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令》以它高亢、宽阔、悠扬的曲调性格,表达了西北高原各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多年来,在舞台的演唱中,在电台的文艺节目里,都博得了广大听众的热情欢迎。以《河州令》为代表的临夏“花儿”,已成为祖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鲜艳夺目的花朵,引起了全国各地音乐工作者、诗人、文学家、民间文艺研究者的重视和兴趣,他们纷纷到临夏地区去采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同时,也促进了“花儿”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花儿”之乡,抚育成长了一代优秀的“花儿”民歌手,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赏识和赞扬。如撒拉族歌手马法土麦(女)、韩应贤,保安族歌手马木沙,回族歌手马古拜、马如林、东乡族歌手陈艾一卜,汉族歌手王绍明、王永祥等,他们的拿手曲目都是《河州令》在临夏,如果连《河州令》也唱不好,是不会被人们称为优秀的“花儿”歌手的。
现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那时它所辖的地区比现在的还要广泛,包括现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一部分县,以及河西走廊的乌梢岭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属(临夏)河州管辖。据考证:自十六国前凉置河州以来,直至清代仍设河州府。可见在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河州这一地名,已为人民群众所熟悉,西那在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中,他们仍然按旧习惯把临夏称作河州。因此,《河州令》不容置疑是临夏地区流行的“花儿”曲令,并因古河州而得其令名的。
《河州大令》,是有相当影响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名称,它是临夏地区家喻户晓的一首“花儿”尤其是在临夏漫路、尹集等山区特别流行。
《河州二令》,又称“大调子”、“软令”它的流行地区从康乐胭脂川到永靖王台、川城一带,是临夏人民喜听乐唱的“花儿”曲令。
《河州令》的源与流,本来是非常明确的,然而,近年来却在某些介绍“花儿”音乐的文章中,和一些音乐院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已经出版的一些刊物、书籍中,却把临夏“花儿令”说成了什么“河湟花儿”,甚至干脆说成是“青海花儿”,连《河州令》三个字都不标明。
研究“花儿”,如果离开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审美观、语言特征、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客观现实,去人为地划分什么体系与流派,显然是不科学的。 作者:刘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