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保障问题是关乎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民生大计,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温暖的家,是很多住房困难家庭真切而朴实的愿望。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所谓家就是居所——住有所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我州始终把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重要任务,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一批批保障性住房项目,托起了百姓的安居梦,让城乡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截至目前,已完成棚户区改造3.37万户,有效解决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有19万农户告别了破旧危房,住进了宽敞的砖混结构新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怨,我有所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抓住国家加大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力度的政策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惠民利民”的工作思路,把棚户区改造当作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稳步推进。五年来,全州共实施棚户区改造近2.65万套,其中2015年完成棚户区改造4359套,2016年完成棚户区改造5845套,棚户区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7年,我州棚户区改造进入攻坚阶段,全州实施棚户区改造2710套。为了抢抓时机,紧盯目标任务,超常规工作,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同时,我州启动了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的目标,科学规划了2018年至2020年棚改项目,改造户数约2.53万户,房屋面积227万平方米,总投资近50亿元。
呈现古河州记忆,最具城市旅游活力的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的新模式。截至目前,该项目中政府投资近1.3亿元,撬动民间投资约10亿元,改善了八坊老城区群众的居住条件,让居民住得舒适、住得敞亮。同时,这里特色的住房建筑和民俗民风吸引大批州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政府优势资源的虹吸效应。
我州在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扩大棚改范围、加大货币化安置、争取金融支持、实施“阳光操作”,以造福于民、让利于民、服务于民的宗旨,以及“公开、透明、惠民”的原则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安置补偿标准,赢得群众的赞誉。
我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农村危旧房改造成了我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一块“硬骨头”。
为了让农村困难群众“居有所安”,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关怀下,在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危房改造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临夏州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和八个专项配套制度,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推行差异化补助,创新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全州共争取实施危房改造19.04万户,补助资金17.94亿元,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广大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广大农村的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特困无能力建房户工作。对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户等无自建能力的特困群体,采取县(市)自筹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实施了统一建设,一次性交付使用的“交钥匙工程”。积极动员和引导企业家、社会贤达人士等与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整合落实建设资金1.8亿元,兜底解决了全州3576户特困户“住房难”问题。在危房改造项目实施中,强化责任意识、强化精准对象、强化兜底解决、强化制度保障、强化质量监督、强化宣传动员。
五年来,全州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9.81万户,95万农村群众住进了新房,圆了住房梦。
2017年,我州立足农村贫困实际,积极向省上汇报争取,计划改造1.68万户,至9月底,开工近1.51万户,竣工1.07万户。
建新房,暖民心。农村危房改造,不仅彻底解决了农村住房安全问题,也无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当一个个漂亮的新房映入眼帘,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折射出的幸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