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和政县
时间:2017-10-13

一、基本情况。和政历史悠久,古为羌戎之地,前凉设金剑县,宋崇宁四年称宁河县,明嘉靖十年设和政驿,和政之名自此而始。县域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东与广河县、康乐县接壤,南与甘南州卓尼县、夏河县相邻,西与临夏县毗连,北与临夏县、东乡县交界,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7乡,12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438个村民小组,4.72万户,21.39万人,有汉、回、东乡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7%,总耕地面积23.54万亩,人均耕地1.1亩,是甘肃省58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5%,森林覆盖率达36.56%,全境以太子山为主山脉,形成四个河谷地带和两个沟谷地带,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6.0摄氏度,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39毫米。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蚕豆、玉米、中药材等,特色林果啤特果闻名遐迩。

二、资源优势。水能资源充沛。境内有牙塘河等6条黄河流域二、三级支流,年平均径流量3.62亿立方米,是临夏州主要水源涵养区,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量补给区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旅游资源众多。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玉凿天成,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南阳山等为代表的“宁河八景”享誉陇上,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古动物化石富集。已建成的和政古动物化石一、二、三号馆共收藏各类化石标本31000余件,分属3纲8目150个属种。出土的化石种类之丰富,数量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被誉为“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2013年建成的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全方位展示三趾马古动物化石原始埋藏状态。和政县被誉为“古动物化石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和政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松鸣岩花儿会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花儿传承基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区位条件便利。康临高速公路和省道309线横贯东西,和合公路纵穿南北,县城距省城兰州市90公里,距州府临夏市20公里,是兰州——临夏——拉卜楞——九寨沟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黄金节点,面向藏区物流的中转站。

三、国民经济。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逐年攀升,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16.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2亿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7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1.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亿元,财政支出18.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8.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24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1.2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42亿元,金融保险业增加值0.4亿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4亿元。

四、三农工作。积极推广旱作农业种植,实现适宜区全覆盖,累计推广种植旱作农业50多万亩。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星月菜籽油生产线、八八啤特果6万吨果汁饮料生产线、复兴厚中藏回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油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2亿元;啤特果栽培面积达16.1万亩,年产值达到1.95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8万亩,年产值达到1.2亿元;规模养殖场达到120个,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大力推进土地确权,确权面积37.1万亩。大力发展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0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省级4个。流转土地6.56万亩,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真正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五、项目建设。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项目引擎带动战略,近年来,共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420项,总投资478.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项目250个112.9亿元,招商引资项目170个365.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2亿元,年均增长18.5%。2016年实施重点项目153项,投资2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5亿元,同比增长10.63%。其中,临康和二级路、滨河路升级改造等县乡道路的建成,使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云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的建成,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发电”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全民健身中心、和汇住宅小区等项目的实施,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重要支撑;名人国际家具建材博览中心、兴苑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和政县的项目建设连续在全省项目观摩活动中进行了现场考察。

六、优势产业。按照“山水和政、冰雪和政、绿色和政、美丽和政”的定位,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旅游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优化旅游管理,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的新跨越。建成了地质公园主碑广场、桦林埋藏原址馆、古动物化石三号馆等项目,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被列入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全力打造松鸣特色小镇,松鸣镇先后被列为全省、全国的产业特色小镇。举办、承办了化石研讨会、原生民歌大赛、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和政段)、全省冬春季旅游活动启动仪式、梨花旅游节、油菜花旅游节等重要节会,进一步提升了和政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和政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接待人数由2011年的65.16万人次增加到270.89万人次,综合收入由3.61亿元增加到11.47亿元,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45.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86亿元。

七、扶贫开发。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了牙塘河整流域连片开发、3个整乡推进和62个整村推进项目。集中整合各类资金5.35亿元,实施了贫困户菜单式项目,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3.6%,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改造农村危旧房1.66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9处1974户1.15万人,贫困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强化金融扶贫,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双联贷款等9.33亿元。强化技能扶贫,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5.86万人次,劳务输转26.73万人次,劳务创收32.98亿元。推进电商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我县被国家、省上列为第三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子商务扶贫先行先试试点县。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5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2.39万人,减贫6.0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5.15%下降到14.73%。

八、社会民生。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投资2.81亿元,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周转宿舍、幼儿园等项目,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200所,教育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农合参合率达98.89%;建设廉租房、改造棚户区15.2万平方米;农村人口低保覆盖率达到24%,城市人口低保覆盖率达到22.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5%,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着力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编纂出版了《和政县志》,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7.2%,县乡村三级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九、社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民族、统战、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示范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一意见、三办法”,深入开展宗教界“三比一促”、“双百双联”等活动,民族宗教领域保持了和睦和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民委考核验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平安和政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纠纷大化解法治大宣传活动,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以上,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我县被授予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县。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环境保护。认真贯彻落实新《环保法》以及中央、省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全面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城乡环境卫生等综合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和政县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全县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生态绿化,完成造林绿化19.56万亩,绿色通道195公里。加强水资源管理,对全县主要河道进行了集中整治和重点疏浚,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地表水二类标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对各类大气污染源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监管,严厉查处超标排污和无组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空气优良天数等指标达标。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加大水土综合治理,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了南阳山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蒿支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新建堤防53公里,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