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图强 再创辉煌
铭记历史 发愤图强
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访中共和政县委副书记、县长蒋建民
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面对沉甸甸的历史印记,提出了“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使命担当。结合习总书记此次讲话精神,就如何精准发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共和政县委副书记、县长蒋建民。
记者:请您谈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青岛考察时提出的“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蒋建民:以史为鉴,可知兴衰。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梦碎和梦醒的起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和政县是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的深度贫困县,我们面临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多重困难和挑战,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和养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在铭记历史中发愤图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共同肩负起历史的责任重担,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和政。
记者:请您谈谈在新形势下和政县如何学习领会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蒋建民: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开拓创新中顽强拼搏,在改革大潮中砥砺奋进,当前,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力量向扶贫集中,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1135户4.95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750户1.7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55%下降到10.54%。
记者:和政县在围绕解决群众突出问题,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中将采取哪些举措?
蒋建民:一是大力实施整体提升工程。抢抓国家“三区三州”等政策扶持机遇,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全力对接落实《和政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项目资金,继续加大定点扶贫、东西协作和社会帮扶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道路院落硬化等整体提升工程,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持续夯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基础。
二是持续壮大富民增收产业。根据我县旅游、啤特果、油菜、中药材、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六大支柱产业,强化发展基础,征求贫困户意愿,大力实施“1+3+5”产业扶持工程和“一企一策”“一社一策”帮扶措施,培育壮大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和市场经营主体,努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去年,我们通过采取“政府+直补到户带农户”模式,按照户均1万元的标准为基础,投入1.15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全覆盖进行了基础性扶持。截至目前,全县养殖牛的数量净增1.5万头,羊2.86万只;外出务工人员净增5000多人;啤特果种植面积净增2.5万亩、油菜2万亩、中药材8000亩。今年,我们将采取“政府+奖补激励带农户”模式,立体式开展鼓励性扶持,对完成“1+3+5”产业发展三项指标,或完成其中单项指标3倍以上的,每户每年补助5000元;完成两项指标,或完成其中单项指标2倍以上的,每户每年补助3000元。建档立卡户劳动力新增汽修、挖掘机驾驶、烹饪、电气焊等劳动技能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书》,并实现固定就业的,培训费用全免,并对每人一次性奖补3000元。
三是切实发挥扶贫资金效益。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严格执行《和政县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办法》,加大资金审计、督查监管,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切实发挥好扶贫资金的作用。同时,将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积极盘活农村、农民资源资产,调动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支持农户增收致富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搞活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县上按照建档立卡户户均1万元的标准筹资配股资金1.13亿元,待项目运作后,贫困户户均可年分红800元以上。
四是充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重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推行村民知情大会工作办法,坚持每月分社、每季度分村召开群众大会,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稳定脱贫。广泛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知党情、感党恩,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弱鸟先飞”意识,摆脱“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过上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