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东乡族自治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东隔洮河与定西市临洮县毗邻;南与广河、和政县接壤;西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有刘家峡水库与永靖相望。建国前分属临夏、和政、永靖、宁定(今广河)四县。1949年8月22日解放,1950年9月25日成立东乡自治区,1955年6月改称东乡族自治县。东乡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甘肃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属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8平方公里),辖5镇19乡、229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总人口30.13万人,其中东乡族占87.6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99人,人均耕地1.2亩。平均海拔2199.5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6.4℃,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387毫米,日照时数2500小时以上,全年无霜期138天左右,四季分明。
历史文化悠久。东乡族自称“撒尔塔”,信仰伊斯兰教,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是13世纪中叶以中亚撒马尔罕地区的色目人为主体,融合汉、蒙、藏、回等民族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境内有丰富的马家窑、齐家、辛店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林家遗址出土的铜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铸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出土的猴头骨化石,为国内唯一现存的“甘肃副长吻猴”头骨化石,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初期地理、气候和古动物的重要资料。韩则岭拱北千年牛皮《古兰经》是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三本《古兰经》手抄本之一。那勒寺一带埋藏或出土的古动物化石群种类多、存量大,是研究史前文化的重要依据。
“东乡手抓”享誉大江南北,“东乡平伙”分配方式体现了东乡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集体精神。油香、馓子、鸡尾宴、拉什哈等民族美食花样繁多,纯正独特。东乡民族史诗《米拉尕黑》、擀毡、钉匠等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河州花儿、说唱曲艺经久流传。
地理资源奇特。东乡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凸”字形,黄河、洮河、大夏河环县奔流。农林资源丰富,唐汪大接杏、三合枣、河滩桃梨、大红袍花椒、天然地耳、东乡羊肉、洋芋、早酥梨等土特产在省内外享有盛誉。高峡平湖、拱北园林、民俗故居、杏园风光、丹霞地貌、化石遗址等各类旅游资源遍布,形成了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游、红色文化游、寻踪探秘游、宗教文化游等线路,配套修建旅游宾馆、山庄茶园、农家乐,为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商贸洽谈创造了条件。
区位优势突出,位居连接兰州、临夏的交通要道,西距临夏州府15公里,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大三峡旅游开发板块上的重要节点。境内213国道、折达二级公路、兰临高速交汇其中,兰合铁路穿境而过,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全县已整体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折红二级公路建成后将缩短临夏州到兰州市的距离50公里,集贸市场众多,商贸物流活跃。
【国民经济】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二届十九次全会、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东乡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切入,紧扣州委“六抓”思路举措,按照建好一个新区(县城新区),打好两个攻坚战役(精准脱贫、禁毒整治),抓好三项重点工作(项目工作、产业培育、维护稳定),实现四个创新突破(生态旅游、教育卫生、民生改善、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主体责任落实)),推进五园开发建设(新区民俗风情园、达板工业经济园、唐汪杏花产业园、河滩绿色产业园、林家遗址彩陶园)的思路布局,坚持抓谋划、抓重点、抓全局,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30亿元,同比增长8.4%;农业增加值4.53亿元,同比增长6.9%;工业增加值5232万元,同比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28.3亿元,同比增长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02万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6元,同比增长8.3%。
【扶贫开发】紧盯“一号工程”,全力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县上下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来抓,作为一场攻坚战役来打,紧紧围绕“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紧扣省上“1236”扶贫攻坚行动、省州精准扶贫“1+17”方案和州委“六抓”思路举措落实,按照县上“教育生态打基础、解难盯住水路房、羊(洋)果劳务育产业、餐饮旅游创新路、流域推进求突破、力争同步进小康”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全力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十二五”期间,全县年均推广种植全膜玉米30万亩、脱毒马铃薯30万亩,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43.3万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9家;整合资源,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年均输转劳务8万人次、实现创收10亿元左右。着眼区域连片扶贫开发,累计投资7.25亿元,先后实施了毛沟、布楞沟、中岭片区、大树黄家等连片扶贫开发,整合资源,集中发力,综合施策,走出了一条精准化扶贫新路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开发旅游产业,先后建成了《古兰经》珍藏馆、布楞沟红色村史馆、盛世生态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旅游景点,唐汪旅游综合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超过3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亿元。积极鼓励引导在外发展以东乡手抓、牛肉拉面为主的餐饮企业1500家,富民产业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收入达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6元的57.6%,产业助农增收作用更加显现,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不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累计发放各类扶贫贷款12.58亿元。2016年实现7549人脱贫,贫困面下降到22.06%,全面完成了年度脱贫目标任务。
【项目建设】抢抓发展机遇,全力狠抓项目争取实施。“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实施100万元以上项目255项,总投资143.31亿元。着眼夯实基层基础,实施了一批涉及基础建设、产业开发、社会事业方面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6.76亿元,极大的改善了区域面貌。着眼增强发展后劲,实施了农田水利、造林绿化、生态治理、土地整理等一批基础项目,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1.29万亩、新建绿色通道425公里、高标准完成机修梯田15.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6.03平方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面对县城特大滑坡地质灾害,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实施了投资14亿元的县城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如期建成了一座地质安全、功能完善、风格独特、民族特色浓郁的新县城,彻底改变了有县无城的历史。着眼拓宽发展空间,统筹推进了河滩、达板、唐汪、东塬等片区开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26亿元。启动实施了总投资23.65亿元的县城新区开发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4.65%提高到18.96%。
【人民生活】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民生困难问题。“十二五”期间,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3个、整乡推进3个、整村推进96个、易地扶贫搬迁37个、危房改造2.47万户,建设廉租住房及公共租赁住房3542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250套。依托全省交通试点项目,实施道路交通项目248个、1119公里,全县通村道路通达率100%,通畅率86%。依托全省安全饮水试点项目,建成了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人畜饮用水源得到根本保障,群众吃水条件不断改善。高度重视社会弱势群体,规范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通过“一折统”累计落实各类惠民资金18.01亿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成了东乡县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平台,基本形成了以县政府政务大厅为中心,各乡镇、部门便民大厅为分中心的便民服务网络体系。
