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立下愚公志 打好攻坚战
时间:2017-09-29

站在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山顶放眼望去,山腰上层层平整的梯田缠绕,山脚下新盖的红砖灰瓦房拔地而起;漂亮的村小学校里红旗招展,不时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设施齐全的“六位一体”广场、修葺一新的幼儿园、整齐划一的农家新院,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现代化新农村的变化处处可见,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村危旧房改造覆盖面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水泥路通户率达到100%,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家家户户有致富产业和技能; 

    …… 

    伴着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吹响,我州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主动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新常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的“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在总结多年扶贫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12345”工作推进方法,全面打响了精准扶贫整体战、攻坚战和决胜战,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90.02万人下降到29.84万人,实现减贫60.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2.04%下降到16.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    

    精准识别,脱贫时不我待

    “陈桂林,家里5口人,家底薄,人多地少,收入来源匮乏,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产业增加收入……”记者来到永靖县三条岘乡政府,扶贫专干范国兰打开大数据管理平台,当输入青和村5社陈桂林的名字时,所有家庭情况都一目了然。网页显示扶贫对象、扶贫措施、扶贫成效、绩效考核、数据分析五大模块,点开扶贫对象模块,点击任意一个贫困户,其致贫原因、家庭情况、享受政策等十分详细。

    对象上墙、内容上墙、目标上墙、措施上墙……现如今,走进我州每个贫困村的村委会均能看到显眼处有这样一张“853”作战图,图上清晰记录着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生产条件、劳动能力及增收计划等基本情况。

    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摸清穷底是基础,只有把真正的贫困户找出来,精准扶贫工作才能得到所有群众的认可。为此,州上就把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看做是决定扶贫成败的关键,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科学合理编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列出深度贫困户需求清单,用足精细、精微、精确的“绣花”功夫,资金投入、项目布局、帮扶举措集中向深度贫困村户倾斜,靶向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需求,因村因户精准施策,精准突破。

    “干部们做事认真仔细得很,每次来都拿着计算器,边问、边算、边记,我自己记账都没这么清楚。”买家集镇石咀村贫困户李双方说道。自精准扶贫“战役”在临夏全面打响以来,州上就把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看做决定精准扶贫成败的关键,紧紧围绕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严格要求各县(市)和相关部门迅速落实,尽快摸清底数,找准对象,精准施策。同时,采取“鼓信心、增技能、加动力”的方式,切实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等靠要”到“内生动力”的转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实现自主脱贫。

    正是由于我州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不喊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瞄准目标、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把扶贫工作做在细处、做在实处。这才使一个个昔日的贫困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围绕“精准”打出组合拳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在临夏有了生动的实践。

    我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居第二。对于这样一个底子薄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说,扶贫工作好比走蜀道上青天,如何让广大贫困群众彻底甩掉“穷帽子”?怎样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在‘精’字上寻良方,在‘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破难题,在‘细’字上下工夫”,州委书记杨元忠一语中的切中了开展这项工作的要害。

    “阳世上来了活受罪,山梁梁上没水;尕鸡娃叫了起来了,一桶水背给亮天了……”这首高亢、苍凉的河州“花儿”曾在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的沟沟岔岔间世代流传。多少年来,村里人吃水,除了集雨窖,就靠沟里的一眼井水。井水咸,全村人都吃成了一口氟斑牙。一张嘴,老人、小伙牙齿全是黄色。就这,如果遇到天旱,在最需要水的时候,泉眼就不正常了,细得像“游丝”。“我们只好到20公里以外的达板镇去拉水,拉一方水,油钱得花100多元。”该村70多岁的五保户马国权老人说道。

    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进入马国权老人家,只见以前装水用的水缸,放在院子门口的角落里,拉水的绿色铁皮水桶改成了做饭用的火炉子。院子中间的自来水旁立有一块刻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的水泥碑。“这是我们的心里话。这样的日子做梦都没梦到过!”马国权老人拧开水龙头,看着流出的自来水激动地说道。

    “让群众说了算,按群众意愿办”。5年来,我州始终牢记党中央的殷切嘱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挑起脱贫攻坚这一重若千钧的历史责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各县市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重点,按照全省精准扶贫“1+17”意见方案,针对不同贫困农户和人员,采取百姓“点菜”、政府“端菜”的方式,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菜单”来弥补贫困家庭的“营养缺失”,精准发力,让一户户建档立卡户逐渐“消失”。仅去年一年,先后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50公里,100%的建制村、70%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完成了42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3%,改造农村危房1.96万户,易地搬迁2.2万人;完成了26个贫困村农网改造任务,实现了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新建农村幼儿园282所、乡镇卫生院16所、村卫生室150个、乡镇文化站38个、乡村舞台298个,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

    让贫困群众生活更美好

    阳山村是地处积石山县西北部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山村之一。可是,这几年,这个小山村“火”了,它的“火”不仅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两次来到这里调研,更主要的是这个村通过精准扶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全国贫困村的样板村。

    走进七社赵永发的家,只见整齐的院落中,正北面有五间高大亮堂的砖木结构大瓦房,西侧的厢房是砖混结构的三间平顶房,院子也被平整硬化。正在后院羊棚喂羊的赵永发满脸笑容,他说:“现在我们村里建的都是平顶水泥房,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汪洋副总理和省州领导的关怀以及县上的扶持政策带来的实惠,不然大多数村民都没有能力去修房子。在危房改造项目的支持下,我才建起了这么漂亮的房子,现在儿子和儿媳妇在外打工,我在家搞养殖,一年下来除了正常开支外,还有一些存款”。

    赵永发的这番话道出了全州所有建档立卡户的心声。扶贫打好精准牌,脱贫按下快进键。仅去年一年,国家和省上共安排全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47亿元,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同时,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劳务技能培训和输转,基本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力有劳动技能目标。在此基础上,全州上下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2016年,全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0.04%,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8%,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2年,通过免、补、贷的方式共资助学生17.51万人,实现了资助项目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全覆盖。持续加大医疗救助支持力度,仅去年一年,实施医疗救助64.02万人(次),最大限度减轻了“因病返贫”的问题。

    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串串鲜明的对比,无不跳动着令人心动的音符。一个个美丽的村庄,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无不折射着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临夏,正在向着“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