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喜说松树村脱贫故事
时间:2019-03-28

“你们刚走过来的这条路,以前是一条窄便的沙土路,雨雪天出门就是两脚泥,晴天尘土飞扬,很多时候都没个路的样子。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就连我们这几户人家的走路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不管刮风下雨,想出门就出门。”近日,记者来到和政县卜家庄乡松树村吓沟阴洼社时,56岁的马维明正在清扫平整的水泥路面,见到记者过来就主动诉说他生活的变化。

路通心通幸福来

马维明家附近还有6户群众,他们都是建档立卡户,由于跟其他群众没住在一起,村里的通社道路都完成了,可通往他们7户人家的路一直没有得到硬化。那条已经留在记忆里的窄便小路曾经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更是阻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们的“心头痛”。2016年,州县帮扶干部经过走访了解后,将这7户群众行路难作为帮助他们脱贫的基础,协调县上投资30多万元,将他们的出行路进行了硬化。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几年松树村的道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村通社道路全部修通硬化。去年,还硬化入户路17.5公里,实现家家户户都通水泥路。随着道路的畅通,该村进行了危旧房屋改造,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设施、文化广场建设等。“去年,帮扶单位州民政局还投资20万元建设了老年人幸福院,配备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室等,给村里的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松树村党支部书记马涛说道。

现在走进松树村,整洁的道路、小桥流水扑入眼帘,一面面以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内容的文化墙让人耳目一新;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打着篮球,一派安宁和谐的景象。

扶贫车间打开一扇脱贫之门

松树村全村辖16个社534户2436人。2014年年初,该村有建档立卡户307户1638人。过去,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小规模畜牧养殖,贫困程度较高。近年来,该村以因户因人施策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结合村里实际,采取多种脱贫路径,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

该村东乡族妇女马桂花怎么也想不到曾经的穷日子这么快有了好转,自己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成为了一名工人。“以前,在家就是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和3个上小学的孩子,干农活,缺钱了就只能向丈夫要。现在照顾好家人的吃喝、干完家里的活就来这里上班,工作轻松,每月还有稳定的工资,我打心眼里高兴!”马桂花说道。

马桂花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家庭实际情况制约,她不能外出务工。2016年,她和丈夫商量后,用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买牛搞起了养殖,这下她更出不去了。“没有一技之长,更没有挣钱的门路,不外出务工的话没有收入,可是出去的话老人小孩又没人照顾。”这个矛盾此前一直困扰着马桂花。去年,松树村采取“企业+车间+贫困劳动力”模式,建成了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厂房式扶贫车间。“去年10月份,村里的扶贫车间招工时,我就积极报名参加。上个月刚结束了三个月的培训期,从这个月就实现计件制,每天能挣60多元。”马桂花说,工资足够补贴一家人的生活。

丈夫在外务工,马桂花一边在家门口扶贫车间打工,一边养牛,去年,县上还奖励了她家5000元的“1+3+5”产业扶持资金,她家于去年年底实现脱贫。“在宣传引导和‘1+3+5’政策的助推下,村里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外出打工了,劳务产业已经成了村上的支柱产业。现在有的社里,别说没有男劳力,连年轻女劳力都出去了。”马涛说道,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我们有信心。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马明贵介绍,松树村扶贫车间主要从事服装加工、汽车坐椅坐垫编织,产品销售到广东、江苏、福建等各劳务输转基地。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不大,入行门槛低,对员工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容纳劳动力多,适合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为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增收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特别是留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妇女务工收入、转变妇女思想观念,在县上的支持下,村里将闲置旧校舍房屋改建成厂房,创办了松树村扶贫就业车间,吸纳本村及周边村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5名,月均收入1500元,让她们实现了挣钱、顾家、务农三不误。”马涛说道。

一人稳定就业,脱贫致富一家。扶贫车间为松树村贫困户打开了一扇脱贫之门,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为实现今年年底和政县脱贫摘帽的目标助了一臂之力。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