【社会事业】抓统筹、促和谐,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一项良心工程、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82所,招录充实教师691人,培训教师1.87万人次,落实“两免一补”、营养餐、寄宿生补助等各类资金3.92亿元,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全免费,教育质量和整体水平逐年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了卫生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所、村卫生室178所,招录充实卫计人员155人。特别是针对教育、卫计系统临聘人员工资待遇低的问题,我们创新措施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多次提高临时招聘人员的工资待遇。全力加快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县城文体广场、公共图书馆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建和维修村级活动场所70个,综合文化站23个。狠抓“151”工作任务落实,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政法联动协作机制,完善了各领域应急预案,在重点集镇、学校、卫生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技防设施1680处。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累计组织680名宗教界人士赴外考察学习,开展政策法规培训班96期、3.5万人次,创建星级宗教场所783处。大打禁毒重点整治攻坚战,全方位加强了禁毒宣传教育攻势和涉毒信息排摸,重拳打击吸贩毒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强化涉毒人员管控,禁毒重点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三农工作】农业生产总体形势良好。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引导和发展富民产业,全县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70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29家,发展养殖大户320户,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208万头(只),新建专业合作组织76个。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4.6亿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54元,增长14.5%。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年完成造林5.75万亩,实施重点水利项目10项、完成投资6300万元,新修梯田1.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平方公里;建设农村道路181公里,完成易地搬迁5783人,改造农村危旧房4694户(其中3-5万元标准实施1026户),解决2242户群众饮水问题,完成36个贫困村农网改造。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7所,建成乡村舞台86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8%,发放医疗救助金1676万元。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有条不紊推进,金融支农力度空前加大,累计发放惠农贷款10.7亿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步推进。通过一年来的工作,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动态管理逐步规范,基础档案管理逐步完善,到村到户项目效益更加凸显,年度贫困退出任务全面完成,全县实现了2284户、1.09万贫困人口脱贫,超额完成省上调整后下达年度任务,贫困面下降到20.87%。这些成绩鼓舞人心,来之不易,值得我们认真盘点,从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汲取动力,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推动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纵深推进。
【优势产业】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今后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富民产业发展的意见》,着力在养殖、林果、餐饮、劳务、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上走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要继续做好羊文章,助推羊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导群众杜绝化学饲料,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品牌意识,真正打响绿色肉羊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要继续打好林果牌,持续推进“2215”生态工程,着力打造花椒林、杏子林、梨花园、核桃园、枣园、枸杞田等特色林果区,在改变东乡山川风貌的同时,切实让群众获益增收;要继续念好餐饮经,把发展清真餐饮作为助农增收的主产业和主渠道,充分发挥渗在东乡人骨子里的餐饮优势,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发展东乡特色清真餐饮业,构建东乡美食品牌,立足诚信经营,切实让东乡美食品牌成为绿色、健康、安全的标志,让东乡手抓、油炸食品、系列小吃享誉大江南北;要继续走好劳务路,针对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清真烹饪、机械驾驶、电焊瓦工、刺绣加工等方面的能人,实现劳动力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发挥驻外劳务机构的作用,搞好信息服务,实现劳务创收;要继续绣好刺绣花,结合精准扶贫帮扶计划,扶持发展民族刺绣、特色木雕等民族手工艺,通过合作社形式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通过商贸、物流、电商等现代商务,积极推广销售,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环境保护】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努力创建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县,着力打造“生态东乡”。一是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基本农田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二是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发展高效生态旱作农业,重点推进锁南、汪集、百和、高山、大树等乡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加强土地整治,推广节水灌溉,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功能,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三是深入推进生态工程。把生态建设作为夯实旅游产业基础的重要举措,结合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景点的打造,按照经济林与生态林相结合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2215”生态工程,积极发动企业界、宗教界和社会力量承包荒山搞绿化,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布楞沟流域生态建设、10万亩经济林基地等建设项目,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完成退耕还林9.57万亩、退耕还草6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经济林7.5万亩,种草22万亩,使全县生态环境和整体形象有一个大的变化提升,促进生态与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使生态建设的成果变成东乡长远发展的金山银山,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四是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事关东乡整体形象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常抓不懈,以沿路沿线、重点集镇、农田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严格靠实部门主管责任、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和区域管理责任,持续推进单位、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彻底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不断加大公共环保设施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乡镇、村社现有垃圾车、垃圾箱、洒水车等设备的作用,争取实施一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东乡县地下水和六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保持城乡环境干净整洁,着力提升东乡整体形象。五是狠抓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积极开发利用荒山、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狠抓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力争5年内全县完成机修梯田12.56万亩,新整理开发土地10万亩,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