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巴村人均耕地不多,我们要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自身特色,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记者来到临夏县刁祁镇多支巴村,看到帮扶干部正在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上召开村民知情大会,为村民宣讲政策、打气鼓劲。
多支巴村位于刁祁镇西部,共有10个社414户,人均耕地0.55亩,2016年被临夏县列为重点贫困村,贫困面为19.6%。2017年,多支巴村坚持实效、管用的原则,唱响“主旋律”、弹奏“协奏曲”,在精准脱贫中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为贫困群众敲开了幸福大门。至年底,多支巴村65户摘除贫困帽,贫困面下降至16.3%。
如何落实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对多支巴村两委班子是一个考验,也是改变多支巴村贫困现状的途径。多支巴村两委班子借助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好政策,努力改变全村贫困面貌,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一粒粒金种子洒播在多支巴村的每一个角落,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投身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役中。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以党建激活党员干部的扶贫工作斗志,集思广益共谋脱贫良策,使很多贫困户在村干部“扶贫先扶志”的思想引导下,抛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借助各项扶贫政策,走上了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之路。
“通过凝聚各方力量,完善脱贫方案,商定发展良策,形成了多支巴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套‘组合拳’。”村支部书记马社勒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中,多支巴村以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齐短板弱项为突破口,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发展养殖、劳务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一社群众马么乃,今年52岁,家有6口人,以前利用农闲时间在刁祁镇附近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两个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可是家里没有多余的存款,东拼西凑,勉强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但随后问题接踵而来。
“如何让这一大家子人过上好生活成了大问题。”2016年,马么乃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让两个儿子在江西南昌开了一家牛肉拉面馆,自此,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大儿子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依靠党的好政策,我家不仅脱贫了,每年还能挣5万多元,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马么乃高兴地说。
“我们村有养殖大户20多户,开餐馆、务工的有187户,全村70%左右的群众经济收入来自于餐饮。”村委会计刘正山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在村支书马社勒看来,鼓励多支巴村的孩子上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不仅能提高自己在外的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励他们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带领整个家庭实现小康。
“年轻的时候,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在说什么,也不能让孙子们再吃没文化的亏。”记者在66岁的马古拜家里看到,两个孙子正在暖意融融的房子里写寒假作业,马古拜感慨地说。
马古拜年轻的时候,在家具厂、砖窑厂打过多年零工,也到拉萨贩过牛羊,20多年的在外奔波,使他深深体会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说,现在时代这么好,不读书就等于自讨苦吃。
如今的多支巴村正凭着干群一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坚决打赢精准脱贫决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