事,说明“令”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不是由人任意称呼的。“令”的创造者中有汉族、回族、藏族等,这正是花儿音乐斑斓缤纷的根本原因。

(二)“令”的兼收并蓄

    演唱花儿的各族人民,对当地的宴席曲、小调和外地的民歌也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各民族歌手创造性的演唱活动,使一些其他曲调也加入到花儿“令”的行列。酒曲《醉八仙》,是临夏各族人民逢年过节、野外踏青时酒后高唱的曲调,为了抒发饮酒后的豪情,歌手们常填上花儿格律的唱词:(379)“八仙的桌子上吃酒呀哩,/众弟兄团乐乐坐哩;/万物是真的(嘛)人假(呀)的/什么是你的(嘛)我的。”1958年,临夏著名歌手王绍明为电影《黄河飞渡》中的老船工配音,他用《醉八仙》演唱道: 悠长的音调和花儿格律的唱词,随着电影的放映广为流传。其曲调先由外地的人们称为花儿大加赞赏,后来花儿之乡的人们也就慢慢予以承认,并用《醉八仙令》的名称选入了《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的花儿部分。

    {呛啷啷令》是经著名花儿歌唱家朱仲禄的加工演唱,流传全国的优秀曲令。其曲调与陇东民歌《推炒面》有相同的地方(主要在衬句),也与甘南藏族民歌《斯勒勒桑浪浪}比较相似。从旋律的结构分析,可能是二者影响花儿演唱者的产物。1950年,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采风组的关鹤岩等同志,从正在西北革命大学三部学习的朱仲禄口里采集到了这首曲调,他们认为这是一首很洧特色的民歌,并根据旋律特色和歌词结构,认为这支歌可划入花儿的范围。1953年朱仲禄整理出版的《花儿选》里,这支曲调就定名为《呛啷啷令》(4)。这首曲调不仅是朱仲禄的保留曲目,也是王绍明多次赴京演唱的花儿。1957年,中国唱片社向全国发行了朱仲禄演唱的唱片:

    衬句的别致,使这首花儿别具一格。

    临夏的东乡、永靖等县,与甘肃陇中地区的榆中、定西等接壤,陇中地区的山歌也被用来唱花儿。多次向当地的老人调查,他们说小时候就常听人唱这个“令”,有的人还说是当地的“令”,是脚户们常唱的花儿,其曲调就叫《脚户令》:1953年,朱仲禄同志在礼县搜集到了同曲的《羊吃路边的青草哩》的山歌。1956年朱仲禄与西安歌舞团的刘烽,将这首山歌编进了《下四川》的大合唱,主旋律与C谱例183相同,其词的开头是“一绺绺山来者两绺绺山,/三绺绺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这个大合唱参加了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聂耳音乐周”,还在同年的西安《群众音乐》上发表(5)。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多民族的创造和善于吸收,使花儿的曲调群“令”汇集。为了使繁多的曲调有所区别,人们用“令”和相关地区、民族;人物、花卉;有特点的唱词衬句;曲调的结构等命名称呼。如《河州令》、《马营令》、《南乡令》等,是以曲调产生的地区得名的;《撒拉令》、《保安令》,《土族令》等,是由演唱民族而来;《尕阿姐令》、《脚户令》、《尕姑舅令》等,则是来自衬句中人物的称谓词;《抹青稞令》、《酸把梨令》是用唱词中起兴的事物命名的;《三起三落令》、《绕三绕令》、《直令》、《软令》等,是以曲调的特点称呼的。由于歌手演唱过程中酌“十唱九不同”的特点和各个民族传唱时的差异,使有些“令”产生许多变异体,象《河州令》在建国初期就有二十多个,当时的人们用《河州令》一至二十的排列着,多有不便之处。1953年,朱仲禄与‘临夏的花儿歌手王绍明、马占祥(回族,已故)在西安集训,准备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经朱仲禄提议,他们三人商量看把曲令各异的《河州令》进行了较明确的划分。《河州令》中的“上去个高山者望(呀)平川”词曲俱佳,被命名为《河州大令》;《河州令》中被群众称为《软令》的“阿哥的憨肉肉”定名为《河州二令》;对于《河州三令》,朱仲禄主张传统的《尕阿姐令》较合适,但王绍明和马占祥认为《阿哥的肉》为好。北京会演后,王绍明和马占祥在甘甘肃、临夏的多次演出中,把《阿哥的肉》一直称为《河州三令》,结果首先在临夏、兰州等地传开了,原始粗俗的《阿哥的肉》逐渐地被《河州三令》取代了‘。《河州令》的划分,对人们认识花儿曲令很有帮劫。八十年代开展的“民歌集成”工作,搜集到了大量的《河州大令》、《河州二令》和《河州三令》的变异曲令,集成工作者又进行了次一级的划分,把原来的曲令编序为一,新的令调编为二、三等。《河州大令一》、《河州三令五》等,就是由此而来的。

    (三)常见曲令简介

    花儿的常见曲令名称及每首曲令的流行分布情况,我们用下需要说明的是:变体的确定是以变异很大为前提的,象《河州大令》,是用临夏、宁夏、新疆的曲调编为一、二、三的;省称和民族均取首字简称;流行地区和传唱民族为主要流行区和传唱者。

    作为中国山歌之一的花儿,曲令名称有80多个,曲调有120多种,其数量可谓洋洋大观了。但有些曲令还需进一步挖掘,有些新的曲令还正在不断产生呢!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