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0月10日,历时15天的2017临夏国际美食民族用品博览会暨第五届“清河源”杯全国名优风味小吃大奖赛在临夏市河州商务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此时此刻,当我们回眸临博会走过的5年,谁能料到,五年前在这个民族贫困地区举办的一次展销会,会在不经意间打开临夏与国内发达地区,与世界商贸、文化、旅游等方面交往的“魔法盒”,它此后的荣光和魅力,令世人瞩目。
临博会是在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举办的。
从最初的“食品民族用品交易大会”到“国际美食民族用品博览会”,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我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从以“生态、绿色、特色、发展”为主题到“服务‘一带一路’,推进互利共赢”为主题,变化的不仅仅是文字,也是我州跨越发展理念的升华;从最初的参观人数12万人(次)、交易额498.78万元,到今年接待游客236万人(次)、实现旅游、销售综合收入3.16亿元,体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大幅增长,同时也标志着临博会作为我州对外宣传、加强合作交流的平台,已经在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面实现了成功突破……
梳理临博会的发展脉络,你会清晰地发现,过去的五年间,临博会从名称到内涵,从形式到创意,都高度契合着临夏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2013年,临博会由临夏州与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倡议发起,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访问马来西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两国的友好合作,不断加快临夏特色食品、民族用品等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提升对外形象,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经过双方的反复协商,最终由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甘肃省烹饪协会、临夏州民间总商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临夏—马来西亚·吉兰丹州食品与民族用品交易大会如期亮相。
之后的几届临博会开始破茧成蝶、快速蜕变,在规模、人气、规格上连年看涨,一路高歌猛进。省州相关部门深度参与,各省区每年把参加临博会列为“头等大事”,组织知名企业参展,蜂拥而至的国外客商更是让临博会“国际范”十足。
真正让临博会“一举成名天下知”,还是在2016年的第四届。这一年的临博会异常火爆,短短4天时间,临夏市接待游客近百万人,综合收入突破1.4亿元,“临博会彰显了临夏信心”“临博会让临夏真正出名了”……这些在媒体和网民中发出的感慨,让临夏人的“自信心”大增。
临博会是我州众多节会中的一大亮点,是塑造临夏形象的一大平台,它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新形象,让更多的临夏人了解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它更是桥梁和纽带,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聚集了人气,带来了财气,转变了观念,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客商走进临夏、了解临夏、落户临夏,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实现双赢。
一个展会的举办,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展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由此而创造更多、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为主旨的临博会不但重塑了“西部旱码头”的新形象,而且带动了临夏“旅游、劳务、食品生产和民族用品三个百亿元产业”的快速发展。
借力这一盛会,我州的特色食品和民族用品企业实现了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快速化发展,产品在国内外声名远播。截至去年底,全州有从事食品、民族用品的企业达到2400多家,产品种类300多种,从业人员近12万人。仅去年一年,全州特色食品和民族用品产业实现产值30多亿元,增加值占到工业的三分之一,15家外贸出口企业年出口额接近2000万美元。
借力这一盛会,我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有了快速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在今年的临博会期间,我州参展企业与国内外客商共签订采供销合同24份,签约资金达3.51亿元,实现了以节会聚人气、提形象、扩招商、促发展的目的,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了旅游与文化、商贸、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临夏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借力这一盛会,我州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据统计,今年1至8月份,全州旅游接待人数达11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4亿元,两项指标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回首临博会的成长历程,如果说最初是我州虚心向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学习,极力渴望新鲜气息的话,那么现在的临博会则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胸襟,穿过古老的欧亚大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直接握手,向全球展示临夏的无限魅力;如果说之前只是我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推进“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那么如今的临博会,就是一个汇集八方宾朋和客商的大舞台,这里多元共生、包容共进,让每一个参会的个人、企业、地区、国家,都能找到那束将梦想照进现实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