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马铃薯繁育合作社,我们的洋芋种植、销售问题解决了。”
“有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我们的启动发展资金问题不愁了。”
“合作社、互助社,就是我们脱贫奔小康的‘致富酵母’。”
……
初秋时节,记者在永靖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村——杨塔乡徐湾村采访时看到,在水泥路、红砖路两旁的成片梯田里,双垄沟播玉米长势喜人,马铃薯郁郁葱葱,一派丰收的景象。
“去年,我们村共种植脱毒马铃薯原原种300亩,亩产2000多公斤;种植原种1800亩,亩产1500公斤,全村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实现了全覆盖,成为全县有名的‘洋芋村’。”
“这几年种植脱毒马铃薯,我们村变成了‘富裕村’,大部分群众都盖起了新房,许多群众还开上了小轿车。”
徐湾村的当家人——今年61岁的村支书董吉珍告诉记者,徐湾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托了村上的脱毒马铃薯繁育合作社和村级产业互助社的福。
徐湾村位于永靖县西部干旱山区,由9个自然社组成,现有184户群众。以前,除在外打工、做点小生意的村民外,大部分人靠政府的救济度日,是全县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
尽管是贫困村,但徐湾村3000多亩梯田属轻质土壤,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加之毗邻刘家峡至西河白川环县公路和永靖县至积石山县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发展马铃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007年4月,村支书董吉珍带头在徐湾村成立了万佛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组织村民繁育陇薯3号脱毒马铃薯原种6万公斤,建成集中连片的脱毒马铃薯一级良种示范繁育基地400亩。
董吉珍介绍说,为做好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合作社成立之初与永靖县金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与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农户繁育出的良种以高于市场价20%的保护价收购,县农技中心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不仅保证了洋芋良种链条的稳固,也让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这一年,全村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由于马铃薯个头大、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淀粉含量高,深受广大群众和客户的喜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当年创收120万元。
这一年,村民黄成元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了5亩脱毒马铃薯原种,当年实现纯收入7000多元。第二年,村民董吉祥种了15亩脱毒马铃薯良种,收入2万多元。
“洋芋每斤从几年前的两三毛钱涨到现在的1块钱以上,群众心里都乐开了花,都说以前不起眼的‘洋芋蛋’,现在成了增收的‘金蛋蛋’。”董吉珍高兴地说。
2008年,为做大做强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产业,杨塔乡筹资建成了永靖县西部洋芋交易市场,负责脱毒马铃薯良种的繁育、田间管理、销售和服务,促进了全乡脱毒马铃薯基地面积和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董吉珍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几年全村脱毒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
“2008年,为帮助解决群众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我们用争取资金和发动群众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徐湾村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对生产困难、无力购买生产资料的种植户给予小额贷款支持。当年,全村销售种薯300多万公斤,创产值50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元。”
“2009年,我们的万佛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为全省百强合作社,附近村社的农户也纷纷加入到合作社里来,入社会员当时就达到1002户。”
“以前种洋芋最好的年份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从没想着种洋芋能赚钱。合作社成立之初,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在1300元左右;合作社成立后,社员的年收入达到6万元,收入2万多元的农户不在少数。”
“2010年,合作社以每斤1.6元的高价销售种薯110多万公斤,实现收入350多万元,创利润100多万元,社员返还盈余3万元。”
2011年,徐湾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被省农牧厅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3年9月,徐湾村整合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协会的资金,在全县率先组建运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运行资金达到88万元,当年支持马铃薯种植46户。
2014年,徐湾村搭建脱毒马铃薯原种网棚250座300亩,种植马铃薯原种1500亩,销售种薯100多万公斤,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400亩,户均实现收入2万余元。
2015年,县上在徐湾村建立陇薯3号“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基地,进行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和无覆盖露地栽培等试验示范。经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省农技总站等农业科研单位的马铃薯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高产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10%以上。
