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花儿”与小调的区别(摘登)
时间:2017-08-30 作者:马少华

    由于民族和地区的不同,歌谣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花儿与小调是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的两种不同形式。他们之间既有钱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各自都具有明显的特征。但是,历来搞民间文学的同志却疏忽了这一点,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在花儿专集里硬塞进小调,有些研究花儿的文章误称小调为“花儿联唱”、“叙事花儿”、“长歌”,正因为如此,有的同志编出类似小调的所谓花儿,既群众所痛恨的“花儿编成四不像,保护连相,想唱没法唱”的花儿。同时,民间小调迄今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些广泛流传在各族人民中的小调,未经垦植和灌溉,给予它应有的地位。还给花儿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早在四十年代张亚雄先生说:“民间歌谣所包括者:有小调、童谣、道情等种种不同的调子,因地域而异色异名。民间歌谣与都市上士大夫阶所欣赏的歌曲、戏剧有种种不同的地方。但是山歌在民间歌谣中,也和其他的歌谣有不同的地方。我们“花儿序”上主要“家歌”一词,以别于山歌,家歌是在屋子底下唱的、包括舞台剧个歌舞剧,连民间小、童谣也算在里面,但凡在建筑物底下和附近唱的歌曲,都可以叫家歌”。

    一、花儿与小调在称谓和演唱范围完全不同。

    花儿又称“少年”、“山歌”、“野曲”等,花儿的曲调称“令儿”,如“白牡丹令”、“大红花令”、“东乡令”、“河州令”等上百种之多,唱花儿叫做“漫花儿”、“漫少年”。由于大部分花儿是歌唱爱情,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活动领域,只能在村庄以外的山沟树林里唱,这也成了传统的风俗习惯了。对此,花儿中也有所反映:

    太阳上来照西山,

    手扒了娘娘的轿杆;

    不走庄子走塄坎,

    专听个花儿的少年。

    因为在庄子里听不到花儿,姑专要走塄坎。

    严禁在村庄、家庭、自己的直系亲属和有点血亲关系的人一起漫花儿

    花椒树上不要上,

    上了是刺芽儿挂哩;

    到了庄前不要唱,

    老汉们听见是骂哩。

    非但骂,还挨打哩,有些人不尊重之一风俗,常被打的头破血流。所以会唱花儿的人都懂这个规矩,尊重这一风俗,村庄里也根本听不到花儿的歌声了,在野外唱花儿无人过问,尤其是大姑娘,年轻妇女最为喜唱。

    小调,又叫“家曲”、“家歌”,唱小调叫唱曲儿,如《方四娘》开头有:“曲到口边不忍唱,曲儿未唱泪先流”。小调的曲调叫“曲儿”,如“情歌歌调”、“秧歌调”、“腊梅花调”、“孟江女调”等。小调在演唱场上也有一定的规矩,但不象花儿那样严格,主要在宴饮间、庄稼丰收等喜庆的日子里,拿到家园、村庄等公共场合演唱,并且不管男女老少、沾亲带故。回族宴席曲特别有趣,邀请方圆十里的唱把式来唱曲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成一圈,静听演唱,有的唱把式同自己的儿子一起登场进行赛唱呢,并将自己所知道的“曲儿”口授给儿子,故小调一般都有继承性。

    二、从内容上看“花儿”与小调也是有区别的。

    小调的内容比较丰富,甘肃、青海、宁夏三省传唱的小调,如回族宴席曲方面的有:《方四娘》《王哥》《兰桥相会》《四贝姐》《孟江女》《杨家将》《高大人领兵上口外》《十二月》等等。小调方面的如《纸糊灯笼挂门前》《放风筝》《五更》《马五哥》《绣荷包》《织手帕》等。从内容上看小调一般是叙事性的也有抒情的气氛和段落,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结构上有头有尾,有的还有序曲和尾声,长短不限,能叙述清楚一件事情、表达一种思想即可。而花儿与小调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前人说:“山歌要唱私情,采花要采嫩花心,唱得和尚还了俗,寺姑乱了法华经”。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青年人在婚姻上得不到幸福、所以他们在花儿中唱出了对婚姻自由的向往、追求和爱恋中波折、别离、忠贞,以及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怨诉、反抗等等方面,因而,花儿中歌唱爱情的要占很大的比例。还有倾吐旧社会劳动人民苦水的;对黑暗现实进行反抗、鞭打、讽刺等方面的,也有歌颂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讴歌共产党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花儿。     作者:马占元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