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初谈“子母令”(选登)
时间:2017-08-30 作者:马少华

    在采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调查、讨论“花儿”的过程中,我一直这样想:“花儿”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传播力?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丰富多才的“令呢”?其原因何在?经过多年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最近,我惊讶的发现“花儿”有许许多多的“子母令”。这些“令”,在长期的历史发转中面向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地派生变异出了许多斑烂夺目、五光十色的曲调。并且,各自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密植怒风味,丰富和扩大了“花儿”园地。我想几此问题,谈一点自己很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兴趣。(一)在“花儿”里,我们可以看到、听到许多“同令不同调”的曲子,例如:《尕马儿令》,在临夏就有四种不同的调子,加上青海流传的一种,共有五种调子。音乐工作者们为了便于区分起见,惯用“曲一、曲二、曲三”的方法,来反映这种派生变异现象。又如《河州令》,据我所知,就有十六、七种调子。解放后,人们为了好区分它们,就分别取名叫《河州大令》《二令》《三令》《四令》等等。为了形象的、恰当的说明这些“令”的特征和亲密关系,我就取名叫“子母令”。并且,按我个人的认识和观点,试做了这么个定义:“花儿”中但凡有两种以上不同调子的“令”,通称为“子母令”。 “子母令”在“花儿”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的情况是这样,青海的情况也是这样。这是“花儿”研究中值得引起 注意的课题。近来,我初步做了一个统计,属于这种类型的“令”在临夏约有二十四个八十多调,约占“花儿”曲调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甘肃临夏:《河州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二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金点花令》《尕阿姐令》《抹青禾令》《脚户令》《呛啷啷令》《绕三绕令》《土族令》《保安令》《撒拉令》《三起三落令》《北乡令》《东乡令》《南乡软令》《尕姑舅令》《五荤人令》《麻姑令》《小六莲令》青海:《马营令》《湟源令》《好花令》《杨柳姐令》《红花姐令》《黄花姐令》《土族令》《连手令》《五荤人令》《撒拉令》《码青禾令》《大眼睛令》《金晶花令》《尕麻姑令》《水红花令》《绕三绕令》《尕阿姐令》《保安令》《河州令》从上述情况看,有些“令”的名称是相同的,但从临夏东、西、南、北四乡方言的不同以及民族的不同,同“令”的曲均有不同的变异;它们的调式、旋律、节奏等诸方面都有明鲜的区别。类似情况在甘肃、青海的同“令”曲中也有所表现,这就需要从事音乐研究的同志们认真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总结出不同的特点。(二)在花儿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母令”呢?它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1)“花儿”本身的结构,具备有派生的条件,这是决定性的因素,也是关键所在。具体表现为:兼收并蓄了我国古代七言、五言的节奏,并把三者并为一体,显得比较灵活自然‘句式结构新颖别致,顺口流畅,活泼明快,既有宋词之形象,又有元曲之特点,读起来上口,唱起来上调。如《临夏花儿》:哎呦——雨点儿落在石头上,(阿哥的肉呀)雪花儿飘在水上,哎呦——相思病的在心肺上,(阿哥的肉呀)血儿结在嘴上。显而易见,一、三两句吸收了七言的节奏,每句为四顿,并押韵;二、四两句吸收了五言的节奏,每句为三顿,并押韵;它的句式有长有短,突出了七言、五言的束缚,边为“词”式结构,并采用了前阙比兴,后阙抒情言志的传统表现手法。“花儿”有自己朴素的格律,字数的要求并不严格,中间可以加虚词,比较活套。它的语言朴实生动,泥土味很浓厚,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保持了劳动人民活生生的语言特色,把富于表达思想感情的衬词、虚词按本地区、本民族的语法习惯灵活的应用到句子中间,扬自己朴素格律之所长,避文人严谨格律之所短,言简意明,十分精练。尤其是那些不同地方、民族色彩的虚词拖腔、润腔使各种“令儿”获得个性,反映了不同的风味,收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更为别致稀罕的是,它有一个奇特多变的“花胎”,在这座肥沃厚实的“花胎”上,各族歌手大显神手,播下了自己心爱的“花籽”,孕育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如在一、二句和二、四句之间,增加了一句浪漫抒情的衬句,象“阿哥的肉呀”、“阿哥的白牡丹呀”等等使“花儿”独占熬头,别出风彩。(2)随着“令”的不断发转和民族化,大量出现了“花胎”变格的现象,这也是产生各种“令”的主题原因之一。(三)在每个“子母令”里,其中肯定有一个是“母令”,(即原生令)其他均为“令”所派生的变异体。那么,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鉴别它们呢?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引用乐理分析方法,即从它们的调式、旋律、节奏、音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上,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找到它的母体。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