“现在,我们村上已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处,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还建成能储藏100万公斤的储藏窖2座,有效解决了马铃薯集中收获、集中上市所带来的储藏难、竞相压价等问题,确保了马铃薯价格稳定,农户稳定增收。”
董吉珍告诉记者,万佛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突出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宗旨,通过为种植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解决了马铃薯的销售问题,真正实现了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对接,架起了广大农民与市场的桥梁。
董吉珍说,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是老百姓身边的“土银行”,无实物抵押、无繁多手续,实行农户联保,随借随还、随还随借,借贷灵活,资金运行高效平稳,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全村脱毒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合作社+互助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型经营发展模式,为当地群众稳定解决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据不完全统计,在万佛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的有效带动下,四年来全村累计为172户农户提供资金340万元,种植脱毒马铃薯7000亩,销售原种、商品薯1100多万公斤,创产值2000多万元,徐湾村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村,马铃薯成为增加全村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谈到今后徐湾村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包村干部祁长翼介绍说,乡上计划申请注册马铃薯商标,通过分类包装将马铃薯推送到临夏、兰州、西宁等地的大中型超市及主要农产品市场,用直观、新颖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乡上依托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开设微店、淘宝店,通过故事营销、情感营销等手段,缩短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拓宽销售渠道。
“采取这种销售模式,农民净收益将达到2.7万元左右,村集体收入每年将达到9万元,这对贫困群众快速实现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祁长翼说。
说起合作社和互助社对全村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时,董吉珍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通过合作社和互助社,徐湾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双垄沟播玉米和中药材种植,扩大畜禽养殖规模,积极输转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他还说,许多贫困户想发展产业,就卡在了缺钱上,特别是缺少启动资金,而互助社在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也点燃了贫困户创业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去年,徐湾村山庄社贫困户魏元发用互助社的3万元借款发展养殖业,将种植的12亩双垄沟播玉米和秸秆全部用作猪羊饲料,目前存栏猪羊90多头只,今年已出栏40多头只,仅养殖业收入3万多元,加上10亩马铃薯的收入1.2万元和6000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合作社入股分红,全家一年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
去年,合作社流转了村里困难群众无力耕种的土地350亩。70多岁的低保户王正学夫妻俩是此次土地流转的受益者,他们把21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种植马铃薯,每年从合作社领取4200元的流转费,生活有了保障。
走进村民吴德发的新家,15间宽敞明亮的新房展现在眼前,屋内铺设瓷砖,屋顶装饰一新,新式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屋外瓷砖贴面,院内水泥硬化,与城里的楼房没有两样。
吴德发说,全家能有这样的变化,全凭村上的合作社和互助社的帮助,让他家通过种植马铃薯、玉米和养殖牛羊脱贫致了富。
吴德发给记者算了笔细账:他是木匠,经常外出给附近寺院庙观和农家做木工活,家里种了10余亩脱毒马铃薯、13亩双垄沟播玉米,还养了6只羊,儿子外出打工,全家一年的收入在4万元以上。
党文清是马铃薯科技示范户,他通过互助社借款发展养殖业,目前牛羊存栏20头只,已出售羊10只、牛1头,收入近1万元。同时,他有修理汽车的手艺,一年能挣2万元,加上家里9亩多马铃薯的收入,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在5万元左右。现在,他的儿子结婚了,全家不仅在县城买了楼房,还开上了小轿车。
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徐湾村已经形成了旱作农业种植、劳务输出、规模养殖三大主导产业。2016年,全村总收入达80万元,人均突破4120元,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就占总收入的79%。近三年,有72户贫困户283人告别了贫困,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初期的53%下降到现在的10.6%。
“发展资金和技术不愁了,农产品销售也不成问题,剩下的就是我们的努力了。”如今的徐湾村,群众想致富、要致富的热情不断高涨,致富能力也迅速增强。
“我们不仅要做大做强合作社和互助社,发挥‘致富酵母’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对徐湾村今后的发展,老支书董吉珍充满信心。