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就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县境(包括今东乡地区,当时尚无称为“东乡”的地名,“东乡”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的红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东乡羊肉吃法独特,是将煮熟的羊肉剁成小块装盘上桌,用手抓起一块,拌以椒盐、大蒜享食,故称“东乡手抓”。东乡手抓色香味美,肥而不腻,还具有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药理作用。
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久病虚脱者或妇女产后,几顿“东乡手抓”使你顿时恢复元气,有常吃习惯的人,几天不吃,叫你想得发慌,就是生在东南沿海吃不惯羊肉的人,一经得食“东乡手抓”,美食美味使人流连难忘。
东乡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500米左右,地势高而切割深,属于黄土高原浅山丘陵区,气候温凉,四季不甚分明。夏凉夏短,冬冷冬长,具有冬干夏温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高原边坡气候特色。土质属于山地大白土、白麻土、红粘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虽然降雨量少,只有300毫米左右,但牧草却有8000多种,属于干旱草原植被。草类以本氏茅、小白蒿、引果芥、百里香为主,加杂有许多野葱蒜等调味草类。东乡羊原为蒙古羊种。公元三、四世纪,从东北迁至河州的游牧民族吐谷浑、鲜卑等,带来了大量的蒙古羊种,以及以后历代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大量输入蒙古羊种,在这里的水土、气候、饲草及自然条件下,各族人民特别是东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差异性很大的藏羊杂交,培育出兼有蒙藏混血型的优良品种。
东乡羊讲究囫囵下锅,先用猛火猛攻,待水沸腾时打尽带有许多杂质血液的沫子,放置花椒、胡椒、姜片、草果、蒜苗、红辣子、青盐等佐料,而后再施以慢火、血水将干,捞取剁块食用,或打成股份,吃“平伙”。同乡好友,围坐在——起,刮着三炮台,吃着手抓肉,谈笑风生,和睦融洽,别有一番情趣。其中,“站羊羔子肉”是肉中“极品”。
我们临夏地区不管是回族还是汉族都特别钟爱东乡羊肉,尤其是到了冬季各家各户存储了羊肉,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清汤特别舒服、而且也很养胃。每逢过节手抓羊肉是不可缺少的一道主菜。我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到我家乡去品尝正宗的东乡手抓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