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甘肃省博物馆 参观者拍张照片就可"读懂"文物了
时间:2019-02-27

参观者去省博 拍张照片就可“读懂”文物了

  手机拍照识文物

  经过8个月的数据录入和调试,甘肃省博物馆“拍照识文物”系统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据了解,这一系统目前已经覆盖了省博的四大基本陈列,涉及文物867件(组)。参观者只需要扫描展厅门口的二维码或者在微信搜索关注公号“甘博快讯”后,使用“拍照识文物”小程序拍摄自己想要了解的文物,该文物的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就立刻显示在参观者的手机上,其中部分文物还可以进行3D展示。

  2014年底,国家文物局将甘肃省博物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列为智慧博物馆试点。为了方便参观者更好地观看展览、欣赏文物、了解历史,甘肃省博物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就包括新近上线的“拍照识文物”系统。

  在省博镇馆之宝铜奔马的展柜前,参观者只要对着它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在手机上了解它的出土经过、造型特征、铸造工艺、历史意义、美学价值等全方位的资料。

  电子屏上旋转放大分解文物

  除了“拍照识文物”系统外,省博还利用其他科技手段,让那些本来静默无声的文物变得活了起来。在离铜奔马展柜不远处的一块电子屏上,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对它进行360度旋转、放大等操作,可以了解到这件国宝的所有细节。

  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的铜车马仪仗队,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在这批文物两边的显示屏上,观众可以任意选取仪仗队中任意一组车马,同样多角度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将其分解,实现人车分离、车马分离,甚至马和马鞍分离,人与武器分离。参观者可以仔细欣赏这些文物的每一个局部和细节。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丝路文明展厅的另一组重要文物大云寺舍利石函结构复杂,由石函、带锁铜匣、银椁、金棺、玉净瓶及十四颗舍利组成,在展柜中依次排开。这套舍利容器,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但传统的展示让人无法理解其使用方法,舍利更是小到肉眼几乎看不清的地步。省博利用数字化技术向观众展现舍利石函分解合并过程,使参观者对这件文物的全貌和内部细节。

  省博还通过数字技术,再现了珍贵文物鼎形铜灯当时的使用场景,目前这一技术在国内博物馆中还无人能够实现。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对记者表示,“我馆是首批国家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除了拍照识别外,我们还实现了3D模型线上查看、全馆陈列导览建设等。今后,我们会逐步将AR互动技术引入展览,观众用手机摄像头识别文物时,文物可以进一步呈现‘活态’,如仰韶文化彩陶盆上的鱼纹可以‘游动’,带给人们更好的观展体验。”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卢伟山 实习生 何静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