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康乐县五户乡连片种植的马铃薯已收获出售。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这些马铃薯已由原来的农户分散种植变成了合作社统一种植经营。五户乡是康乐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之一,该乡汪滩村村民侯志来将自家的8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除了领取分红外,他还在合作社务工,每天可以挣80元的工资。
“农户在自家流转出的土地上继续耕种,并以股东身份获利,以此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康乐县百惠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志东说。
在“三变”改革中,康乐县农民依靠原来的土地,实现领“租金”、挣“薪金”、分“股金”三份收益。在如今的康乐县,和侯志来一样的村民不再是少数。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以土地入股,既拿租金和分红,又在企业长期打工领“工资”,日子慢慢富裕起来。
为彻底改变贫困状况,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康乐县一直把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三变首先从变思想开始。面对“三变”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全新性的工作,试点村干部、群众和经营主体负责人初期不支持、不愿参与“三变”改革工作的实际问题,该县注重宣传培训,把切实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试点村通过召开宣讲会、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和运用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对“三变”案例、先进做法的学习宣传,使“三变”改革工作家喻户晓,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截至目前,在试点村共举办15次由乡镇、村社干部、经营主体负责人和农户参加的专题培训班。
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激活了农村资源要素,推进了农业转型和提质增效,发展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了村级集体和农民收入。据统计,目前康乐县共有5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参与“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有12家。这些经营主体利用“村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650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10户)以土地、劳动技能等形式参与入股,预计每年户均分红3000元以上。全县注册成立合作社544家,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经营实体达227家,包括66家种植养殖企业、161家合作社,带动512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1.58万亩,每年户均分红达2000元以上;3700户农户以周期零工、合同工等劳动力入股4200多人,每人每年可获务工分红6000元以上。
该县以5个试点村建设为示范引领,发展壮大肉牛、育苗、中药材等富民支柱产业,加大对合作社、养殖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采取引进一批、新建一批、壮大一批的方式,带动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五户乡包括打门村在内的村引进康乐县同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种植技术等资源,引导农户种植优质马铃薯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事例。
该县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原则,在试点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增收产业。探索建立了马巴村“三变+高原树莓”、龚庄村“三变+云杉育苗”、打门村“三变+中药材种植”等“三变”改革方式。在此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总结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发展模式的“三变”改革做法经验,初步形成了以鸣鹿乡拨子沟村竹子沟社、八松乡纳沟村草长沟社“三变+旅游”、八松乡南山村“三变+中蜂养殖”、纳沟村“三变+土鸡养殖”、白王乡孙家掌村“三变+牡丹种植”等14种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变”改革方式。同时,通过深入摸底调查,编印发放了《康乐县“三变”改革案例材料汇编》,为全县下一步全面推开农村“三变”改革总结了做法经验、提供了案例借鉴。
为保障“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该县完善措施办法,建立健全资金整合、融资支持机制以及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三支力量”支持机制,保证农户收益。同时,该县“三变”办制定了档案完善参考目录,建立县、村两级“三变”改革档案资料和工作台账。
“三变”改革的目的是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产业强起来,群众的日子好起来。如今,康乐县广大农民正以崭新的姿态整装出发,向着幸福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