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我州荣获全省“2020年前三季度市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步奖”后,从省上再次传来喜讯,临夏州人民政府荣获“2019年度省长金融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我州抢抓国家和省上制定出台各项金融优惠政策的机遇,督促引导全州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复产复工、扶贫产业等领域的信贷资金支持,融资服务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为全州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截至10月末,全州各项贷款余额549.22亿元,同比增长23.07%,增速创2016年以来新高,贷款同比增速指标连续5月均居全省第一;
全州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达67.51亿元,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37871户、种植业7594户、餐饮服务业8222户、“五小产业”4387户、其他产业6947户;
全州金融机构累计办理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389笔、14.27亿元,累计让利5000多万元,受惠企业471家。
截至目前,金融机构累计为1377户纳税信用度较高企业发放贷款113.43亿元,其中,今年为367家纳税守信企业发放贷款20.83亿元。
……
这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我州以敢于争先的勇气、敢于决战的士气、敢于决胜的豪气,提升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为中小企业和贫困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了金融主力军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了新动能。
聚焦降低疫情影响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临夏市清源清真肉制品公司,只见整个厂区一尘不染,洁净的操作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牛羊肉分割、剔骨等操作。“患难见真情,我们能有今天的生产规模,多亏了疫情期间临夏农商银行为公司发放了5000万元的专项贷款,支持我们复工复产。”公司负责人看着源源不断的订单,激动地说。
清源清真肉制品公司是临夏州投放省级储备冻牛羊肉企业之一,也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资金有效支持带动建档立卡户就业发展的示范龙头企业。公司与当地农户和建档立卡户签订“养殖+收购”协议,年产值1.2亿元,带动附近300多名农户、56户建档立卡户就业增收。年初,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人行临夏州中心支行摸排了解到该公司资金需求情况后,积极牵线搭桥,发放专项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这只是疫情期间,我州金融部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一个缩影。
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州中小微企业带来的影响,州上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引导各级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抗疫贷”“复工贷”“战疫贷”等信贷产品,在有效防范疫情风险的前提下,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担保费、减免逾期利息和手续费、延期还本付息、展期续贷等方式,减轻受影响企业还款压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目前,全州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67.81亿元,同比增长27.79%。
在此基础上,州上充分发挥好央行政策工具作用,组织召开政策落实推进会,解读新创设政策工具和再贷款政策,积极创造条件,用足用好各项货币政策,加大再贷款投放力度,全力做好专项再贷款及1万亿再贷款专用额度发放进度,三季度末,再贷款余额21.17亿元,同比增长9.33倍,创历史峰值。
聚焦推动群众创业 加大创业贷款支持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产业和就业是让贫困户增强“造血”能力、实现长效脱贫的有效手段。为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州上紧盯贫困户需求痛点,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以政府创业贷款贴息政策为激励手段,以建立县级风险补偿机制为风险防范措施,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支持等措施,引导建档立卡户从事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项目,让扶贫信贷资金“活水”流向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打通了金融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春节刚过,浓浓的年味还未消散,临夏县井沟乡农村信用联社门前人头攒动,人们排起了长队。“没想到,我只跑了一趟信用联社就拿到了创业贷款,而且手续也不繁琐,太方便了!”井沟乡大塬顶村村民马哈录乃激动地说,3月初,他从信用联社办理银行卡、签合同,拿到15万元贷款,只用了不足两小时。
在我州各县市,像马哈录乃一样得到政府和金融部门携手扶持的群众不在少数。他们利用创业贷,发展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外出经商。创业贷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举措,让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走上幸福路。
“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金融不再是两脚不沾泥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一方百姓、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了快速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州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会议、现场推进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部署推动,采取日统计、日分析、日排名倒逼机制,确保创业贷款工作尽快落实见效。财政、人社、金融等部门和各承贷银行及时采取行动,迅速开展政策宣传、贷前调查、风险可控等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群众贷款申请,加快推荐、调查审批、放款进程。今年3至8月,全州各金融机构共为6.5万户城乡创业居民、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61亿元,其中建档立卡户1.2万户、9.03亿元,占全省发放总数的75%,这为广大城乡群众创业致富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拓宽了增收渠道,助推了脱贫攻坚。
聚焦贫困群众增收 强化扶贫小额信贷
积石山县郭干乡酸梨树村五社的建档立卡户杨正英早年丧偶,大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她在家做窗帘加工已有20年,经营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收入只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支出。今年,她想和大儿子在县城开一家窗帘加工门店,但苦于无资金。就在两难之时,银行工作人员到村里宣讲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这让她看到了希望。
“当时,邮储银行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授信条件,并告知我符合贷款准入条件,他们通过实地入户调查,不久就给我发放了8万元贷款。”杨正英激动地说。
扶贫小额贷款作为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产品,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直接帮扶对象,牵动三农、小微、乡村城镇化等多条发展线,发力精准,影响深远,是我州金融扶贫工作破题的主要抓手。
为此,州上坚持把落实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国扶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的通知》精神,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给予贷款支持。同时,加强贷款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作用,逐门逐户深入宣传贷款用途、贷款政策,按照扶贫小额贷款用于发展产业的导向要求,帮助贫困户制定贷款使用计划,确定产业增收项目,引导贫困户通过贷款发展养殖、特色种植、经济林果、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等增收致富产业,有力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脱贫。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3.61亿元,其中2020年新发放7.27亿元。
聚焦破解缺资难题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我们要像哺育婴儿一样把每个有希望的企业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促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州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州委书记郭鹤立要求全州上下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优的环境、更实的举措扶持民营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把临夏打造成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乐园。
的确,民营企业是临夏发展的主力军、是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没有民营经济“万木丛生”的生动局面,也就无从打造临夏经济的升级版。
近年来,州政府协调联系甘肃金控集团旗下股权交易中心,帮助指导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灵活运用金融工具融资能力。州工信局、州人行、甘肃金控临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联合甘肃股权交易中心,通过举办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专题培训班、“政银企担”对接会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增强企业挂牌上市等实现直接融资的信心,目前全州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113户,累计实现融资11.85亿元,其中2020年实现质押融资2700万元。
与此同时,州上进一步推动“税银互动”工作,税务部门与州内金融机构强化联系,建立银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税收信用等级评定作用,税务部门向州内8家银行持续推荐纳税信用等级较高企业,金融机构对诚信纳税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根据纳税信用级别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甘肃拓奇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疫情发生后,该企业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号召,成为我州第一家转型生产医用防护服企业。由于需要改造生产车间、引进防护服生产线、支付工程款和人工工资等,企业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资金短缺问题成了该企业成功转型的瓶颈。
积石山县税务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为企业的融资困难提供政策支持和税务服务,指派税收专管员及时了解企业生产情况,积极与当地银行沟通,借助“银税互动”平台,向银行提供企业纳税信用信息,帮助企业申请信用贷款。“因为纳税信用评价良好,我们顺利拿到了30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银税互动’为我们困难企业注入了资金‘活水’,为复工复产提供了硬核支撑!”甘肃拓奇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鹤高兴地说。
金融与经济,唇齿相依。从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助力实体经济恢复、稳定经济增长,我州以超强力度疏通金融血脉,积极发挥金融业输血功能,强信贷、优服务、降成本、纾困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强,为“贷”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